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17
浏览: 36
字数: 3933
推荐表: 查看

乘风势正起

——钻采工艺研究院科研转型发展纪实

乘风势正起

——钻采工艺研究院科研转型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张太平 李宁豫 驻地记者 马丽勤

3项科技成果跻身国际先进、光伏发电+智能注采联动远程数字化控制、400千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现场试验首获成功、支持三个日产百吨平台井建设、8名青年科研人员在“伴我成长这一年”决赛舞台展报个人成长经历……

夏至刚过,在绿阴环抱的钻采工艺研究院大院内,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就像这个夏天,激情似火,“新”意盎然。

近日,油田公司主要领导到钻采院调研,对其科研转型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称其“为油田转型发展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近三年来,钻采院在油田公司各项科技政策的支持下,全面深入推进科研转型,更加突出科技工作的主体地位,大力营造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氛围,着力打造服务油田三篇文章的工程利器,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正阔步前行。

从“追求劳务利润指标”向“解决实际生产难题”转变,让科研院所回归科研属性

心无旁骛搞创新,这是科研单位的本质属性。

然而,前些年,以钻采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根据油田持续改革重组、面临低油价挑战等客观形势的需要,还肩负了经营创效这一科技创新之外的责任。

钻采院从2015年以来,经营创效的指标逐年加码,到2020年达到顶峰,创效指标从5000万元提升到了2亿元,也就是说,每年要通过推广自己的技术,从采油厂赚回2个亿的利润。

“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把精力放在了繁杂的现场组织、物料准备、合同结算,很难静下心来搞研究。”钻采院一级工程师孙振宇说。

随着油田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和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刚需,这种科研单位还搞经营创效的导向,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技术的升级与创新。一项成熟技术能够带来稳定的产值,而新技术效果和收益在初期往往达不到预期,会使科研人员缺少工作动力。

“优质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少,而老区的开发和成本控减亟须科技创新。”钻采院院长孙守国说:“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必须要回归科研本位!”

近两年,油田公司出台了《辽河油田公司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完善科技奖励政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更加注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级别科技成果、科技项目攻关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贡献的考核,淡化或弱化经营创效指标。

根据这样的价值导向,2022年,油田公司将钻采院创效指标从1.3亿元调减到8000万元,2023年,经营创效考核权重也从20%降到5%。

对科研院所的考核政策由效益导向向价值导向的转变,推动钻采院加快了转型发展的脚步。

首先体现在科研方向的转型,科技发展思路由“追求劳务利润指标”向“解决实际生产难题”转变。

在钻采院近两年的发展思路中,讲利润、讲创效的语句少了,谈学习攻关、突破创新的语句多了。

特别是今年初,钻采院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科技发展进行细致谋划,围绕制约油田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难题和未来发展方向,重新完善了《钻采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细化编制了钻井、压裂、修井、注采、举升、新能源、数字化等专业未来三年和“十五五”专项规划,科技发展方向更清晰、工作计划更具体、路线措施更靠实。

今年5月,按照油田公司关于市场化改革要求,原属于钻采院的修井、压裂现场服务业务划转到辽工公司,“科研人员从现场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让方案设计更加精准化,试验评价更加细致化。”钻采院一级工程师苏建说。

转型发展也体现在科研人员思想层面的转变。

张西子是油化所石油工业入井流体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面对转型发展的大形势,深刻体会到巨大的落差感和紧迫感。在钻采院“科研工作要解决生产问题,解决问题要从现场实际出发”思路的引导下,她以问题为导向,经常深入现场,了解现场实际问题,带着原油、垢样、污水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研究,破解了二氧化碳驱对现场设备的腐蚀变化规律,研制出新的缓蚀、防垢体系,在兴采、沈采、曙采进行了规模化推广应用,解决了现场难题。

“我有一种价值被认可的荣誉感和幸福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更加自信,目标更加清晰。”张西子说。

科研转型还体现在各类资源向科研工作的聚集。

过去,防砂中心将70%的工作精力放在了技术推广创造利润上,而用在科研攻关上的精力不足30%。2022年,他们以6项重点科研任务为核心,投入各方面力量超过50%,初步完成了工作重心向科研倾斜的转型要求。2023年,防砂中心将科研重点工作任务增设到9项,投入力量达到70%。

“今年是钻采院全面深入科研转型的承启之年,我们必须要全面、深入、彻底地转,切实担负起油田上产的‘科技顶梁柱’!”钻采院党委书记辛向忠表示。

攻关难点堵点问题,打造服务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工程利器

今年5月份,由钻采院创新研究的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提干度验证试验在杜84-兴H106井首获成功,井底实测干度提升11%,为下一步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提升20%以上蒸汽干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是国内石油行业首次实现的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提升蒸汽干度试验。

