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2-17
浏览: 62
字数: 5142

厘清方向 促进发展——我国凝析油与轻质油勘探方向研讨会侧记


研讨会现场




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

这是专家学者云集的盛会,这是继往开来的盛会,这更是关乎我国凝析油与轻质油勘探方向的盛会。学术思想在盛会上碰撞,学术火花在盛会上迸发,学术蓝图在盛会上描绘,学术路径在盛会上探索。


    12月13日,我国凝析油与轻质原油地质特征、资源潜力和深层、非常规油气勘探方向研讨会落下帷幕。会场内,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专家学者们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聚会,期待我国凝析油与轻质油大发展的美好明天早日到来。

 

01热情洋溢的会议致辞


    中国石油集团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匡立春的会议致辞热情洋溢,令人振奋,更令人鼓舞。


    匡立春说,石油地质学界欢聚一堂,交流凝析油、轻质油勘探开发新成果,相互切磋新技术,研讨学术理念,促进学科发展,推动领域突破,充分展现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令人鼓舞。会议的召开不仅对推动凝析油、轻质油领域的勘探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对石油地质基础研究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石油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是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每一个重大基础理论或技术突破都会使人类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能力和手段产生一次飞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实践中,我国石油地质学家针对中国地质实际,创立并发展了石油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上世纪陆相成油理论的创立,深化了我国油气资源生成与蕴藏规律的认识,并指导我们找到了以大庆为代表的一批特大型油气田,相继建成了我国大庆、胜利、辽河等重要石油生产基地。进入新世纪,以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等中西部盆地为重点,创造性地形成了岩性、前陆、海相碳酸盐岩、深层等领域的地质理论和工业化勘探模式,发现了克深、华庆、普光、磨溪、玛湖等亿吨级储量规模区,特别是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资源地质理论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庆城、吉木萨尔、古龙坳陷等页岩油的重大突破,这些石油行业最振奋人心的重大进展和成果,凝聚了我国石油地质学家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智慧!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正发生着剧烈变革,油气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或将继续影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地缘政治,新能源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也在加快,安全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使中国油气行业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发展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要保持国内原油产量在2亿吨红线之上持续回升,国家油气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全球油气勘探进一步深入,勘探领域出现了重大改变,资源品位劣质化明显,高品质浅层油气资源越来越少,非常规、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占比逐渐增加,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发现、重大油气勘探突破和高效开发是油公司实现逆境中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次会议将围绕凝析油和轻质油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厘清方向。凝析油和轻质油作为未来国内石油产量重要增长点,要重视加快发展,充分体现了会议举办者的远见卓识,石油地质界和工业界的同仁也热切期盼着从这里听到富有智慧的声音,分享彼此对油气未来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思考。我衷心希望,与会代表能够充分展示研究成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把会议开成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为石油地质理论的不断完善作出贡献。


    中国石油把创新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首位,非常重视石油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部署了一批超前共性研究项目,加强石油地质基础研究攻关力度,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重大勘探领域地化、构造、沉积储层、成藏等基础研究;重视利用国家级科技平台,调动国内外各种科技资源进行开放式研究,通过国家油气开发专项研究解决了一批基础科学问题。

02凝析油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凝析油通常是指从凝析气田的天然气中凝析出来的液体组分,主要成分为C5~C8烃类的混合物,它在地层条件下(高温/高压)呈蒸汽状态(称凝析气),采出后至地面条件因压力、温度降低,从天然气中凝析而出,成为轻质油,故称之为凝析油。


全球凝析油发展现状


    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大型凝析气田,主体分布在俄罗斯、中东地区。分布层系比较广泛,除寒武、志留系外,奥陶系至新近系各层系都有发现,但以二叠和白垩系为主,两套层系发现的储量占比达60%以上。


    全球50%以上储量分布于4500~7000米深层—超深层,压力50~140兆帕。已发现储量区,压力系数普遍较高(1.6~2.2)。中国发现的凝析气藏在全球占据较重要地位,探明可采储量位居世界凝析油气可采储量第7位,且主体分布于深层—超深层。


    全球50%以上储量分布于4500~7000米深层至超深层,压力50~140兆帕。已发现储量区,压力系数普遍较高。


我国凝析油发展现状


    中国发现的凝析气藏在全球占据较重要地位:探明可采储量25.7亿吨油当量,位居世界凝析油气可采储量第7位,且主体分布于深层—超深层。


    中国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富凝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其次是大港、吐哈、华北、渤海及东海等地区。低含、微含凝析油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南海、中原、辽河和新疆等地区。


