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勇
位于贵州省北部与四川省交界的习水县,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很难料到自己会和黑黑的石油产生联系。
在这个有着约23万人口的纯农业乡镇中,老百姓渴望的是什么时候能摆脱贫困。
2010年,一群“打石油”的人带着责任和担当、带着对贵州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这里,拉开助力脱贫攻坚的大幕。
“只要能修条路,让我能把羊卖出去就行”
习水县醒民镇是个深度贫困镇,这里以前的龙马路和螺榨公路,被世代居住在此的老百姓取名为“望天路”,因为下一场大雨,路面半个月才干。
如果赶集的话,老百姓必备三双鞋上街,第一双水桶鞋,第二双胶鞋,笫三双拖鞋,所以雨过天晴后,总能看到各家门前摆放着一堆堆的鞋子。“只要能修条路,让我能把羊卖出去就行。”这是石门村一位村民的朴实诉求。
如此艰难的局面,因为“打石油”的人而发生改变。“水和住是基本保障,路关系着长远发展。”时任习水县扶贫挂职干部、中国石油贵州销售公司的刘华江认为,连接全镇6个村寨的龙马公路挡住了经济发展的希望。
经过几个月奋战施工,改造硬化成水泥路、两辆车可以轻松并排行驶的龙马公路正式通车。
这一天,附近村寨的老百姓都赶来看热闹。一位大娘用手指着自己稍稍抬起的脚说:“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能穿着漂亮新布鞋出门。”
那一年的年末,当地老百姓争着盖新房,其中一半的家庭还用上了煤炉子。
第一年过冬烧煤取暖的村民王世国,听说村子里已经瘫痪多年的酒厂也有人投资了,眼看着一车一车往厂子里拉东西,他觉得“搞经济有盼头了,咱老百姓的生活也有盼头了”。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面对车水马龙、四通八达的大马路,习以为常。但对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有路才有了从大山深处延伸向外的希望。
10年间,随着一条条改造硬化的公路建成落地,解决了醒民镇各乡村老百姓多年的出行和生活难题,他们也习惯把这些路改称呼为“石油路”。
“希望有更多老师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学习,开阔眼界”
扶贫必扶智,教育当先行。在习水县,当地教师尽管有培训机会,但也就一周时间,他们觉得只学了点皮毛。“真的特别渴望走出去。”醒民镇中心小学教师王文敏说,“在偏远山区小县城待久了,很怕眼光会变窄。”
2016年10月,在中国石油的协调下,包括王文敏在内的4个全国定点扶贫县的12位中小学老师,获得进京“拜师”学习的机会,并拥有到任何一间教室“推门听课”的特权,“师父”们都是北京市各区的学科带头人。
“知道自己能到首都去培训,真的特别兴奋!”王文敏接到北京的电话,高兴得心“怦怦”直跳。
在石油扶贫人来看,教育扶贫不是以一个学期的结束为终点,他们还萌生一个新计划,把北京的老师请到县里去上课,希望能让村里的孩子也接受到与北京孩子同样的教育。
2017年6月,来自北京各中小学的10位教师出现在习水县,为3所中小学的学生授课。习水县7中副校长孙春荔让全校所有管理者和教师都到场学习和观摩,学习如何备课、授课、布置作业,启发新的上课方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自2016年以来,中国石油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腾讯公益等公共资源平台,开展“中国石油益师计划行动”“中国石油1+1+1妈妈回家配捐行动”,引入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人大附中、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共同援助习水县,每年选派习水县城部分优秀教师到这些高校进行深造。
孙春荔说:“对于中国石油,我个人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希望未来有更多老师走出去,到北京这样发达地区学习,开阔眼界。”
“中国石油加油站是一座桥梁,能把优质农副产品送到全国各地”
“家里为什么穷?”
“因为没钱。”
“怎么才能有钱呢?”
“给我钱,我就有钱了呗。”
这是驻村干部、中国石油贵州销售公司赵越在拜访贫困户时的对话,得到的回答如出一辙,让他感到心痛。“我们还是要做接地气的扶贫,不只是带钱去。要转变贫困人群的思维,要为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资源。”
中国石油考虑到习水县的支柱产业——习酒。习酒厂贡献的税收可占到县财政收入的60%,而习酒的酿造原料来自习水当地农民种植的红高粱。红高粱是订单式种植,酒厂打算收购多少,农民就种多少。
石门村村民老杨记得,如果种玉米,一斤粮食只能卖1.5元,而卖给酒厂的红高粱,每斤可以卖到3.62元,卖价足足高一倍还多。
因此,在中国石油看来,帮扶习酒不仅可以增加县里的财政收入,同时能直接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所以,让习酒进入中国石油加油站的便利店销售。
“中国石油加油站是一座座桥梁,能把贫困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送到全国各地。”赵越说。
2016年5月,中国石油销售公司与贵州茅台集团习酒公司签订非油商品购销协议。当年9月,就成功签下了第一批习酒订单。
“我们就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门,开启一扇窗。”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积极发挥销售渠道优势,与习酒公司联合开发生产自有品牌“习缘”系列酱香白酒,累计销售突破1亿元。“中石油一家亲,致富不忘挖井人!”如今,在习水县,这句话已成为当地百姓、贫困学生、经营商户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和最朴实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