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24
浏览: 7
字数: 1991
推荐表: 查看

车轮滚滚“天路”送暖

简要说明 记者记录了跟随“首届感动石油人物”郑有录从青海格尔木出发,将液化天然气安全送达西藏拉萨的全过程,生动详实地记录了高原上运送天然气的困难,更对天路送气人产生崇敬之感,反映了11年以来运输公司为保护西藏碧水蓝天、造福藏区群众作出的积极

车轮滚滚“天路”送暖

编者按:

8月15日至17日,笔者跟随青海分公司液化天然气槽车车队从格尔木市一路向南,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风火山,历时3天2夜,行程1100多公里,抵达西藏拉萨,全程拍摄、记录石油运输人全力保供西藏天然气运输的全过程。

8月15日14时,在全面检查车辆后,青海分公司驾驶员郑有录和同事们登上驾驶室,4辆装满21吨LNG(液化天然气)的槽车依次从青海省格尔木液厂驶出,前往1100多公里外的拉萨天然气站。

平均海拔将近2800米的格尔木,是涩格天然气管道的终点。如果铺设管道直接将气送至拉萨,建设费用高昂。而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天然气用户分散,用气量相对较小,从经济角度考虑,汽运成为天然气运输唯一的选择。

青海分公司现有68辆大型槽车担负向西藏运送液化天然气的任务。从格尔木出发,车队要翻越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夜里要住在海拔4600多米的五道梁或者沱沱河等地,要穿越可可西里保护区,还要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高原冻土层已经把1000多公里的109国道变成了搓板路。68辆槽车、136名驾驶员和押运员常年循环往返在路上,这条运气路也被形象地称为民生保障“天路”。

“从格尔木至拉萨即便是夏天运送天然气也要穿冬装,因为青藏高原的高原性气候,夏天沿途也会下雪,冬季大雪覆盖、冰冻路面,要穿越可可西里,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高原反应是对驾押人员最大的考验。”郑师傅向笔者介绍。

车辆驶出格尔木,透过郑师傅的驾驶室玻璃,巍峨的昆仑山已清晰可见。高原天路,氧气稀薄,氧气瓶、红景天和应急食品、药物成为每位驾驶员师傅的标配。傍晚7时,车辆到达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郑师傅和笔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停车休息时,郑师傅告诉笔者,出发前已经吃了抗高反的药,但是到了这里也还得吃,减缓头痛,目的是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一般路边这些事故,多半与驾驶员出现高原反应,头脑反应迟缓有关。

面对恶劣的天气、复杂的道路、高原缺氧的环境,郑师傅小心驾驶,以时速20至40公里的速度缓慢前行。从昆仑山口经不冻泉到五道梁,109公里的路程,用了近4个多小时,晚上11时30分,车队终于安全到达五道梁休息区。

五道梁海拔4636米,空气含氧量少、气压低,高原反应大,是青藏公路上气候环境最为恶劣、行车最危险最艰难的地段,民间素有“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的说法。笔者找了一家旅馆住下,因高原反应几乎一夜未眠。为确保危化品车辆24小时安全,郑师傅和队员们按规定只能在车上住宿。

16日凌晨5时,室外温度已降至5摄氏度,出发前,郑师傅认真检查发动机、传动、制动、轮胎、灯光、线路等,保证车辆“不带病”上路。从五道梁出发没多久,车辆便行驶到了冻土层路段。最深的坑有四五十厘米,高低起伏而又狭窄的路面,对于装载了21吨液化天然气的槽车来说,存在巨大而导致侧翻的风险,郑有录有意放低了车速。

早上8时,笔者跟随郑师傅到达了青藏公路的风火山,这里海拔上升至5000米,地处可可西里无人区,氧气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是真正的“生命禁区”,刚过了风火山,笔者出现高原反应,呕吐头疼。

下午7时,车辆到达了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位置——唐古拉山口,这里的海拔已经高达5231米,空气极其稀薄,笔者待在上面不到半小时就出现明显的头痛高原反应。郑师傅告诉笔者,在唐古拉山口上下车都要小心,拍摄动作要小,否则容易高反,甚至会昏迷休克,有生命危险。

越过唐古拉山口不久,便进入西藏地界。17日早晨5时,车队从安多出发赶往拉萨,海拔高度也从4500多米降至3600多米,高原反应的症状明显减轻。中午1时左右车辆抵达此行的终点拉萨天然气站。卸完车后,郑师傅和队员们当天下午就踏上了返程。

LNG配送中心黄新营介绍说,为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西藏燃料结构,保护雪域高原及三江源头的自然环境,2010年3月,中国石油以青海油田涩北气田为气源地,启动“气化西藏”工程,把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格尔木压缩液化,再将液化天然气用大型槽车沿青藏公路拉运到上千公里之外的拉萨,再经过气化加工送进千家万户。

郑有录是青海西宁湟中区人,前几天母亲因肺部感染抢救无效去世,他匆匆料理了后事后,便赶回车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与父母和孩子聚少离多,这让郑师傅内心也是充满了愧疚。在征得郑师傅与小儿子的同意,出发前笔者现场采访了郑师傅小儿子,他告诉笔者,父母常年在外,他从8岁起就总是一个人在家,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现在读大学了,也能理解父母亲了,当说到这里时小儿子情绪有些激动,眼睛也红了。

像郑有录这样,在雪域高原上的石油运输人年复一年默默行驶在“天路”上,他们为保障油气供应、端牢能源饭碗,在千里运输线上忙碌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拖不垮、打不烂的石油运输野战军”精神。12年来,公司累计向西藏拉萨运送天然气近3.9亿立方米,他们也创造了在“天路”上运输液化天然气“零事故”的安全纪录,为拉萨11万居民取暖、做饭及部分公交车用气运输作出了贡献。(文/图 孟建红)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