    探明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奥陶系,储量占比45%,次为古近系与三叠系。


    凝析气藏储量主体分布于埋深大于3500米地层,储量占比73%。


我国凝析油勘探开发取得重要成果


    我国凝析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巨大,其中中国石油占比62%,中国石化占比7%,中国海油占比30%,探明储量以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为主。


    我国累计生产凝析油6304万吨。其中,中国石油占比67%,中国石化占比13%,中国海油占比19%。目前,凝析油储、产量在油气储、产量中占比并不高。


凝析油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凝析气藏价值远高于干气藏,开发凝析气藏可同时获得凝析油和天然气等产品。凝析油作为乙烯化工原料具有成本低、产率高等优势,是乙烯化工优质原料。我国乙烷产品进口量逐年攀升,目前乙烷进口量达1000万吨/年,仅能从美国进口,对国家稀缺石化原料供给造成严重威胁。随着我国更多凝析气藏的建成,乙烷产量的提升将真正助力油公司提质增效。


    纵观我国发育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初步评估有凝析油地质资源量80亿~100亿吨,有轻质油地质资源量303亿吨、剩余272亿吨,剩余凝析油、轻质油资源比较丰富,未来立足塔里木、渤海湾、准噶尔等大型含油气盆地,按照“油气并重、常非并举”勘探原则加强勘探,将会带来凝析油、轻质油储、产量提升,对努力降低我国乙烷产品对外依存度意义重大。   


03国内部分油气田情况 


塔里木油田


    近年来,塔里木油田的轻质油、凝析油探明储量占原油总探明储量的70%以上。从形成机理来看,有3个特点。


    一是库车前陆区凝析油形成机理。发育侏罗系煤系、三叠系湖相两套优质烃源岩,是形成的物质基础。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油气成藏作用控制了凝析油气平面分布。根据源间运聚、源上运聚、远源运聚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明确了库车前陆盆地三大油气运聚体系。


    二是台盆区凝析油形成机理。发育三套优质海相烃源岩,决定了凝析油、轻质油广泛分布,多期成藏、晚期气侵作用形成大规模分布的轻质油、凝析油。台盆区海相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上组合、中组合、下组合三大组合成藏条件。


    三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轻质油、凝析油富集条件。有效烃源岩发育于盆地早期,客观决定了资源的超深性。深层超深层近源存在多套优质储盖组合,使油气多滞留于深部。“冷盆”特征有利于深层轻质油、凝析油规模保存。


    从勘探潜力与方向来看,塔里木盆地凝析油和轻质油资源量,占石油总资源量70%以上,未来凝析油和轻质油增量将占油气总增量的30%,潜力巨大。未来将实施“3+2”战略部署,突出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成熟区带精细勘探,加强三大新领域风险勘探,集中勘探两大根据地。

 

胜利油田


    济阳坳陷轻质油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1.1%,埋深大于3500米,发育两种类型:他源型(新生古储为主)、自源型(自生自储)。从形成机理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深层成烃特征。深层北西向展布原型盆地格局。深部发育有效烃源岩,咸化环境生烃母质多为嗜盐菌藻类,咸化环境水体盐度分层,还原性强,有机质保存条件好,埋藏效率高,呈层状富集,是咸化环境烃源岩高效生烃的物质基础。咸化环境有机质以非共价键缔合结构为主,活化能低,易于生烃,烃源岩水平页理发育,易于排烃,是咸化环境烃源岩高效生排烃的本质。济阳坳陷在沙四上、沙四下和孔二段发育有效烃源岩,沙四上烃源岩局部、沙四下和孔二段的大部分烃源岩埋深大于3900米,具备较大轻质油资源基础。


    深层成储机制。陆相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其控制因素研究是关键。陆相断陷盆地陡坡砂砾岩体是深层重要的储集体类型,表现为沟扇对应,纵向叠置、横向迁移的特征。砂砾岩储层的有效性是深层轻质油藏形成和富集的基础。


    深层成藏特征。根据源—藏关系、构造背景、圈闭类型、储层类型,划分成两种成藏模式。自源型:油源来自盐下成烃层系,储层为陡坡砂砾岩等碎屑岩储集体,以岩性油气藏为主。他源型:油源来自盐下成烃层系,储层为潜山储层及少量碎屑岩储层,以构造油气藏为主。


    从勘探潜力与方向来看,成烃、成储、成藏有效叠合是轻质油藏富集的关键,高演化烃源岩是基础、深层有效储层是重要因素、有利源储匹配是关键,三者叠合确定轻质油主要聚集区。


