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05
浏览: 26
字数: 7059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石油探索

中国石油牢记总书记嘱托奋进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四)

本报记者 马莹莹 许琳迪

 

  悠悠历史,漫漫长河。从石器时代到现代工业革命,从农业化工业化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回望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每一次突破与变迁,科技创新总是撬动曲线跃升的那个关键“杠杆”。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走到了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石油天然气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产业,是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中最为关键的链条之一,相关技术被习近平总书记摆在亟待解决、急迫攻关的七大关键核心技术首位。

  时代命题,实干作答。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具有代表性的中央企业,中国石油瞄准前沿创新突破,抢滩布局加速转型,着力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创新置顶

  第一战略激活“第一动力”

  创新浪潮风起云涌,产业竞争千帆并进。这是我们当下的时代,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

  这是前所未有的窗口期——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正处于历史性交汇期。若同频共振,则能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若擦肩而过,则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这是攻坚跨越的关键期——资源品质劣质化、油气技术智能化、能源产品低碳化的发展趋势,给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格局带来深刻调整,犹如一道道“门槛”,迈过去即为“门”,迈不过去即为“槛”。

  赶超、突围,唯有科技创新这“华山一条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能源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强烈冲击,中国石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描绘支撑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科技创新图景。

  ——观大势,谋全局。事业发展,科技先行。集团公司党组明确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2016年将“创新”纳入发展战略,到2021年进一步明确把“创新”列为公司五大发展战略之首,以第一战略激活“第一动力”。

  ——聚合力,攻难关。集团公司成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导小组、“双碳三新”领导小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新业务发展和新型智库建设。

  ——破藩篱,激活力。明晰总部、专业公司、企业三级科技管理体系的界面和责任,成立中国石油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石油科学技术协会,转变科学技术委员会职能,科技治理迈出新步伐。

  “要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打造能源与化工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油气产业链‘链长’,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中国石油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上,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的讲话掷地有声。

  这个首次以科技与信息化创新为主题的大会吹响了科技创新“加速跑”的冲锋号,明确了十大未来重大科技创新领域,以及各业务板块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制度安排。

  号角催征砺精兵,扬鞭奋蹄踏征程。中国石油专题部署“十四五”及中长期科技创新目标任务,从快速突破和久久为功两个层面,加快科研布局。

  “路线图”超前描绘——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迅速启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油气千万吨级页岩油发展、万米级深层油气资源探索等九大工程,炼化聚烯烃弹性体、特种ABS树脂等八大方向,明确攻关任务清单,当好出题者、引领者、攻关者。

  “施工图”精准清晰——2022年,《中国石油重大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时间表出炉……

  “孵化仓”行业领先——打造科技创新“特区”,四个新型研究院相继“入列”,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6个,建设公司级重点实验室37个、试验基地19个,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一个个数字记录下中国石油的“创新征途”——研发(R&D)投入强度保持在0.7%以上,2020至2022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57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专利数量居央企第一方阵……向着高峰攀越,发展的“第一动力”更为持久,奔跑的“关键引擎”更为强劲!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日益成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矢志攻坚

  聚力汇智全速冲关破卡

  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面对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的油气关键核心技术,西方国家采取“小院高墙”式的封锁遏制、“等米下锅”式的临时断供等手段阻碍其发展。这让中国油气企业深刻认识到,只有积极抢占能源科技和数字化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从追逐到赶超,从跟跑到领跑,需要全力一跃。这一跃就是背水一战的自主创新。中国石油工业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站立在世界油气工业竞技场中央,靠的就是永不服输、敢为人先的干劲和闯劲。

   自主创新,是我们始终传承的禀赋。从陆相生油理论打破贫油国思想枷锁,改写中国和世界能源格局,到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推动中国页岩油革命;从“五朵金花”炼油技术横空出世,到国产乙烯技术助力乙烷制乙烯“双子星”拔地而起……一次次超前布局、一件件大国重器,让中国石油人以更加自信的身姿屹立于世界石油科技舞台。

  敢于创新,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底气。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能源与化工领域,集团公司系统谋划基础研究的布局,提高“站位”,准确“卡位”,绘制原创技术策源地领域技术谱系,遴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推进“稳油增气”国家重大专项接续,联合外部优势力量,围绕“两深一非一老”八大领域重点加强任务布局,不断增强支持创新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更是生存所需、使命所在!新时代石油科技工作者接过老一辈石油人的接力棒,把“卡脖子”清单变为科研攻关清单,向着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攀登……

  一项项不可能变成可能。在大庆,三次采油技术获重大突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在长庆,科技“尖刀”撬开“磨刀石”,独具特色的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创造了世界级油气生产奇迹;在塔里木,突破8000米超深层油气勘探死亡线的传统认识,硬核挺进万米级深层的“油气禁区”;在新疆玛湖,凹陷区砾岩油藏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推动10亿吨级世界最大的砾岩油田被发现,让“再造一个克拉玛依”成为现实……

