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14
浏览: 29
字数: 3987
推荐表: 查看

大树村里种小树

大树村里种小树

——中原油田帮扶甘肃省东乡县那勒寺镇大树村石化小学纪实

“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六一’儿童节!”13岁的东乡族女孩妥梅梅眉眼间难掩兴奋。

妥梅梅是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那勒寺镇大树村石化小学(以下简称“石化小学”)6年级学生。“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原油田党委在石化小学成功举办“童心向党石化情”文艺汇演。在这场情牵千里的“爱心嘉年华”活动中,妥梅梅自告奋勇,参加国旗护卫和英语歌曲串烧、普通话绕口令演出。

中原油田党委心怀“国之大者”,在石化小学支教帮扶中下足绣花工夫,矢志办好农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两年来,中原油田驰而不息,提升石化小学的硬件、软件建设水平。一批批驻校辅导员守支教初心、担筑梦使命,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在324名孩子身上,油田帮扶支教交出阶段性高分答卷。

山里娃坐在跟城里一样好的教室

出兰州南行130千米,便是大树村。

大树村环村皆山。

大树村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部,平均海拔2200米,黄土峻岭绵延不绝,被称为“地球裸露出肋骨的地方”,那里的深沟“摔死麻雀滚死蛇”。

由于极度干旱,山色焦黄,千百年来,大树村村民吃饭靠天、吃水望云。

“从前,学校只有5间土教室,里面坐着二三百个土娃娃。”石化小学副校长马忠明回忆道。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必由之路。

2021年,中国石化援建大树村,为学校盖成一座三层的“启航楼”,中原油田将帮扶支教石化小学的担子揽在肩头。

“中华民族是个大石榴,汉族和东乡族都是石榴籽,必须紧紧地抱成团,美美与共。”中原油田副总政工师、综合管理部主任(乡村振兴办主任)刘保军表示,“帮扶大树村发展教育,是中原油田作为央企责无旁贷的政治担当!”

石化小学共有324名学生、幼儿和9名教师。

为改善石化小学办学条件,中原油田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优化校内设施,将石化小学建成东乡县最靓丽的校园。

“我上四年级前,3个人挤一张课桌,同学们在桌上画了两条‘国界线’。”6年级学生妥哈比布说,“写作业时,我们的左手只能塞在桌下面。”

如今,学生们单人单桌单椅,宽宽敞敞,互不影响。

曾几何时,教师们两人合住一间房,住宿兼办公。他们用的是油漆斑驳的两斗办公桌,睡的床是两条凳子上面搭两块板。现在,教师们在宽大明亮的办公室用上了电脑桌,宿舍里换上了结实的木床。

教师们上课再也不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了,他们全部用上了最新款的触屏式电子白板,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直观、便利。

“启航楼”安装的电子滚动屏,播放着学校的大事小情。

油田员工捐赠的2000余册图书派上了大用场——石化小学破天荒建起了阅览室,每个班级都建起了书柜。

校园里铺设的彩色悬浮式篮球场、羽毛球场色彩鲜艳,既渗水、防滑,还便于局部更换。

“感谢中原油田为我们铺成这么好看、结实的球场。”男孩妥海海再也不用在土坷垃球场上打球了。

从河之北,到陇之西;从平畴沃野,到黄土丘壑。每年“六一”儿童节,油田志愿者从豫东北濮阳出发,山一程、水一程,辗转1400千米,给石化小学送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遮阳帽等用品。

大树村冬天最低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师生们在教室冻得像“猫咬了似的”。现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暖气。

望着孙女妥清清穿着中原油田赠送的枫叶红校服蹦蹦跳跳上学,51岁的妥一不拉感慨万端:“我做梦也想不到,山里娃也能坐在跟城里一样的教室读书!”

束束微光点亮每一个“高原红”天使

3年前, 大树村脱贫攻坚大获全胜,300多户村民告别千年水窖,吃上了党和政府引来的自来水,但梯田灌溉依然缺水。

大部分青壮年村民或到城里务工,或忙乎着小生意,妇女和老人在家喂羊放牛,侍弄些土豆、玉米,守着太阳过光景。孩子们放学后,有的干农活,有的照看年幼的弟妹。石化小学不少孩子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30千米外的县城。

“叔叔,东乡县的外面有多大呀?”

“老师,我也想上大学。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

……

面对怯生生的孩子们一股脑抛来的疑问,刘保军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了起来。

陇西高原的“花儿”唱得好——“花里头俊不过牡丹,人里面好不过少年”。

是呀,从硬件看,这所学校与东部学校相比也不逊色,但学校里的孩子见识少、眼界窄、胆量小,他们需要鼓励,需要成功,需要自信!

教育,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中原油田党委迅速行动,精心挑选专业人员进驻石化小学,用艺术点亮校园,用理想引领孩子们的人生。

插柳莫让春知晓。

3名专业人员没日没夜精耕细作,只为让舞蹈进学校、让书法进班级、让音乐进课堂,让大树村早日葱茏。

宣传文化中心副总经济师、文化发展部党支部书记王可金写得一手好字,绘画也颇有造诣。他在石化小学手把手传授汉字硬笔书写技巧和绘画基本功,期冀用一手规范、端正的好字,助力孩子们人生启航。

培训中心盟城幼教服务项目部原党支部书记黄玉华开设音乐律动、课桌舞课程。为赶走孩子们的“瞌睡虫”,她精选《布谷鸟》《你笑起来真好看》《古诗新唱》等活泼轻快的音乐作品,在动作设计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随时随地动起来。2022年暑假前,在她精心策划的石化小学毕业典礼上,教师寄语、节目展演、“走毕业门”等桥段衔接紧密,乐声与笑声交织,沸腾了大树村!

