橘生之南

——大港油田厚植技能人才孵化土壤解析

    期次:第5503期   

■记者  石坚  通讯员  王海林

“近些年大港油田高技能队伍发展走出非常靓丽的轨迹,这与企业精心打造和高效规划分不开。”

发出感慨的是赵常明,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2020年,大港油田公司集结首席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成立了大港油田技师协会,赵常明被任命为协会会长。协会的成立,不仅打破了高技能人才的单位、专业、区域壁垒,实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高度自治,更为公司以技师协会为龙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为支撑、公司和所属单位工作室为基点的“1+2+3+N”的技能人才开发平台嵌入了最后一块拼图。长规划、大布局、快推进,让这位大师兴奋不已,震撼不已。

橘生淮南则为橘。人才得以养成,风土至关重要。多年来,大港油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直走在中国石油的前列,培养造就了省部级及以上技能人才180余人,累计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00余项,35项技能成果荣获中国石油奖励,连续10年在中国石油职业技能竞赛中稳居油气生产单位前三甲。“敢于创新、善于培养、长于使用。”大港油田育沃土有方,也被中国石油所总结与肯定。

政策导向

去梗阻,建快速成长机制

“国家级、集团公司级获奖选手,公司级主体工种竞赛金牌选手可以转身份……”2016年,大港油田一项重大改革政策出台,并印发《大港油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正式执行。当时用工身份是依据参加工作时签订劳动合同固化下来的,后期没有转换的可能。这一政策成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一条途径,而以高水平技能竞赛成绩为条件,也体现出企业对技能人才队伍的特殊重视。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冯萌萌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回想一路走来,她说:“一路学习,一路成长,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想感谢企业的政策,提供的机会,造就的舞台,鼓励我们年轻人提升技能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我们在一线创新、一线成才、一线立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年轻技术人才。”

2007年冯萌萌因家庭原因辞去天津的工作,回到油田,以项目用工的身份在第二采油厂做一名基层夜班采油工。巨大的落差让冯萌萌对未来职业生涯一度疑惑和迷茫。一次在采油厂培训学校学习技能时,指导老师一句“练好技能就能参加比赛”的点拨,让冯萌萌怦然心动,未来的发展方向逐渐清晰。她狠下心来,申请到厂里最偏远、路最颠簸,但设备最多、井类最全的采油站去学习技能,一去就是三年。2009年,冯萌萌成为大港油田有史以来第一个参加技能比赛并拿到奖牌的项目用工,按照人才管理办法转换为市场化用工身份。2013年她又参加了中国石油技能大赛并再次获奖,转换身份为合同化用工,并晋升集输技师。2014年考取采油技师,2017年考取采油高级技师,2018年被聘为大港油田公司首席技师,2019年以冯萌萌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一项政策,改变了冯萌萌的人生,也为所有技能人才树立起通过奋斗成长成才的样板。

冯萌萌并非个例。自政策出台以来,大港油田累计有132名项目化和市场化用工,通过这一途径实现了身份转换。而这一政策也非个例。几年来,大港油田在人才培养政策上,始终保持积极和创新的态度,在中国石油率先建立油气田企业技能专家队伍,建立“技能等级认定+企业专家聘任”双轨制,施行高技能人才双津贴制度,一举打破人才成长藩篱;研究制定了岗技工资挂钩、技能竞赛激励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极大激发人才成长活力;率先推行第二工种、项目用工、一专多能奖励政策、高学历技能人才提前认定政策,打通了技能精英快速成长通道;改变“以人为主”的技能认定,形成“以企为主”的自主认定评价模式,在中国石油率先实施“1234企业自主评价”模式,为大港油田改革发展奠定基石。

2021年,为落实《中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人才强企工程行动方案》的部署要求,大港油田提出了“对标先进强根基”“激活效能提质量”“跨越提升拓优势”从2025到2035三步走的人才强企“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具体量化指标,以及“头雁领航”“工匠培育”“英才托举”等八大工程,范围从技能专家到普通员工再到青年等小范围群体,实现了政策全面覆盖,工作针对性推动。

