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载扶贫路,我们踏遍万水千山。从“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青藏高原,到群山环绕、远离城市的三峡库区腹地;从产业单一、通信闭塞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到历史悠久、重峦叠嶂的福建长汀革命老区; 从干旱少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到“地上无草、地下无宝”的太行山区……中国石油人的爱心撒满全国28个省区市、476个县市区。
脱贫攻坚之役,我们为爱笃行。中国石油先后选派万余人次扶贫干部深入扶贫一线,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同心协力,以响鼓重锤的实干精神,探索中国石油特色扶贫之路:从扶持当地产业到输送智力资源,从加强民生扶贫到创新消费扶贫,中国石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70亿元,惠及近千万人,拔掉物质和思想上的穷根子,培育当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全球优秀企业公民,必将一如既往地致力扶贫开发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石油力量!
1988年以来,中国石油先后在全国28个省区市开展扶贫工作。1994年以来,中国石油已在7个省区市17个县市区开展定点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
“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定点扶贫10县(新疆尼勒克、察布查尔、托里、青河、吉木乃、巴里坤,江西横峰,贵州习水,河南台前、范县);对口支援3区县(青海茫崖市、西藏双湖县和重庆开州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10个定点扶贫县已全部“摘帽”。
无边光景一时新
尼勒克系蒙古语,意为婴儿、新生命。又译意为希望、新生命。尼勒克全县总人口17.9万人,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32个民族构成,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结合的山区县,拥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大的天然草场,传统支柱产业为畜牧业。
1986年,尼勒克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中国石油按国务院部署,对口帮扶尼勒克县。20多年来,中国石油及塔里木油田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选派精兵强将到地方挂职,带着资金、带着项目、带着先进文化,变“输血”为“造血”,高质量推进尼勒克县对口扶贫工作。“智”“志”双扶,从解决吃穿用住行医疗卫生教育到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促进脱贫攻坚“转型升级”,让脱贫后的农牧民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2018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尼勒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骏马奔驰在草原 牧民致富聚产业
眼下的伊犁唐布拉大草原安静祥和,如一块黄绿相间、层次分明的地毯。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喀尔沃依村的草场上,一群群伊犁马悠闲地在草场上或游走或吃草。哈萨克族牧民叶尔森艾力·夏曼骑着自己漂亮的骏马,看着不远处膘肥体壮的马群,喜悦而满足。
“这些马是合作社的,我和妻子在合作社打工,马吃肥了,我们的腰包也鼓了。”叶尔森艾力·夏曼所说的合作社是喀尔沃依村图力帕尔马养殖专业合作社。2018年中国石油投入500万元在合作社建设马圈扩大养殖规模,建立“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模式,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喀尔沃依村是尼勒克县重点贫困村,目前虽然已脱贫,但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来源还不够稳定。经过调研和向村民问计,中国石油通过合作社的建设,延长畜牧养殖业产业链,多方面增加村民收入,防止脱贫后的返贫现象发生。项目2019年6月建成运营,每年出栏马驹150匹、马奶30吨,收益达到110万元,惠及183户500多名贫困群众及村集体,每年每户增收1000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元。
为了尽快做大做强养马这个草原上最主要、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让更多的牧民得到普惠,中国石油精心选拔致富带头人。毕业于昌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艾力努尔·特列甫巴勒德头脑灵活、见过世面,是村里第一个做生意的年轻人。他非常喜欢马,喜欢养马、育马,因为生意做得多、养马很在行,他被大伙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
单纯的养马给牧民们带来的收入是有限的……考察周边市场后,艾力努尔·特列甫巴勒德动起了脑筋。他感觉马匹改良和马肉、马奶制品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后将给村民带来可观的利润。很快,艾力努尔·特列甫巴勒德注册了“叶美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马肉、马奶等产品,今年全村仅马肉一项就预计产出20吨,带来上百万元的经济收入。
