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29
浏览: 23
字数: 1835
推荐表: 查看

能源强国调研纵深行丨在“西极第一气田”描绘“高原红” ——阿克莫木气田石油人文化精神探析

能源强国调研纵深行丨在“西极第一气田”描绘“高原红”
——阿克莫木气田石油人文化精神探析

记者 唐浩    特约记者 吴小凤 通讯员 何庆华

“高原红”是一种色彩吗?不,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塔里木石油人在帕米尔高原坚守19年不断凝练完善的精神。

2004年投入开发以来,阿克莫木气田如钢钉般牢牢钉在帕米尔高原上,石油人许下了“高原缺氧,不缺信仰;高原缺人,不缺石油人”的誓言,淬炼出“高原红”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阳光明媚的5月,记者走进位于祖国最西端的“西极第一气田”,探究“高原红”的底色。

 

保供,保供,铭刻在心的重任

黝黑的脸庞,是高原赋予阿克莫木气田石油人的标记。

19年来,石油人殚精竭虑确保气田平稳生产,累计向南疆三地州输送39亿立方米天然气,保障了数百万各族百姓的用气安全。

“能为南疆多产气,脸再黑点又何妨?”这是阿克石油人普遍的心声。

近年来,水侵成为气田保供的最大威胁。自2017年起,阿克莫木气田首现水侵现象,并逐年加剧,目前气田13口生产井中见水井已超过一半。

危急时刻,油田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统一部署,组织多部门联合会诊,初步为阿克莫木气田见水井开出了排水放喷的生产“药方”,逐步缓解了气田水侵的压力。

“气田的高产井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这种见水的低产低效井,我们只有精心呵护好这些井,才能保证完成冬供的产量任务。”油田2022年度“最美石油人”、阿克采气作业区工程师刘军说。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是高原上数十年难见的冷冬,最低温度降至3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

去年11月10日,阿克1-H8井井口油压降至5.5兆帕,日产气仅5万立方米。刘军和同事们赶到现场,24小时守在井口,严格执行排水放喷方案,争取早日提产。

整整3天,刘军他们待在井场上轮流看守井口,脚冻木了就在雪地上跳跳缓一缓,实在太累了就在皮卡车上眯一会儿。冰冷刺骨的山风吹过,刘军的眉毛、胡子上沾满了冰霜,好似北极来的圣诞老人。

最终,阿克1-H8井油压逐步上升到11.5兆帕,日增产至15万立方米。气田增产的每一方气,背后都有阿克石油人的艰苦付出。

 

抢修,抢修,分秒必争的职责

今年54岁的王少峰有个愿望——希望阿克莫木气田能够“长命百岁”,成为祖国西部边陲的可靠气源地。

王少峰是阿克莫木天然气处理站的工艺设备工程师。3年前,当处理站一次性投产成功、气田日处理能力由130万立方米提高至300万立方米时,他欢欣鼓舞,为阿克莫木“扬眉吐气”感到由衷地高兴。

但处理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动设备需要投入精力来管理维护,也意味着肩负的责任更大。

“动设备是处理站的‘心脏’。去年入冬后,我们全力保障了数十台动设备的安全运行,经受住了建站以来最大的考验。”王少峰说。

1月上旬的一天,脱碳工艺核心设备胺液循环泵突然发生故障。正是晚班交接点,王少峰顾不上吃晚饭,二话不说,带着抢修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启运备用循环泵后,立即抢修。

“快点拆设备,查明故障原因,绝不能影响生产。”王少峰冷静地下达指令。经过初步检查,故障原因找到了,设备的机械密封出了问题,导致胺液渗漏。

“我记得库房有密封备件,赶紧去找来换上……”寒冬腊月,王少峰的额头却渗出了冷汗。原来,他有较为严重的关节炎。白天在站内来回巡查,日均超过两万步的运动量,早已让他的关节不堪重负。入夜后寒冷的天气更加剧了关节的疼痛。他强忍着病痛带领4名抢修人员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点,大泵又恢复了畅快的轰鸣。

王少峰他们坚守岗位、履职尽责。去年冬天,该气田没有发生一起因动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停产事件。

 

快乐,快乐,高原上也有春天

高原上也有春天,石油人对快乐的追逐,并不比任何大城市的居民少。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宁静的夜色中微风轻拂,传来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优美旋律。远处昏黄的路灯下,一抹石油红弹奏吉他的剪影如雕塑般静谧和谐。

音乐和体育,是高原石油人的两大快乐源泉。体育馆内,羽毛球和乒乓球上下飞舞,员工们正在尽情挥洒运动的快乐。

“现在的体育馆,是原来的厂房车间。老站停运后,党支部发动党员带领着员工仅仅用了两天就将老车间改造完毕,开辟了数块球类运动场地。”阿克采气作业区党支部书记李宏捷说。

石油人改造的,不仅仅是厂房车间。沿着乌鲁克河的河岸,石油人建设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生态园,有高大的杨树、柳树和果树,有精心照料的蔬菜大棚,有香气怡人的花园,有喷泉和凉亭……每天傍晚时分,员工漫步在这片迷人的绿色海洋中, “高原红”和“高原绿”水乳交融。

这就是高原石油人的生活,他们如乌鲁克河河畔顽强生长的小草,在旷野中执着生长,在寂寞中绽放青春,活出了满满的幸福感和精彩人生。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