“从一名初级工成长为现在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我自己亦是大港油田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从大师变讲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李健从不同角度对大港油田技能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感受:从十年前的CAD制图到各种软件的使用,再到现在的专业、心理、创新意识全维度培训,大港油田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不遗余力又精益求精的,更重要的是背后有这固化下来的政策,源源不断地推动人才梯队构建和培育水平提升。

资源导向

搭平台,建高效转化机制

一是研发环境,二是资金支持,三是实验场地,四是成果推广。在大港油田这个以油气生产为核心的企业,跟电泵打了一辈子交道还玩出了名堂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津门工匠”周忠军,谈起企业对他的培养,如数家珍。

在外人看来,机泵既不像研究芯片、半导体之类那样高精尖,研究机泵的人也没有什么可以炫技的神乎其神的操作。但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领域,周忠军先后创造了“柱塞泵高效耐用改进型阀座、阀片推广应用”等4项省部级创新成果,获得“柱塞式注水泵排气装置”等15项国家专利,在国家级刊物发表9篇专业技术论文,更为企业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周忠军说,油田公司为他的研究团队建立了设计研发室和实验检测区,配备了3D打印机、PLC实训台、硬度检测仪等设备、设施以及特殊工具用具,为攻关研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种力度的投入在他了解的其他企业同类型工作室并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企业蓝领工人,在他们不熟悉的领域,如自主研发产品签订加工合同、为项目联系加工厂家对成果进行加工试验等,企业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包干对口支持。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攻关成果的试验需要在一线生产现场进行实践,企业第一时间提供了实验和改进井场。这种顶冒风险和成本压力却又不遗余力的支持,让蓝领技工们感动,投桃报李。

近年来,大港油田公司在技能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支持等方面,倾注资源连年增加。

从人才培养的源头看,申报滨海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成功授牌首批“海河工匠培训基地”,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5个,激发了专家培养活力。抓紧抓实天津市“海河英才”培养契机,开辟“政企合作培育技能劳模”新路子,深入实施集团公司“三工程一计划”等,仅“十三五”以来,培育滨海新区技能大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及以上技能劳模达63人次,创历史新高。

从技能人才服务过程上看,创立形成“两硬一软七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创新开发了岗位应知应会题库等4个中国石油标准化培训体系,建立了独具大港特色的技能队伍培训机制。建立“1中心15站4点”鉴定体系,年均组织各类培训30000人次,完成年均3000余人次认定评价,让技能人才工作受肯定,干劲受鼓舞,发展有保障,更为大港油田跨步向前奠定了稳固基石。

从技能成果转化结果上看,举办公司一线生产创新大赛活动促成果产出,攻关完成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1项、集团公司生产难题56项、公司难题339项,厂处级难题529项,申报专利300项,并在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大赛获奖134项,公司四次获得省部级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形成“公司+技能专项+基层单位”双向科技立项模式,“十三五”期间,《技能人才注采工艺创新成果扩大应用》等12个技能人才领衔的公司科技项目33个子课题成果在各单位广泛应用。

天津市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工人发明家邓鲁宁谈及企业对他的支持,举了一个搭建平台的案例。此前,他所在单位井下作业公司举办了一场“成果赋能·智慧升级”成果转化展示、推广交流活动。活动梳理了近五年来240多项创新成果,筛选出了40个优秀项目,统一制作展板,在油田公司机关前广场集中展示,让项目完成人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讲解。在单位的联系和推介之下,油田相关业务处室和单位负责人悉数到场,对满意的项目现场进行签约购置。“技师不缺智慧,缺的往往是一个机会。公司给关注,给平台,这是帮助,更是暖心,促进了成果的涌现,也激发出更大的创造热情。”

价值导向

育文化,建长效发展机制

向着六十年发展历程稳步迈进的大港油田,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厚重的企业文化。劳模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专属劳动者的一项特色文化。

