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与运营过程凝结着无数中缅员工的汗水和心血。到今年7月,周凯,这位34岁的年轻缅籍员工,已在深山密林中的新康丹泵站坚守了整整8年。他见证了中缅油气管道发展的点点滴滴,自身也不断成长。因为管道,他有了事业、有了家庭、有了儿女,过上了甜蜜的幸福生活!
学习磨炼,技能水平越磨越高
2021年,缅甸疫情反反复复,为安全起见,新康丹站禁止员工聚集。尽管工作时无法得到同事和领导面对面的帮助,但周凯还是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我觉得没有什么压力,各方面的技能我都掌握了,遇到问题几乎都能独自处理。”周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信心满满。
周凯是若开当地人,2008年他考上曼德勒技术大学,走出了深山。他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又回到了深山,一待就是8年,但是这时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2012年,看到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首次在缅甸招聘60名大学毕业生的消息时,周凯非常激动。“加入国际合作项目,意味着生活有了保障,每个月的工资可以攒起来,寄回家里改善家人生活。”经过精心准备,他成功获聘中缅油气管道公司的操作员。
刚入职的周凯是一片白纸,他认真对待英语和汉语课程学习,以及油气储运实习等一系列学习培训,努力掌握油气运输调度、泵站应急管理和操作,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操作员。
2014年,周凯从远在缅北的木姐管理处地泊泵站被调往马德岛管理处新康丹泵站,担任调度员,主要负责生产区日常巡检、天然气发动机维护、备品备件仓库出入库记录管理等工作。“回到家乡工作,不仅可以照顾母亲,也可以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周凯说。
新康丹泵站位于缅甸若开山西南部深山密林之中,海拔535米,是中缅原油管道(缅甸段)第二座输油站,设计输量为每年2300万吨。刚到站上,一开始周凯对有些工作不熟练,他认真向同事学习,并努力自学,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3套天然气发电机组和3套天然气发动机驱输油泵机组是新康丹泵站的主要设备,保障这些设备正常运转对于安全平稳输油至关重要。“我根据监测的具体要求对发动机设备进行记录,把发现的问题上报给站里,由站里安排技术人员处理,我在旁边学习,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我就能自己解决了。”
副站长翁官锐与周凯相处多年,对他在学习工作上的勤奋和执着颇为认可:“周凯非常勤奋,上岗前的两年培训中,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积极提问,直到弄懂为止。工作后,他会花很多时间去完成一项任务,甚至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也要把事情做好,做到完美。我觉得把工作交给他非常放心。”
工作10年来,周凯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油气管道输送技术,恪守精准操作、精细巡检、谨慎调度的工作原则,逐步成长为一名技能过硬的骨干人才。同时收获了各种荣誉:2019年参加调度员培训获得了优秀奖,2020年被评为优秀调度员……
热爱工作,日子越过越好
新康丹泵站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站场周边地形复杂,山路崎岖险峻,尤其是每年雨季长达5个月,降雨量非常大,给站内员工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多困难。“雨季时,衣服晾不干,被子都是潮的,有的同事回家休假一二十天,回来被窝都长毛了。”周凯说,后来,公司买了洗衣烘干一体机,宿舍内也配备了除湿机,站内环境潮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在新康丹泵站已坚守9年的站长刘支强,最怕的就是缅甸每年漫长的雨季。“暴雨一下,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道路中断。在站外工作遇到道路中断,只能沿途找阀室或到其他站场休息。雨水冲刷,也对管线安全有很大的威胁。”
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周凯没有任何抱怨,他说:“站里竭尽所能为我们提供最好的工作条件,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在这里工作,我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多的快乐,很珍惜这份工作。”“他做活儿很细致,站里的技术活儿都能干。除了生产上的工作,后勤工作像管理保安、保证供水等,他也干得有声有色。”刘支强说,他真的热爱这份工作。
周凯用高度的责任感诠释他的热爱。“刚入职不久时,我在一次巡检过程中,发现一位同事把发电机机油加错了,我迅速向站长反馈情况,站长来后及时处理,避免了一次工作事故。”这次经历促使周凯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加细心。
2021年,由于疫情,周凯无法回家休假,在站里坚守了约1年。疫情给站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他以积极的心态协助站里生产平稳运行。当少数缅籍员工提出想要回家休假时,作为管理者的周凯,以自己坚守的承诺和大家的安全考虑,劝服他们等疫情好转再回家。
工作10年中,周凯不仅中文、英文说得越来越好,工作技能水平不断提升,而且他的日子也越过越好。项目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他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在若开邦的敏边买了房子。“我娶了漂亮的老婆,儿子已经5岁了!”周凯笑得合不拢嘴。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不仅给周凯个人带来了成长和收获,更促进了沿线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初来到新康丹泵站,周凯和中国同事住在离新康丹泵站最近的小镇。当时,整个若开邦限时供电,没有24小时的电力,公司只能使用自备发电机供电。面对当地的生活窘境,公司向若开邦捐款1000万美元发展电力,并改善水利交通状况。现在,若开邦每天24小时供电,给当地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公司大量招收当地员工,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机会。
作为土生土长的若开人,周凯也在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与周边村庄的沟通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凭借当地人的身份和语言的亲近性,我及时向当地民众传达信息,了解村民对项目的看法,消除误解。同时,我配合公司收集村民的需求,公司也为村民捐赠体育设施、书籍,为改善当地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项目运行得到了当民众的大力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有益于两国人民,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给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现在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努力工作,同时把中文学得更好。”周凯这样述说自己的心愿。
管道连通,中国缘越结越深
中缅油气管道,不仅仅是能源输送的通道,还是一条油气管道输送技术“传帮带”的纽带,更是一座搭建起中缅胞波情谊的桥梁。
“在新康丹站8年,副站长翁官锐是教给我最多技术的中国人,我们既是同事,也是师徒,更是朋友。”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周凯说,这并非自己独自努力的结果。
“翁站长给予了我很多技术方面的指导,比如发动机的启动和一些设备的拆卸,他会亲自演示给我看。当我学会了,他会让我上手操作。他还让我每次操作完都做好记录,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问、及时学。有时看我听不懂的样子,他会反复用英语解释给我听。他真的非常细心、耐心,手把手地教我这么多年,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我非常感谢他。”周凯说。
在和周凯的日常相处中,翁官锐注意到周凯会打缅拳,便想让他把这个特长发挥出来。“2018年开始,我让他兼职管理站内的安保工作,他便开始教保安大队打缅拳。疫情期间,公司举办了员工文艺特长比赛,他还录了打拳的视频参赛。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嘛!”
周凯与中国的缘分不止在同事和工作上。2012年,周凯第一次到中国成都,参加为期3个月的理论知识培训。当他在西南石油大学看到有中国学生耍双截棍时,主动上前介绍自己,问道:“我喜欢双截棍,你可以教我吗?”中国学生爽快答应了,教了他3个月,他们也成了朋友,他离开时中国学生还送给他礼物。“回到缅甸后,我可以自己耍双截棍了!”他很高兴,还拍视频与人分享。
很多人都好奇,周凯的中文竟然说得那么流畅自如,一般交流都不成问题。这固然与他刚入职时参加公司专门的汉语培训分不开,但更多是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向中国同事学习的结果。“在工作中,我看到某个设备就问同事用汉语怎么说,久而久之,我的汉语水平提高了,现在同事们说汉语,我大部分都能听懂。”
在采访的最后,周凯对记者说“独处深山不寂寞,加油争气为两国”,以此表达自己的信念。这其实是整个新康丹站的精神信念,它支撑着站内全体中缅员工坚守深山,为两国源源不断输送油气能源。(文/李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