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庚子鼠年,“庚子魔咒”似乎再度上演: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冷清的街头,封闭的城市,跳涨的医疗用品价格,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以及护目镜背后忧虑的眼神,无不刺痛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之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多措并举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捐物,加快生产消毒剂等防护品原料,全力保障疫区能源物资运输和油气充足平稳供应,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责任和担当,充分释放了石油石化企业的温度和力量。
初心使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真枪实弹干出来的。尤其是在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面前,在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能否逆向而行,能否为众人抱薪,能否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是考验企业公民责任的试金石。
但令人痛心的是,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部分无良商家非但不能与国家风雨同舟、共赴危难,反而借机掺杂使假、哄抬物价。更有甚者把疫情当商机,明火执仗地实施“恐怖营销”。与健康相关产品营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造恐怖氛围,借助人们对疫情恐惧心理兜售其产品。平时绞尽脑汁编造故事,消费者不买账,如今有一个真实的疫情蔓延场景,只需要把自己的产品与这个场景发生关联就“OK”了。商家这种无良行为不仅破坏市场秩序,更间接引发社会混乱和恐慌。在人命关天、共赴国难的危机关头,这种行为令人发指,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愤慨和反思。试想如果所有行业都想发“国难财”,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所有人,戕害的将是一个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作为企业肯定是要盈利的,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还必须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盈利决不是企业惟一目标,特别是在某些特殊时期,特别是对于一些国家骨干企业。企业要根据市场规律进行经营而获利,必须遵守市场规则,也就是合法合规经营,但这还不够,还要遵守市场道德,也就是商业伦理。美国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兰德公司曾将全球500家企业作为样本,追踪20年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凡是百年不衰的企业,都紧紧把握住了企业文化和商业伦理中的三条原则: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二是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三是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兰德公司阐释的不仅仅是一种企业价值排序问题,更是一种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追求幸福最大化、从以所有者为中心到关注利益相关者、从建章立制为主到推进商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自主选择和追求过程。
企业品牌形象价值,对短视企业而言,是成本,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成本;对致力于世界一流的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而言,是资本,要想锻造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不仅要合法合规经营,还要让人们在危机中感受石油的温度和力量。
公共卫生危机问题,从来不能独立于国家整体政治、经济、文化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冠状病毒恰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商业组织价值取向和底线伦理。这次疫情让一些企业,甚至是一些以“博爱恤兵”为宗旨的慈善机构声名狼藉,成为众矢之的;也让一些企业平地惊雷,广受赞誉,差异恰恰是企业的责任担当。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商业变革中心主任彼得·汉斯兰所言,“就像人需要空气来生存,但不是为了空气而活着一样,企业利润和商业伦理也是这样:如果只追逐利润,最终将一无所有”。
当我们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充分释放善意,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将也照亮自己—真诚者的面容和投机者的嘴脸将截然不同—当阳光重新驱散阴霾,真诚者会摘下口罩,与这个世界交换一个充满善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