尤立红,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天津市“十大时代先锋”,创造了大港油田基层职工连续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的历史性突破,已成为油田技能人才立足岗位成就自我的精神符号。平日的尤立红,除了第五采油厂自身的岗位工作和尤立红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开展攻关以外,更多地承担的是讲师和培训工作。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她的身影更是频繁出现在中国石油党建工作华北协作区、大港油田公司、采油厂等各级别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上。

尤立红说:“我自己就是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从一名普通采油女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现在成了大家所说的榜样,就要以身作则,带领基层员工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不断实现技能的提升、人生的增值,为打造大港油田‘新时代技能铁军’贡献更大的力量。”

“成功是干出来的,每个成功的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的励志故事告诉我,只要肯努力,人就一定会有所获得和发展。第五采油厂生产保障中心李佳佳在参观尤立红劳模创新工作室后,写下如此感悟。”

在国家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时代,大港油田队伍建设乘势而上,用企业文化引领技能队伍建设,传承铁人精神、唱响工匠精神的同时,在公司上下形成产业报国、蓝领建功的价值观,在公司技能队伍中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为技能人才队伍良性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而在个人获得的层面,劳模文化也真正让劳动者,特别是基层的技术工人,在物质收获的基础上,得到了精神上的认同感和企业地位的提升感,调动了队伍整体的工作热情。

如果说劳模文化是以点带面,那么竞赛文化就是全面开花。

石油工业战天斗地的行业特性,造就了石油工人骨子里争第一的职业性格。而在大港油田,通过凝练与升华,形成了“挑战自我、勇争第一、誓夺金牌”的竞赛文化。在机制上,大港油田形成了以国家级竞赛为引领,省部级大赛为导向,公司级竞赛为主体,各单位主体工种竞赛为基础的四级体制,实现竞赛周期化、多样化、规范化。在操作上,全面推进全员技能素质培训,年均举办各类培训项目1000余期,培训覆盖率100%,在此基础上搭建各类竞赛平台,单项目竞技、工种综合竞技、师徒竞技等各类比赛层出不穷,以比带练推动全员大练兵、全面提素质,并结合相关政策打通了员工成长通道。

近几年,大港油田的竞赛文化花开墙外,引得各方关注。大港油田也因此承办并参与全国首届石油石化专业井下作业工职业技能竞赛,并一举斩获“团体总成绩第一、团队项目第一、个人金牌前三”三个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一次性申报3名全国技术能手,展现了石油工人卓绝的竞技风采。5年来,公司年均开展各级竞赛达10余个工种,累计20000余人次参与培训练兵,300余人次获得各类竞赛奖项,并为公司储备优秀技能人才2000余名。

“采油厂每年都举办很多类似3DMAX软件学习、班组长骨干培训等培训班,油田公司同时积极为我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参加全国、中石油集团各类技能竞赛,我就是受益者之一。从学到练,再到展示,我感觉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一点一滴地提高,更加自信,也丰富了知识面,开拓了自己的眼界。”王志龙说。

得益于这种价值导向,大港油田技术工人的活力得到了最大程度释放,大港油田的整体队伍面貌也得到了各方肯定。2019年,“技能中国行2019-走进中国石油”这一国家级赛事,在众多承办单位里千挑万选,成绩好、人才多、活力足……综合各类条件,最终赛事将最重要的闭幕式选定在大港油田举办。大港油田不负众望,集团公司“三个篇章”和大港油田“五个风采”有力传承石油精神、工匠精神,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高度肯定和集团公司通电嘉勉,为大港油田技能队伍建设书写了里程碑和标志性的篇章。

第六采油厂,远离大港油田中心生活区,地处河北省黄骅的偏远采油厂,2016年毕业的研究生叶龙云刚刚结束现场试验,风尘仆仆回到电脑前。回忆几年来的工作,不同岗位的轮训让他觉得充实。尤其近几年,在油田公司开展“双序列”及干部年轻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正是得益于这些积累,他在90后大学生竞聘上岗的人事改革洪流中脱颖而出,得到职务的晋升。“我现在是一名三次采油二级工程师,大港油田就是这样一片热土,只要瞄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沉下心、踏实干,提升综合素质,最终肯定能走得更高更远。”对于未来的个人发展,叶龙云充满自信,眼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