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9-07
浏览: 44
字数: 1699
推荐表: 查看

情怀运输 | 石油大院是我家

简要说明 作者图文并茂生动回忆了字儿时在石油运输大院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父辈为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着“血液”的场景,广大读者无不被儿时记忆中石油大院的生活所触动,也正是这种情感激励着石油运输后代接过父辈的旗帜,为石油运输事业努力拼搏。文

 “我与石油大院有缘”系列报道推出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小伙伴们纷纷@我,什么时候更新啊,今天小编就继续为大家推出系列报道之《石油大院是我家》。

求学:青梅竹马的日子

   1990年暑假,母亲带着刚刚读完小学的我,跟随父亲的工作单位迁址,从独山子搬到位于昌吉的中国石油运输有限公司(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所属二分公司石油基地。这是个由几十栋楼房组成的大型社区,集厂区、办公区、生活区于一体。

   二分公司历来重视教育,花大力气为子女学校“挖”来不少优秀的师资力量。教数学的虞老师、教语文的金老师、方老师、教地理的冀老师、教化学的张林林老师、李红岚老师等,成为我们这些石油运输人后代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    

   9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是就业首选,石油子弟更是如此。大多数同学初中毕业都选择了上石油技校,子承父业,只有我们寥寥二十余人继续读高中。当时子女学校的高中部新建不久,校领导十分重视,除了给我们配强本校师资以外,还从重点中学聘请“名师”授课,王炳义校长说我们将是“给学校放卫星的一届”。记得当时大家都很喜欢上迟习军老师的历史课,他能把故纸堆里的内容讲的妙趣横生,不愧顶着西北大学高材生的金字招牌。1996年夏天,我们顺利考入单位委培的院校或其他统招院校,上线率100%,也算是给母校添了光彩。

大学毕业后,许多同学陆续回到石油运输公司就业,我因为不属于定向委培生源,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此时,原来的初中同学已在生产一线、二线工作数年,男生开着老旧的卡玛斯油罐车奔波在戈壁荒漠,女同学在大院里有规律的上下班。

   有一回周末回家,和几个同学去附近爬山,我们一起爬到车顶举着国旗拍照合影,谁也无法预料,在那之后不久我们就不得已各奔东西。但我们始终相信,无论身在何处,一句简单的暗号“西河坝”“卡玛斯”“王家沟”,都能让我们立刻认出对方……什么是青梅竹马,这就是。

成长:风雨拼搏的年月

进入新世纪,中国石油运输有限公司抓住机遇,迎来从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的战略转型期,面向全国大规模进行市场开拓。受此变革影响,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去南疆工作或调往内地不同省份的分公司,石油大院里一下子少了很多年轻人。独在异乡的他们从基层做起,克服重重困难,稳扎稳打,为企业转型期的“最后一公里”铺平道路。

   二十年栉风沐雨,同学们都已在各自的城市安家立业,在不同的岗位上深耕不辍。中国石油运输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确保这些将全部青春热血、聪明才智献给石油运输事业的职工能够体面工作、幸福生活。截至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第16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五七工”也早已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让我们的父辈得以幸福安享晚年。

奋斗:新时代接力的长征

石油是国家的血液,也是融进石油子女生命的精华。它从地下历经千万年面世,一直包裹着建设者的满腔热血,采油、炼油、装油、卸油……这些平常的词语贯穿了父辈戎马疆场的一生,也串联起我们这些后辈负重前行、奋斗不止的生活。像总书记说的,“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每每想起父辈60、70年代末从部队转业或招工到石油运输公司,操着山东、河北、陕西等各地口音,曾经开最破旧的车、跑最颠簸的路、忍受恶劣的自然条件,一天天将我们养大,几十年如一日积累起企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正是这片土地深处蕴藏的资源和“拖不垮、打不烂”的石油野战军精神。毕业后没能回去工作的我们,也传承了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另一种方式扎根石油,努力工作,回报党恩、师恩和企业的培育之恩。

石油大院是我们的家,是父辈们背井离乡的第二故乡。如果石油大院是起点,我们就像一条条延伸出去的射线,魂牵梦萦着同一个方位,心心相印着同一份记忆,同时又与时代潮流共进退。石油运输意味着分离,更意味着重生,它原本就需要南征北战,石油运输儿女在新长征的路上,依然“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与改革开放同龄,参与、见证石油运输公司的披荆斩棘和快速发展。在我们的简历上,小学、中学都写着同一所学校的名字:石油运输二分公司子女学校。尽管它已收归地方,换了名字,曾经觉得那么乏味的校名,在时光的打磨下历久弥香,这正是属于我们的地久天长。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