  一个个关卡顺利突破。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突破了六大核心技术瓶颈,一举改变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多功能一体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4.0)实现自主化国产化替代;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系统CPLog推动国产装备从阵列成像向多维成像跨越,结束了我国先进测井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一件件国之重器挺起脊梁。“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突破多个技术瓶颈,入选“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目前全球单机最大功率的压裂橇——宝石机械7000型电驱压裂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勘探开发国内非常规油气的专业利器……截至目前,中国石油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炼油装备国产化率达90%,百万吨级乙烯装备国产化率达85%,10项成果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2年版)》。

  征尘未歇,步履匆匆;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所有一往无前的奔赴,都是使命的召唤,都是对时代赶考的铿锵应答。

  瞄准方向

  以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

  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中国石油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努力提升价值链,精准把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生产需要和瓶颈制约,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深度。

  向超深层迈进!

  这是一组快节奏的冲锋纪录——

  2022年6月23日,西南油气田双鱼001-H6井以9010米井深完钻,创中国陆上最深天然气水平井纪录;

  2023年2月13日,西南油气田蓬深6井以9026米井深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

  2023年3月9日,塔里木油田果勒3C井钻至9396米,刷新亚洲最深水平井纪录;

  …………

  频繁刷新纪录的背后,是技术“量”的沉淀和“质”的飞跃。

  随着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高性能PDC钻头、220摄氏度超高温工作液体系等一批装备利器和工程技术体系不断突破,5月30日,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塔里木盆地鸣笛开钻。

  挑战深地极限,中国石油再次吹响进军的号角!“九千米绝不是极限,一万米就在不远的前方。”挺进万米深地,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蔡振忠充满信心。

  向非常规发力!

  在前不久闭幕的2023中关村论坛上,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及战略突破”入选十项重大科技成果。

  十年磨一剑,我国陆相页岩油从无到有。2022年,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产量突破300万吨。

  中国页岩气井井深最深和深层页岩气水平段最长纪录、亚洲陆上水平井最长水平段纪录、中国页岩气井单日进尺最高纪录……一项项“油”字号纪录,成为中国石油勇闯非常规开发“无人区”的路标。

  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是闯荡新领域的底气。

  从创建陆相页岩油“原生源储”富集理论和海相页岩气“三控”富集高产理论,形成涵盖页岩油气三大技术序列和十项关键技术,到成功研制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等勘探开发利器,再到新疆吉木萨尔、长庆陇东、大庆古龙等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与基地建设……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形成燎原之势。

  向低碳化转型!

  “砂岩储层无压回灌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可以从根源上推动地热能开发成本下降,实现地热能低成本、可持续开发利用。”冀东油田新能源事业部河南开封地热项目部经理李洪达与所在团队,总结出中深层地热开发六大关键技术,完成了从油气勘探到新能源技术攻关的华丽转身。

  这只是中国石油抢滩“双碳三新”赛道的一个缩影。从长庆油田形成“光热+”集热利用技术,到玉门油田探索光伏发电、多能互补等新能源创新应用;从推进新材料提速工程,到制定炼化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从吉林油田CCUS技术成果在陆相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埋存与驱油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新疆油田形成伴生气二氧化碳捕集及循环利用等10余项关键技术……中国石油擦亮了绿色发展底色。

  向高端化升级!

  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中国石油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以科技创新打造技术利器和“产品巨人”,勇闯市场蓝海——

  东方物探率先在中东地区推广应用“两宽一高”、高效混叠采集处理等自主先进技术,成功包揽中东地区世界顶尖石油公司授出的5个大型陆海地震勘探合同;独山子石化建成中国石油合成橡胶试验基地、聚乙烯管材加工技术中心、新疆橡塑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为高性能橡胶和高端聚烯烃产品开发提供强力支撑;润滑油公司研发的高铁动车组齿轮箱专用润滑油,成为润滑油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石油造”稳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向数智化延伸!

  数字孪生油气田全周期管理技术、智慧油气田、远程实时智能控制中心……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未来10年最具潜力的15项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中,一个个充满科技感的“热词”、一幅幅全新的生产图景,令人心驰神往。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激活新动能的“快车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入中国石油全产业链的产品、服务和流程中,“数智中国石油”正阔步走来——

  大庆油田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IPv6生产专网,全面推广高性能计算云中心;

  中油技服推进以EISC为核心的三级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体系建设,让压裂施工作业无须“悬丝”也能“诊脉”;

  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建设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全国首批加油机器人在河南郑州、河北崇礼、西藏拉萨落地应用……

  从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正式发布,到昆仑ERP系统开启企业应用新阶段,创新浪潮正以惊人的速度奔涌向前。

