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敕太子文》——为学的重要性
张强
“为什么进学校?”这是1922年梁启超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问在座学生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在梁启超当年的演讲中,他自问自答。他也替所有人作了一个回答:“为了做人。”
如今,时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我们再谈为学的重要性的时候,如果顺着时间线往前看,穿过历史的尘埃,我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刘邦的《手敕太子文》。
刘邦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到花甲之年,加之重病缠身,他预感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已经走到了最后。他回望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不免心中百感交集。他48岁起兵反秦,56岁登基称帝,从一介布衣平民到掌控天下的君王,他有太多话想要对太子刘盈说,想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全部传授给刘盈,可是话语太多,时间太短。他只能把这些话在心里揉了又揉,最终写下了这字字饱含深情的《手敕太子文》。
人这一生最怕的就是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心间却后知后觉。刘邦谈到,我遭逢动乱不安的时代,正赶上秦皇焚书坑儒,禁止求学,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于是让别人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刘邦在历史上是地痞流氓、无赖出身,所以在《手敕太子文》的第一句,刘邦就正视自己,深度剖析自己曾经无知荒于学业,以自己对错误行为的深切忏悔来教育儿子,让儿子从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刘邦接下来举例,古代尧舜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却让给别人,并不是不珍视天下,而是因为他的儿子不足以担当大任。人们有品种良好的牛马,还都很珍惜,况且是天下呢?随后强调说:“你是我的谪传长子,我早就有意确立你为我的继承人。”这句话是表达出刘邦对于儿子的赏识之情。随即他又说道,大臣们都称赞你的朋友商山四皓,我曾经想邀请他们没有成功,今天却为了你而来,由此看来你可以承担重任。现在我决定你为我的继承人。刘邦对于儿子的赏识层层递进,在最后说出儿子在某些地方已经超越了自己。
这些赞赏言语的背后是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如果我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如果我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如果我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年仅16岁的刘盈,性情仁弱,在听到父亲如此赞赏自己,心底一定会有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将成为他皇权路上的助力。
刘邦对于儿子的要求中谈到,我平生没有学书,不过在读书问字时知道一些而已。因此文词写得不大工整,但还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现在看你作的书,还不如我。你应当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
刘邦沉稳果决的性格、智慧上极高的悟性是他走上帝王之路的基石,刘邦学习起点应该是自斩蛇起义后,面对凶险的局面,随时性命不保,在求生存的强大压力之下,刘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当皇帝后,他悟到书中大有智慧,对自己以前做的许多错事、荒唐事懊悔不已。刘邦一但学习起来,凭借过人的悟性他在文辞上的造诣并不低,他写出的《大风歌》、《鸿鹄歌》都是传世之作。
刘邦看见儿子目前的学习状况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更提出了要求: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
在《手敕太子文》的最后,刘邦说:“你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还有和我同辈的公侯,岁数比你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也要把这些话告诉你的弟弟们。我现在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
刘邦说到最后,除了教导儿子要注重“礼”之外,话语间更是流淌出心底的舐犊情深与道不尽的挂念与依依不舍的爱子之情。
世间最为情深的,便是父母对子女的情。那是一种自子女出生一直持续到父母离世的长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从依靠到陪伴再到目送,是一段渐行渐远的旅程。人生终要学会告别,告别之时,父母的愿望也许不是再重活一次,也许不是弥补此前的遗憾,但一定是希望子女在这繁杂的人世间活得好。
刘邦离世前的愿望在这《手敕太子文》亦是如此。他更是帮子女想到了如何活得好的对策——为学。
从这篇《手敕太子文》开始。刘邦不仅为子孙留下了大汉帝国,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良好的学风、家风,使刘氏一族得以好学不倦、经久不衰。
汉高祖刘邦从不爱学习到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轻视学习、蔑视儒生到尊重学习、崇敬有识之士,这是他历经数年艰苦岁月,在刀尖上悟到的道理,他不想子孙再如他一般在动荡与刀枪中才悟到这么一个道理。
汉高祖刘邦传位汉惠帝刘盈之后,仁弱的汉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手中,没过多久,23岁便离世,之后汉朝又立过两位皇帝,但非大汉正统。正统意义上的第三位皇帝是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史书中所记载的“文景之治”的辉煌由此拉开序幕,而汉高祖刘邦当初点燃的点点为学之光,即将在整个刘氏皇朝中成为照亮整个时代的煌煌之光。
汉文帝继位之后,广求贤才,扩充博士队伍。当时的博士不同于今天的大学学位,而是帝王的老师和顾问。博士之中有不到二十岁就以才学被发掘出来的贾谊,留下了千古名文《过秦论》,汉文帝不仅自己虚心求教,还让他担任爱子刘揖的家庭教师。汉文帝之后,景帝刘启继位。景帝刘启不但自己好学,还将文教事业推广到了全国,不仅皇子皇孙们要个个好学,天下了官吏也有义务让辖区的子民们接受教化。从此,汉朝的文化开始兴盛起来,各地都开办了官方学堂,民间也出现了大量的学者。
在好学的风气传承下,景帝的第十子刘彘脱颖而出,成为震古烁今的帝王——汉武帝。刘彘幼年就有神童之象,极其好学。七岁时就已经将宫中藏书看了个遍,而且能一字不差的复述出来,让汉景帝大为惊诧,后又立为太子,改名刘彻,为“智慧通达透彻”之意。武帝继位之后,文治武功大有建树,他以自己的聪明好学,将刘家的好学家风又发扬光大,史无前例的下令征集书籍,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扩充到了三万多册,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他崇尚儒学,还创立了汉朝的中央大学——太学,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并将官学系统进一步强化。
时间的车轮从来不是一路坦荡,描绘历史的线条也从来都是曲线,在低谷与高峰间徘徊的刘氏王朝,在历经西汉灭亡之后,落入了谷底。“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振臂高呼此语的刘秀,并没有就此沉沦气馁。太学生出身的他是古代帝王中的高级知识份子,对于学业的重视,让他即便是从布衣开始,脑子里也装满了胜兵之利器,南阳起兵,昆阳一战成名,他身边聚集的人才,也大多是好学之人,与高祖打天下时的团队已大不相同,这些人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帮助他光复了汉室,建立了东汉王朝。汉世祖刘秀兴复刘氏,使刘氏一族的国运又延长了近二百年。
汉朝覆亡之后,刘家不再是皇室家族,四散迁徙,亡命八方。但是刘氏一族是幸运的,皇族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得以全身而退,虽然风光已然不在,但是好学的家风并没有因此中断,而是随之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