从潜力方向来看,共有3个勘探方向:陡坡带深层砂砾岩、紧邻洼陷深层潜山、高演化程度页岩油。   


渤海油田


    2011年至今, 中国海油渤海油田探明三级储量30.5亿吨,特色为中轻质高产储量,测试日产最高千吨,平均140吨左右,大中型油田多,改变了渤海油田传统稠油为主的局面,形成的理论认识、技术组合表明渤海剩余轻质油气勘探潜力很大。


    凝析油气勘探开发现状。渤海湾盆地为典型的油型盆地,油多气少,渤中19-6发现前的最大气田为板桥凝析气田,没有大型天然气气田。经过18年苦苦探索,油盆找气,发现了中国东部老油区首个高产、特高含凝析油的大型凝析气田,使得渤海湾盆地凝析油储量在全国占比大幅提高(从9.7%到35.3%),全国凝析油储量由5.6亿立方米增加到7.8亿立方米,改变了国内凝析气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南海域的格局。


    从形成机理来看,“湖盆成气”理论认为,区域性源上超压泥岩“被子”控制了强断裂活动区天然气藏规模运聚是核心,实现研究方向从传统攻关“生气”转变为“保气”,首创了晚期构造强烈活动区“早油晚气”“被子”控藏天然气富集模式。“优势矿物—多期应力—双向流体”三元成储提供了规模型天然气藏的储集空间、“晚期快速沉降控制大面积爆发式生气”夯实了陆相断陷盆地大型天然气藏的物质基础,是凝析气藏形成的两大关键要素。


    从勘探潜力与方向来看,勘探实践揭示变质岩潜山主要为凝析油气藏,碳酸盐潜山主要为纯气藏,而两者二氧化碳含量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引起专家思考,什么样的构造位置是凝析油气的富集区?二氧化碳是幔源的,还是与储层有关?二氧化碳含量是造成凝析气藏、纯气藏的原因吗?


    高含二氧化碳与其储层密切相关,二氧化碳含量决定了是凝析气藏还是纯气藏。区域性东营组高压异常“被子”发育区的低位变质岩潜山是重要的凝析油勘探领域。


    陆相湖盆凝析气田的高含凝析油特点,导致它更易发现找到大量凝析油,大型天然气田必须发育区域性、强封盖、源上超压泥岩“被子”广布区,高含凝析油的大型气田必须在非烃气体含量低的深层规模型变质岩潜山区,凝析油有利分布区域将是区域超压、变质岩潜山。


    综合渤海海域地质条件来看,渤中凹陷、辽东湾北部地区的低位变质岩潜山为有利的勘探方向。

  

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主要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现了轻质油和凝析油,经过半个多世纪高速、高效勘探开发,松辽盆地北部累计探明率达62.14%,已经进入以页岩油为主的非常规勘探新时代,古龙页岩油平均密度0.823克/立方厘米,最低0.774克/立方厘米,按照《原油物理性质分类标准(GB/T 26981-2011)》,基本为轻质油或凝析油,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从形成机理来看,共有4个特点:一是松辽盆地生烃条件优越,具备形成规模页岩油的地质条件,暗色泥页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类型好、有机碳含量较高。二是古龙页岩油为典型的陆相页岩油,储层有明显的非常规特征。岩性以黏土质长英页岩为主,粉砂岩、白云岩不发育,具有独特的孔隙类型和渗透特征,孔隙类型不同于常规储层,与有机质和黏土相关的孔缝极其发育,页岩孔、缝虽然以微纳米级为主,但二者配置可以形成较好的渗流网络,页理极其发育,顺层渗透性明显高于垂向,孔隙发育数量与有机质含量、热演化程度正相关,页岩孔隙度高于其他岩性。三是古龙页岩普遍含油,游离烃含量高、页岩油可动性好。宏观、微观普遍见含油显示,层状页岩、纹层状页岩游离态烃含量高,页岩含油饱和度较高、页岩油可动性好。四是古龙页岩成岩作用强,具有较好的可压性。脆性矿物含量中等,具备压裂改造基础条件,黏土矿物演化程度高,页岩储层均处于蒙脱石“死亡线”之下,岩石力学实验表明,泥页岩可压性好,易被“打碎”形成网状缝。


    从勘探潜力与方向来看,古龙页岩油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四高一新”的特点:高地温梯度、高成熟度、高压力系数、高气油比。页岩油资源潜力大,轻质油、凝析油是近期勘探开发的重点。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