宣传文化中心舞蹈演员刘艳婷“舞龄”长达20年。她能在几天里神奇地让舞蹈“零基础”的孩子们建立舞感、树起自信。她用自己从“小白”到“领舞”的成长经历,引领孩子们循梦而行——要想万众瞩目,必须万倍吃苦!

刘艳婷还用电子白板,演示油田“磕头机”工作原理;播放经典纪录片,让孩子们见识世界的瑰丽……

每年,油田志愿者都会千里迢迢赶到石化小学,和孩子们一起演练应急逃生,一起做科普实验,一起赏析经典文艺,为孩子们开启一扇扇认识大山外面世界的窗口。

为规范少先队活动,油田驻校辅导员为石化小学建立16项少先队工作制度,建设融入石化元素的少先队活动室、广播室,基地社区管理中心人武部主办魏则征调教出东乡县校园第一支“国旗护卫队”, 普通话演讲比赛、舞蹈比赛、绘画比赛、读书征文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12项活动有序展开。孩子们周周有活动,人人敢登台。他们个个目有光、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中原油田这一群人,怀揣一团火,付出一腔情,扮出石化小学新貌样。

如今,菁菁校园里满是白齿青眉、意气风发的少年。走进去,一个个可爱的“高原红”孩子定会落落大方地朝你敬礼,用响亮的普通话向你问好。也许,有的“人来疯”还会禁不住介绍自己的文体特长,有的还要拽着你去家里喝“三炮台”呢!

让大树村的小树长成参天茂林

7月初,第三批驻校辅导员支教就要到期。

归期迫近,辅导员汪亚楠的心分成了两瓣——他们既归心似箭,又割舍不下深深爱上的石化小学!

这所小学孩子们的文化基础太差了,为提高他们的分数,汪亚楠等辅导员使尽了浑身解数。

6年级了,有的孩子连father (爸爸)、mother (妈妈)这样的单词还不会读写,汪亚楠就换着花样激发孩子们学英语的积极性——课前,她带着孩子们做5分钟英语韵律操。孩子们边说英语边跳操,兴趣盎然。课堂上,她担纲导演,让孩子们在英语小话剧、小游戏中饰演不同的小动物。为帮助孩子们牢记单词,她每节课都腾出时间,让学生玩“单词大接龙”。她自费买些电子表、钢笔,奖励马福明等“英语小能手”, 鼓励他们辅导同学们。

汪亚楠承担3-6年级4个班的英语课教学。昔日,一个班仅有一两个孩子考试及格。在今年5月那勒寺镇小学期中考试中,石化小学3年级31个孩子,竟有21个及格!

3年前,张妍琪靠国家助学金和无息贷款读完兰州工业学院,来到中原油田文卫采油厂工作。去年,小张两次报名,要求参加支教。今年2月,她如愿以偿走进石化小学,成为数学辅导员。

“我是从甘肃省古浪县走出来的大学生,我要把数学学习方法传授给家乡的弟弟妹妹,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张妍琪激情澎湃。

孩子们爱看动画片,张妍琪每天从网上搜集一些与数学教学同步的动画短片,在课堂上播放,提高他们听课的注意力,最后以数学游戏结尾,用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她坚持每周测试一次——先从基础开始,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再循序渐进增加考试难度。

“哪怕他们进步10分,我也要自费给他们发奖品。”张妍琪说。

短短5个月,手头不算宽裕的张妍琪为给学生们发奖,花掉了500多元。她不想让孩子在课堂上你呼我叫借文具,就买来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彩笔作奖品。张妍琪还网购印有“清华大学”字样的笔记本作为奖品,激励孩子们上进。

在东乡县小学2022-2023年第二学期统一命题的期中考试中,石化小学的孩子们平均分同比提升7分。这7分,不知浸透了辅导员多少辛勤汗水!

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关键是打造一支“不走的优质教师队伍”。

2021年,中原油田启动助力受援学校师资水平提升工程,推动中原名校——濮阳市油田十中与石化小学结为“姊妹校”,油田十中小学部20名省市级优秀教师与石化小学9名教师建立师徒关系。

有濮阳市油田十中的师傅“打样”,石化小学教师汪军成功掌握了“作业前移”——他把作业中的要点作为讲课的重点。讲完一个要点,就立即指导孩子们做作业。师生们边教边学边练,在课堂上解决了大部分作业。

“濮阳市油田十中对我们的帮扶是‘石磙碰石磙——实打实’。”石化小学校长刘玉强说,“每周四下午,两校教师在网上一同观看示范课直播,一起参与教研活动。我校教师还把上课过程录下来,和教案、作业、考卷一起,发给濮阳市油田十中教师,请他们‘把脉’。大家的教学理念发生很大变革,班级管理能力也有不少长进。”

教师,不仅是孩子们学业上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生活里的关心者、成长中的陪伴者。

有些女孩子看到妈妈给姐姐买新衣,就对妈妈产生怨恨。6年级语文辅导员姜平温言开导:“你和姐姐都是妈妈的宝贝。姐姐过几年就要出嫁,打扮得漂亮点也是应该的。等你长大了,妈妈也会给你买新衣服。”

辅导员敏感地察觉到,有些孩子有许多心里话想说,却不敢表达。望着那一双双敏感却渴望倾诉的眼睛,辅导员商量后,在每层楼都设立了 “烦恼回收箱”。辅导员每周五开箱,每周一回信,搭起了一座通往孩子们心灵的“桥梁”,成为孩子们的“心头好”。

记者 张松才 吴琛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