  激发活力

  打造高效开放的创新体系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变的是主战场,是坐标系,是驱动源,关键是提升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生态、创新资源等一系列要素的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中国石油成立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建设“1+3+N”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着力培育“顶天立地”的专利,推动专利“量质齐升”。2022年,中国石油申请国内外专利686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618件,占比达96.4%,国外专利申请量为137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创历史新高,秀出高质量发展的十足“成色”。

  工程材料研究院牵头研制《石油天然气工业陶瓷内衬油管》国际标准,填补了我国主导石油管材产品国际标准的空白;石油化工研究院主导修订《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乳液和溶液聚合型评价方法》,有效增强了中国石油在丁苯橡胶国际标准领域的引领作用……一项项中国标准登上国际标准舞台。2020年至今,中国石油主导制修订并发布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21项。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油拥有有效专利3.5738万件,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改革有破有立。中国石油将直属科研机构归口到相应业务板块(子集团),由研究院院长兼任专业公司总地质师、总工程师,加强企业技术总师的选配与管理,协同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改革和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创新,加大科研管理放权力度,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激活创新的“一池春水”。

  东风劲吹春潮涌,一批批科创标兵竞相涌现。中国石油7家企业先后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成为改革创新示范尖兵;3家企业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进入科技创新先锋梯队;16家企业先后入选集团公司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先锋队的标杆作用进一步发挥……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中国石油大力实施科技领军人才、“石油名匠”等重点人才培育计划,印发《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重大科技项目专项经费激励实施办法》,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塔里木油田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面向全球发布7个项目的张榜公告,52名专家争相“揭榜”;润滑油公司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打造以首席科学家伏喜胜为代表的核心科研队伍……

  最强的智,是众智;最大的力,是合力。

  中国石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石油化工联合基金”;规划总院牵头与7家兄弟单位、10家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分子管理创新联合体;勘探开发研究院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联合发起了“油气工业磁共振应用技术”国际科技共享联盟……中国石油扩大开放合作“朋友圈”,集智创新,聚力攻关,积极打造开放型创新生态。

  聚四海之力,借八方之气。中国石油通过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不断完善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今年4月4日,“侯祥麟星”命名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举行。在浩瀚的太空中,又添一颗以石油赤子名字为名的小行星。

  创新的灵魂根植于石油精神之中,镌刻在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毅力,孕育着创新与突破的文化。“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胆提出不同于国外理论的“非均质注水”开发方案,支撑大庆油田再攀产量“高峰”;大庆油田企业首席技术专家伍晓林历经5600余次试验,推翻了国外专家提出的“大庆油田不适合三元复合驱技术”的论断,实现了三次采油技术的重大突破……

  面对“前人”“权威”的质疑与否定,石油科学家“勇跳泥浆池”的决心坚定不移。面对攻坚“解卡”的迫切需要,他们瞄准国内技术空白,勇攀科技“好汉坡”的勇气气冲霄汉。

  我们因这样的精神而感动——舍小我、为大家。东方物探地质工程师赵博、郑晓丽,夫妻二人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在新疆秋里塔格、在找油找气一线奉献青春,追逐梦想。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地质工程部主任郇志鹏扎根戈壁荒原10余年,足迹踏遍塔里木盆地,助力我国超深层油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

  我们为这样的景象而欣喜——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工人搞创新,不用高大上,小发明也能解决大问题。”全国劳动模范、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齐5站采油工赵奇峰说。近年来,中国石油创建了16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8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出36名“大国工匠”、千余名企业技能专家,将创新的种子撒遍基层一线。

  我们对这样的未来满怀期待——石油青年风华正茂,科研队伍后继有人。在青年科学家金旭的带领下,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团队在40天内生产出北京冬奥会所需的“绿氢”。扎根超低渗油藏效益开发一线的吴春生、潜心钻研超稠油开采技术10余年的“拓荒先锋”赵长虹、参与完成国内最大规模液体原料裂解炉技术开发的李春燕……一批可堪重任的“石油科研铁军”正在迅速成长。

  孜孜以求,久久为功。这场征程,充满求索的浪漫诗意与使命的现实质感。

  石油梦与中国梦在这里交融——石油科技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油田和井场上,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中。

  过去与未来在这里相遇——4月8日,我国首次在距今5.4亿年的寒武系古老页岩地层中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将页岩气藏身的纳米级孔隙呈现在眼前的,是近年兴起的数字岩芯技术。

  现实与梦想在这里碰撞——三次采油技术“洗”出原油,稠油热采技术为油层“洗桑拿”,体积压裂技术“剁碎”地层,长水平井轨迹控制如同穿针引线。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是石油科技工作者奔赴的“星辰大海”。

  我们的征途是地下的巨大宝藏,是能源的无限可能。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继续攀登,向着更高峰!接续奋斗,向着更绚丽的春天!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