辽河以稠油、超稠油为主,注汽成本占热采生产成本60%以上,这项“颠覆性”技术一旦实现工业化应用,将大幅度降低稠油开采成本。

作为辽河油田开发上产的核心科研支撑单位,钻采工艺研究院牢固树立科研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工程”,形成了钻完井、注入、举升、压裂、防排砂、找堵水、修井、动态监测8大工艺技术系列156个单项技术。其中,稠油特色技术始终保持国内领先,为国内外同类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借鉴。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钻采院紧紧围绕“两个并重”,围绕制约油气生产的难点、堵点开展攻关,持续打造核心工程技术利器,为增储上产提供强大动力。

非常规油气藏是辽河油田未来持续稳产的主要接替资源,但是由于建产投资居高不下、产能低等,虽然起步早,但建产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近两年,钻采院投球暂堵技术、热压裂技术等一批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现场试验取得成功,为非常规油藏的开发积累了经验。未来几年,钻采院将开展页岩油井壁稳定技术、钻井提速工艺技术等钻井研究以及地质工程综合评价、压裂材料提效降本、连续油管精细分层、压裂自动化作业等压裂技术研究,推动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建产。

辽河油田新能源业务起步晚,技术储备少,发展底子薄,迫切需要科技进步来攻难关、破瓶颈、提产量、降成本、减能耗、增效益。

为更快打造新能源领域工程技术利器、更好推动油田公司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2022年底,钻采院正式成立了由企业高级专家和一级工程师领衔的新能源工艺所,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人员构成为各专业领域技术骨干,二、三级及以上工程师占比64%,硕士学历以上占比74%,并围绕井下大功率电加热、CCUS-EOR、稠油冷采、储气库、低碳减排清洁能源“五大主攻方向”,精细制定了全年3大类9项技术研究目标。目前,井下大功率电加热和稠油冷采等多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油田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精准盘活用好第一资源,高端人才专业覆盖率从75%提升至100%

“钻采院要当好油田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先锋军、新技术主力军、新能源生力军,实现科研转型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辛向忠说。

前几年,钻采院在科研工作上经历过人才培养的瓶颈,一是单纯搞科研攻关的人相对少,很多人忙于技术推广和现场实施;二是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到“副高级”就遇上了“天花板”,不得不“挤”入行政岗位,也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2017年开始,按照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在科研单位推行科研和行政“双序列”改革的部署,钻采院也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进一步充实壮大科研队伍,激发人才创新动能。

在二、三级工程师选聘考核中,钻采院创新了科技成果考核记分方式。钻采院副总师兼党委组织部部长赵峰介绍,以前在年底对一项科研成果打分时,总分不固定,凡是署名的都加分,“有的人可能参与的不多,但也得到同样的分,体现不出真实的贡献。”

现在,钻采院在打分时,将一项成果的总分固定,要求科技成果负责人对参与人员进行贡献度排序,按贡献赋分,排名越靠后,得分越低,甚至不得分,从而确保了计分的公允。

另外,在薪酬待遇调整上大力向科研人员倾斜。今年上半年,出台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11家主体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基础业绩奖奖金系数为最高档1.5,监督检验检测、成果推广及辅助单位人员等进行分档分级奖励,奖金系数在1.05—1.35之间。

“在钻采院收入最高的不是院领导,而是技术专家。”赵峰说。

钻采院还打破按资排辈,鼓励支持有能力、想干事的科研人员在科研岗位序列竞聘时破格或跨序列晋升。近两年来,共有9人跨序列或破格竞聘为各级专家。

油田化学技术研究所二级工程师何强从事入井流体质检工作十年,将自身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质检经验转化到标准的编写中去,在行业内推行新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准则,对保障石油行业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检验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编写行业标准3项,集团公司标准4项,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标准奖。今年,何强突破技术职务任职年限,被破格聘为一级工程师。

能上也能下,在今年的评聘中,高职低聘有20多人,原来的二级工程师中15%落聘。

另外,钻采院还依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平台,在攻克瓶颈难题的过程中,培养锻造高水平科研人才。6月初,钻采院“低成本微传感智能测试技术”等8个院管项目揭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二级工程师刘祥等8人当上了挂帅人。

在一系列激励机制的推动下,近两年,钻采院建立起5名企业高级专家示范、24名一级工程师引领、369名二、三级工程师支撑的科研团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逐渐建立,专家队伍日益壮大。院内核心人才占比从7.8%提升至20%,专家数量从14人增至29人,高端人才专业覆盖率从75%提升至100%。

“当前正是钻采院‘兵强马壮’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只差大量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一天不会太远!”孙守国信心满满地说。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