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济柴那些事
作者:周曰正
今年是济柴成立100 周年,在喜迎百年华诞之时,作为在济柴厂工作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人,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进济柴,是我年轻时的梦想。曾记得在上世纪的1964 年,我初中毕业报考的志愿就是“济南柴油机厂技校”,后因多种原因落榜。后来,我上山下乡,再后去了油田,在油田工作了近十年后调回济南,终于圆了我的济柴梦!
1975 年的济柴,在济南也算得上是个有着50 多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老厂。那时的济柴,为了跟上社会的发展进步,天天在变化,年年在发展,工厂逐年改造,不断拓开了新的篇章。
翻开思绪,想到几则当年的事情,回忆变迁中的济柴。
翻砂不见砂
上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济柴厂翻砂车间的东面还是农田,跨过窄小的历山路,就是大片的麦田和场园;北临是一单位宿舍,住着稀稀拉拉几户人家。故当时,即便翻砂作业有污染,影响也不大,再者那时的环保意识也都不甚高。
哪成想,后来这成了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扩容,省市机关始把我们的工厂包围,冶金厅、纺织厅在东临麦田拔地而起,宿舍楼紧跟其后。我们的翻砂车间由于产品的特殊性,粉尘污染,作业时气味较重。翻砂污染问题成了众矢之地。
为了自身利益,更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济柴决定把翻砂工人从严重污染的环境中解放出来。80 年代初,工厂投巨资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树脂砂翻砂流水线,耗时近三年让我们的翻砂工人实现了“翻砂不见砂”的美好愿望。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的步伐后来还是把我们的翻砂车间彻底“赶走”了。为了顾全大局和省会环境,济柴将翻砂业务迁到了聊城。原翻砂车间所在地,几年以后被大型超市大润发租用至今。这块风水宝地,让大润发在这里发了大财,当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供电不见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空中空间有了新的认知。
对沿续了几十年几代人传统的架空线路供电,济柴自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了为期几年的改造工程,把布满全厂林立的电线杆“拔掉”,把天罗地网般的架空线路全部改用地下电缆,真正实现了“供电不见线,整洁又安全”。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线改”之前,发生过不少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其中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倒挂金钟“事件,至今一些“老济柴人”应该还有印象。
当时,在厂北门外文化西路与千佛山路口处,有一根拐角动力线杆,南来东往几根大线架在上面。一次线路维修过程中,外线班现场作业,共产党员老师傅赵树林第一个“登杆”。就在他穿铁鞋登至杆顶,探出身准备作业时,殊不知安全带突然松脱,整个身体倒挂线杆,幸好后面跟上的同事迅速反应,将其顶住,硬硬推回原位,方才化险为宜。此景正好被路过的厂报记者遇见,抓拍下了这个镜头,次日见报曰:“高空施工遇险,工友鼎力相助”。
这样的事件,让工厂警醒,下决心消除隐患。至老厂搬迁前,整个厂区包括生活区在内,动力线和照明线都已见不到了。为了美观,更为了安全。
搬家看发展
搬家调房、乔迁新居,是人们生活中常遇见的凡事。但像济柴这样频繁调房的单位,早年间在济南市的确少见。正如有些济南人说,“济柴人住房天天变,真似一年一重天”。
本人1975 年初由油田调到济柴,当年“五一”结婚,但家中住房不足六平方米。
当时,车间分管生活的主任告诉我,“单身宿舍你的房间现就你一人,你就暂时把那里当新房吧”。于是乎,我被安排住进单身宿舍南楼205 房间。我把三张高低床拆开,塞到我的婚床之下,经简单布置,就算有了自己的新房。
当我由北京旅行结婚回到新房,车间书记郭炳君、主任曹玉金、设备动力科科长王行中、副主任任家凡等一行人,来到单身宿舍为我祝贺,至今记忆犹新。
谁晓得,刚住上几个月,厂里决定清理单身宿舍,当时住在单身宿舍南楼的新婚夫妻和带孩子的老夫妻们只得暂时“分居”,职工住进单身北楼,仍4 至6 人一房间,爱人自己寻地。
时刻关心着职工生活的工厂领导,为了尽快把这批人员安置得当,立即开始搭建临时房和周转房。几个月后,我就搬进了专门为特困职工盖起的四宿舍12 平方米的小平房。暂住几年后,因老人跟我带孩子,算“老少三辈”,照顾我调至三宿舍20 多平方米的两间周转房。
时代在前进,工厂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厂生活区宿舍改造也在迅速进行。老平房逐年拆迁改建楼房,职工居住条件不断提高。三宿舍周转不足一年,我又奔一宿舍平房11 栋周转;刚住几个月,又从平房调至一宿舍一号楼,居住面积和环境都有了“量和质的大升级”。进入90 年代,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搬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三室一廊、宽敞明亮的一宿舍四号楼,实现了多年夙愿。
连续几年,济柴的宿舍大变样,一至六宿舍平房变楼房,“筒子”旧楼变单元式新楼,无房户和拥积户逐渐都得以解决。分房、调房、搬家在厂生活区,基本年年热火朝天。济南市的老市民,其他工厂企业的职工,都纷纷翘起拇指为我们点赞!
