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7
浏览: 22
字数: 2403
推荐表: 查看

“冷技术”催生“热效应”

——油田公司稠油冷采技术研发应用纪实

简要说明 本篇通讯意义深远、内容详实、段落清晰、逻辑合理、语句通顺、措辞精炼,与国家提倡的降本、减碳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与集团公司提倡的低成本开发、提质增效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是一篇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优质报道。

“冷技术”催生“热效应”

——油田公司稠油冷采技术研发应用纪实

本报记者 任志浩

七月辽河,骄阳似火。一系列有革命性的稠油冷采技术,正在油田公司19个试验区如火如荼地开展。

辽河油田是全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相对传统的蒸汽热采技术,以生物和化学降黏两大体系为主的稠油冷采技术具有低耗、高效、绿色、安全等多项优势。从1992年至今,两代科研工作者、数千次实验、从普通稠油到特稠油……辽河人奋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稠油冷采技术屡获重大突破,对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0年接续奋斗,稠油冷采“战寒迎春”

辽河油田热采稠油产量占总产量的60%。从1980年开始,辽河人相继培育出蒸汽吞吐开发、蒸汽驱、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等系列蒸汽热采开发技术,实现了稠油上产稳产。

随着注汽轮次增加,试验油藏呈现含水率上升、地层压力降低趋势,热采面临增油速率慢、油汽比降低等困境,不符合油田效益开发和“双碳”要求。此外,油井越深,热采效率越低。

无需燃烧大量燃料、实现零碳排放,无需频繁搬迁锅炉,只需将试剂注入层内,焖井、回采即可,生产同样的产量,投入成本仅有热采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驱油效率不受井深影响,冷采有效解决了热采的诸多弊端。

这么好的技术,为何不早点研发和应用?有着30多年稠油冷采技术研发经验的钻采工艺研究院专家赵贲告诉记者:“因为太难,30年来,我们一直在与各种难题做博弈,从没有停歇过!”

上世纪90年代初,微生物降黏稠油冷采技术就进入了辽河科研人员的视线。1992年,油田公司成立稠油冷采科研小组。

“我们搞冷采,完全是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回忆研发初期,年过半百的赵贲感慨万千。怀揣保油上产志向,11名科研人员认真查阅各种书籍、报刊,先后到胜利油田、吉林油田、南开大学等油田或高校学习,如饥似渴、不厌其烦学习请教。

2004至2005年,油田公司首次稠油冷采试验在冷家、欢采、锦采等单位多个区块进行。但是这次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相比吉林、胜利等油田,辽河油田具有油藏类型多、埋藏深、物性差、油品种类多、稠油黏度高等特点,一味照搬其他油田模式不可行,必须走冷采技术与辽河油藏实际相结合的路线。

科研人员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研究方向和手段,经过十几年持续探索,2019年2月,油田公司启动第二次冷采试验,科研人员对处于吞吐后期的冷家油田普通稠油井冷43-88-660井缓缓注入了微生物。焖井3个月后,冷43-88-660井日增产3吨,试验成功。

“20多年的艰苦奋斗,辽河稠油冷采的春天来了!”赵贲说。

受此鼓舞,该项技术相继在冷家、茨采等几个普通稠油区块试验并推广。在冷家油田试验实施14井次,截至目前增油4742吨,平均单井投入产出比较蒸汽吞吐提高0.48个百分点;在茨采油田陆续试验70多口井,一年来增油2100吨。

在普通稠油区块尝到甜头后,2022年,科研人员将稠油冷采技术目标瞄向特稠油区块,目前已现场试验1井次,累产油467吨,阶段增油247吨。

一区一策,对症降黏,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走进冷家公司工艺研究所,科研人员梁海波的桌子上放着各种稠油冷采试剂试样瓶。

“这都是冷采试剂样本,有生物酶,有微生物,好多种。”梁海波拿出一个盛有乳白色液体的玻璃瓶说,“这就是微生物试剂,一毫升有一亿个活力细菌,能把普通稠油的分子链‘咬断’,降低稠油黏度。”

“但没有万能技术,就像微生物只能咬动低黏度稠油的分子链。”梁海波又拿出几瓶分别盛有不同颜色液体的玻璃瓶说,“高黏度稠油必须用生物酶实现化学降黏,如果油藏黏度高并且渗透率低又或是物性差的,须使用其他类型试剂。”

冷家油田油藏不仅埋藏深,而且稠油储量占比高,其中特稠油和超稠油共占65%,具有“杂、深、稠、厚”的特点,到了开发中后期,许多区块呈现高含水、低压力特点,开发难度更呈几何倍数增长。

“不同性质的油藏降黏机理不同,精准把脉,找准原因,方能对症下药。”近些年,科研人员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加强降黏机理研究,实现降黏剂及配套用剂升级换代,拓宽稠油降黏开采技术适用界限。

辽河人还与试剂生产厂家合作,建立“大兵团”作战攻关模式,集中多方优势资源,打破甲乙方界限、专业界限及组织界限,实现人才、物资、技术、信息“四个共享”,签订“风险合同”,提升冷采试剂研发成功率。

自立自强、勇攀高峰。4年来,科研人员经过深入剖析,找出地层压力、渗透率、含水率、稠油黏度等十多项影响冷采效率的关键因素,对数百个油层、上万个数据对比、分析、论证。围绕冷家油田培育出微生物、生物酶等5大稠油冷采技术体系,有效率达88%,实现了冷家各类油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茨采油田研发出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试验成功率达99%以上,成为支撑茨采稠油上产的强大内核。

稠油冷采前景可期

“目前在冷家油田稠油冷采仍然是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油藏条件复杂、油品性质差异较大,各种稠油冷采的技术适用性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冷家公司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徐冲说。

稠油类型不同,宜水驱则水驱,宜冷采则冷采,宜热采则热采。就冷家油田而言,大部分稠油黏度偏高、流动性差,还不太能贸然弃热用冷。

“过去我们一直采取‘先热后冷’方式开采,即先通过热采提升采油效率,再进行冷采延长生产周期,增油同时降低成本。这就是冷采与热采相融带来的红利。”科研人员说,他们计划未来两年继续试验“热冷结合”35井次,增油5000吨,减少注汽量8万立方米。

创新不止,追求卓越。冷家公司计划未来3年内,通过水驱调控停止对低黏度区冷90井区注入蒸汽,让冷采技术唱主角,打造油田首个“全冷”稠油试验区。

今年3月,开发事业部与各稠油生产单位科研人员,组团前往胜利油田调研学习4天,并召开辽河油田稠油冷采研讨会,论证了稠油冷采在辽河规模开展的可行性。

4月,油田公司开展了稠油冷采区块试验大调查活动,按照油藏物性、稠油黏度等标准,筛选出19个试验油区,并赋予各区块所在的单位自主开展试验权力,年底进行验收。开发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如果届时效果突出,油田公司将加大冷采试验规模。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