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钱包鼓起来了,就不考虑其他的事情了。感谢中国石油,感谢CPECC北京分公司叶城光伏项目部,谢谢你们为铁提乡村民就业和我们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近日,CPECC北京分公司塔里木油田叶城县50万千瓦光伏发电EPC总承包项目部(简称叶城项目)到项目所在地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铁提乡进行走访交流时,铁提乡党委书记王东感动地说。
11月3日,叶城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这是CPECC至今承建的最大单体光伏项目,也是北京分公司从传统油气业务向新能源转型的又一重要标志性项目。
叶城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哈萨克、满、锡伯、蒙古、藏、俄罗斯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94%。项目高峰期施工人员近3000余人,考虑到人员派遣时间及当地村民就业问题,项目部优先选择周边村民参与施工建设。
项目开工以来,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施工范围广阔、务工人员多且成分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重重考验,北京分公司领导多次深入项目现场调研督导,到一线破解难题、协调任务分配、推动工作落实;项目团队通力合作,协同发力,多措并举,实干笃行,通过不懈努力,不仅顺利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还通过增加就业带动了叶城县经济发展,打造了政企双赢的局面。
“柔性”管理显成效
“他们以前都是村民,衣着比较随意,穿着拖鞋短裤就要进施工现场,但是施工安全容不得一点商量,必须要管。”项目安全总监张志川坚定地说。
项目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采用属地化用工模式,施工人员以维吾尔族为主,习俗和思维方式与汉族不同,管理起来难度较大。甚至会出现,安全管理人员发现不安全行为进行制止时,有的施工人员假装听不懂,置之不理,更有甚者起了逆反心理,拒不服从管理要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部群策群力,考虑到女性相较于男性,具有天生细心、温柔的优势,管理起来更柔性,决定招聘女性安全管理员,负责少数民族工人安全监管。这一招果然管用,违反安全规范行为逐渐减少。
汉语组长促沟通
“这个项目与之前干过的其他项目最大不同就是,大部分施工人员以维语作为主要沟通语言,导致有些工作布置下去很难准确地领会和执行。”项目副经理张春磊深有感触。
叶城县青壮劳动力闲置较多,语言不通是少数民族就业率低的主要因素。项目组从少数民族工人里选拔汉语较好的,充实到班组长等项目管理人员队伍中,有了中间桥梁,乡里村民都可以到项目上“谋出路”,只要培训合格后就可以上岗就业,既赚了钱、学到了技术,也为他们后续就业奠定了基础。
汉语组长这一举措很快起到积极效果。当地人员看到,他们只要沟通能力强,就有机会成为管理人员,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提升了少数民族工人的归属感,沟通管理更加顺畅,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标牌教学助培训
进入叶城光伏项目施工现场,每隔几米就能看到一块操作规程标牌,这是施工经理孙晓龙的金点子。“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很高兴能帮助到这些少数民族兄弟。这也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吧。”孙晓龙微笑着说。在现场,经常能看见他与少数民族工人打成一片,虽然听不懂维语但是肢体语言是互通的,他手把手地示范着安装流程。
由于施工人员大多来自乡里村民,以前未曾从事过相关工作,如何让他们快速上手一度成为让孙晓龙头疼的问题。
为了推进项目建设,施工部在招工后迅速启动技能培训,但是几次培训后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语言问题。
怎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孙晓龙想到了用图片标牌进行辅助教学的方法,将不同的安装工序标注好螺栓种类和主要注意事项,制作成标牌放置在施工现场不同的地方,方便少数民族工人随时查看。这种方法迅速提升了现场操作的规范性,大大减少返工的情况。
以前,项目部务工农户麦尔哈巴由于记不住操作规范,多次用错螺栓,一遍遍返工,差点被班组辞退。“这个方法太好了,我每天上工前到标牌前看一看,很快就记住了。”麦尔哈巴说。如今,他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一整套光伏板安装操作,还带起了徒弟。
清单任务提工效
“挖一个坑,两个人挖着,三五个人在旁边看着,真让人着急。”项目执行经理吕大海很苦恼。为解决工作效率低下拖沓的问题,项目组从日薪制改为任务制,实行清单化管理。合理排布施工,将每个班组人员的工作任务及内容细化落实到具体“日”,不断完善“按日推进工作、按周汇报总结”工作机制,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干劲。与此同时,还改进考核机制,通过树立典型和设立先锋模范岗等措施,推进项目进展,保证工期。
截至目前,项目部累计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不但提高了村民收入,还通过系统化技能培训,提升了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与技术能力,当地政府及村民代表多次对项目建设给当地经济带来的促进效应表示感谢。下一步,北京分公司将认真总结项目属地化用工经验,不断加强属地化用工管理实践与探索,切实将项目建设融入当地经济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央企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