后来,文化西路的生活区全部改建单元楼房,还盖起了多栋小高层楼房,花园庄七、八宿舍,姚家庄九、十宿舍,玻璃厂平安苑,济柴的职工宿舍跨越半个济南市遍地开花。作为济柴人,我们感到由衷高兴和骄傲自豪!
真可谓:搬家看发展,一年一重天。济柴突飞进,职工乐开颜!
大嫂子功不可没
济柴的附件厂,前身系济柴家属委员会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该公司的大嫂子们,承担着全厂各单位较为繁重的工作和厂、家内外的后勤服务工作。几十年中,为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奋战在一线的职工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那时候,翻沙车间(包括有色翻沙)是工厂的龙头,工作环境人所共知——脏和粉尘污染。然而,环境问题最严重的,还数那些干选沙、筛沙、清铲的家属大嫂子们。她们用双手把进车间的黑沙、白沙(有色铸造用)精心挑选和认真筛选,再用于生产。当浇铸完的产品冷却后,再用小铲把一件件浇铸好的部件,一点一滴从黑、白沙中筛选出来,可想而之,她们饱受的污染要远大于技术精练的翻沙工。
机加工车间铁削铁沫司空见惯,忙碌了一个班的车床工师傅们,大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清理。大嫂子们遍布在全厂各机加工车间,严阵以待,利用工人师傅交接班的短暂时间,七手八脚地把铁屑等下脚料清理干净。其辛苦和劳累,其污染和危险,只有她们自己知道。为了不影响车间正常交接班,她们又马不停蹄地把铁削装上人力车,以最快的速度运出车间,送到简单熔炼棚,烧成球形,卖给国家回收部门。她们用辛勤的汗水,以最快的速度排除了生产“垃圾”,又为工厂和家委会本身创造了效益。
喷漆,就是为机器“穿外衣”,其质量关乎市场销售,非常重要,但喷漆作业同时又是有一定的毒性的。而承担着这项工作任务的,又多是家属大嫂子们。几十年间,她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一样认真处理每一台产品,让每一台临上试车台的发动机没有一丝瑕疵。本人曾亲眼目睹到,老嫂子们为了做到完美,甚至爬到每台喷完漆的发动机上面,把整个产品的角角落落、犄角旮旯,仔仔细细检查几遍,直到确认无点滴缺憾,方可放行。
附件厂成立后,老嫂子们“升级”为集体所有制工人,更唤发了她们的第二青春。在输入了部分新生力量(厂和社会部分待业青年)的同时,原来外协厂的水箱制造、滤芯制造等几种主要附件,都由她们承担起来。
后勤服务、食堂、厂内外卫生、宿舍区门卫,这些也不例外。曾记得上世纪80 年代,宿舍区有家属大嫂担当门卫,为了阻拦身份不明的人进入宿舍区,时年50 多岁的马老太太躺在门坎上将其拦下。大嫂子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着全厂职工。
在济柴的发展道路上,家属大嫂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遍布在工厂的每一个角落,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