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通讯站
7月30日早上7点半,我简单的吃过早饭来到停机坪登上红色直升机,准备前往工区最高的孤山山顶拍摄通讯站工作场景。几分钟过后,直升机起飞离地,盘旋上升,地形地貌及地面设施迅速向远处滑去,演化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巨型地毯。
孤山地处天山南麓边缘,位于阿克苏市库车市阿格乡境内,侧面呈现出前高后低的卧兽形象,正面更像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金字塔,外形粗粝、雄壮,颇具王者风范。
我和孤山在今年三月相识。那时迪北2-康村三维项目刚刚启动,为更好地发挥靠前指挥的作用,山地一队将临时办公场所建在孤山脚下一座废弃的堆煤场。3月22日,营地奠基,天空中阴云密布,山野间雪花飞舞。时值中午,四周包围着浓得化不开的氤氲雾气,海拔3790多米的孤山时在雾气的缝隙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峥嵘一角,黑黝黝,冷森森。
迪北2-康村三维项目属于高陡山地项目,绝大部分区域没有通信讯号,完全与世隔绝,项目生产指挥系统不能掌握一线生产班组的工作状态,将严重影响整个项目的运行。为此,项目在全工区内架设了五处电台中继通信站,其中一处就在孤山顶峰,能覆盖工区绝大部分施工区域,极大地改善了通信状况。
直升机在旋翼高速转动中迅速向高空拉升,视野里自下而上层层覆盖的山体,犹如给孤山穿上了错落有致的坚固铠甲。在接近山顶的时候,风力较大,机身开始颠簸、摇晃,越往上越激烈,我的心情不由地紧张起来。为了确保飞行安全,机长最终决定中断此次飞行,返场着陆。
第二天上午8点,通过营地电台了解到孤山山顶气候条件较好,微风三级,适合飞行和降落。但是这里的气候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机组人员立即做好起飞准备,我也登上直升机再上孤山。在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中,直升机平稳上升,朝着孤山山顶飞去。目之所及,高山雄伟,大地苍茫,数百公里之外的天山雪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飞机接近目标,注意风向,注意风向。”在副驾驶的提醒中,机长稳住操纵杆,全神贯注地盯着越来越近的两座陡崖之间不太宽敞的通道,通道上布满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碎石,远远望去像凝固的灰色冰川挂在山崖之上。几分钟后飞机顺利通过通道,悬停在风口处的一处悬崖之上。待到直升机刚一停稳,副驾驶立即跳出机舱从外面打开后舱门,辅助我下到地面叮嘱接下来要注意的事项。随后直升机拉升高度,平稳的朝山下飞去。
倾斜的地台上,摆放着一白一蓝两只塑料桶,白色的装有生活用水,蓝色的收集生活垃圾,每次飞机送给养时就将生活垃圾带到山下处理,使山顶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在稍低的地方,搭着一顶用防晒网盖着的深蓝色帐篷,旁边井然有序地摆放着锅碗瓢盆和炉灶等生活用具,外面的铁丝架上挂着的几块熏黄的腊肉随风摇晃。
山崖边,刚检查完太阳能供电设备的陈永胜裹着宽大的军绿色大衣坐在石头上,出神地望着山下某个地方,那里比现在的位置低1500多米。32天前,他和电台通讯员李刚搭乘直升机从山下来到山顶,搭建起这个通讯中继站后,就在日升月落,风起云涌中开始24小时值班,从无间断。
“内部,内部,35685490给信号……”李刚的身上套着一件老式红色棉袄工装,黄色反光条和左胸的宝石花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他的工作是在指挥中心和一线生产班组之间传递消息,每天要传递近2000组数据,以确保通信渠道畅通,推动项目生产顺利开展。
做通讯中继是一个细致活儿,要清晰的知道每条测线和每个物理点点号,以及生产班组需要上报给采集指挥中心的激发点桩号,而且不能有丝毫差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从项目施工以来,李刚已经用完了五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接收点、激发点的桩号和生产班组编号。
孤山海拔高,气象复杂,一天可能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就在十天前,每到下午四五点钟孤山周围数十平方公里内就会出现剧烈的雷暴降雨天气,猛烈的飓风从山巅持续刮过,闪电在山顶的岩石上炸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电闪雷鸣中暴雨如注,两三个小时后,雨过天晴,飓风依然,山巅的碎石上便铺满了一层薄薄的白雪。这种天气持续了一周,环境虽然恶劣,但是孤山通讯站的两名员工从不叫苦叫累坚守岗位,为项目生产顺利推进发挥了关键作用。
蓝色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温暖祥和的阳光从山顶照射在随风微动的帐篷上。孤山之行即将结束时,李刚用手指了指山下,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下山,好好地洗一次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