草原风光美无限 旅游助力快致富
今年61岁的尼勒克县乌拉斯台镇巴音郭楞村村民杨万林,聊起乡村旅游,聊起民宿,俨然是一个土专家。就在两年前,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牧民。
2019年,老杨做民宿旅游接待净赚了11万元。说起民宿,他滔滔不绝:“真要感谢中国石油在村里搞的一道湾风景旅游区产业扶贫项目。”
2018年6月,杨万林家里来了6名广东游客,想在一道湾逗留几日,但没有落脚的地方。“大叔,您家有花有草,环境不错,能不能让我们住一住?”其中一位游客提议道。
于是,杨万林把他们留了下来,用家里的鸡、羊和山上采来的野菜、蘑菇招待他们。几日后,分别之际,游客对他说:“您这里风光好,游客多,您可以利用自家的房屋做民宿接待呀。”
一语点醒梦中人。游客走后的第二天,杨万林便到县上办理了相关手续,做了招牌,村里第一家民宿接待点便开门迎客了。刚开业的那几天,平均每天净收入有3000多元。
中国石油针对尼勒克县乌拉斯台镇周边草原湖泊、高山牧场的优质旅游资源,将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与精准旅游扶贫结合起来,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带动全村吃旅游饭、走旅游路、发旅游财,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脱贫之路。
如今,由中国石油投资2000万元援建的巴音郭楞村旅游项目已建成投用。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特色农副产品商铺、停车场及集吃住玩于一体的特色哈萨克毡房等主体工程已开门揖客。以家庭为单位的36户民宿相继开业。民俗旅游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杨万林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基础建设系长远 牧民心里暖融融
26年来,中国石油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先后援建尼勒克县木斯乡石油希望学校、乌拉斯台乡中心学校、县二小、县中心幼儿园,对尼勒克县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油田领导资助近百名贫困子女上学。组织12名县乡干部参加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进修培训。实施益师计划培训教师4批24人。开展汽车驾驶、电工、畜牧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 300名贫困人员受益,提前脱贫。
2010年7月,由中国石油投入330万元援建的尼勒克县双语幼儿园竣工。这是全县第一所综合性、现代化的公立幼儿园,3层教学楼总面积3254平方米,可以接纳400个幼儿入园。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解决了县城周边群众幼儿的入园难题,还大力提高了幼儿学前教育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中国石油还专门捐赠了4架崭新的钢琴。
此外,中国石油先后在尼勒克县援建一所石油希望小学、改扩建两所重点学校,让1500多名学生享受到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添置了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料,彻底解决了学生住宿难、读书难、运动难的问题,缩短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中,捐资100万元修建的乌拉斯台中心学校教学楼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就学条件,乌拉斯台中心学校成为新疆农牧区寄宿制示范学校,并被列为“国家文教工程项目学校”“国家农村现代远程信息教育工程项目学校”。
扶贫扶智的同时,中国石油还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力度。2016年至2017年间,中国石油与尼勒克县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确定投资1000万元设立灌溉机井建设项目。由塔里木油田公司为尼勒克县农牧民打19眼抗旱井,为6个乡15个村1.85万亩耕地提供灌溉,使农副产品增收3倍,925户贫困户4725人从中受益,年增收500元以上。
“如果没有中国石油来帮我们,我们就住不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如果没有塔里木油田打的水井,我们就不可能把自家小院打理得这么漂亮。现在一日三餐所需青菜,全不需要进城买了。” 喀拉苏乡副乡长史凯江说。
“油田打的抗旱井不仅改变了当地产业基础,也改变了村民饮水习惯,让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为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创造了条件。”特克斯县喀拉苏乡吐普辛村村民巴特巴义·对山别克特别感谢中国石油!
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中国石油投资分别在喀拉苏乡修建了860平方米的门诊楼和配套的卫生医疗中心,解决了附近3个乡4万多名农牧民看病难问题,还新建614.92平方米的喀拉托别乡住院楼项目。中国石油先后出资3万元,援建了苏布台乡克其克苏布台村医疗卫生室,并捐赠了价值近300万元的医疗设备,对改善当地农牧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年渡口待今朝 老区乡亲展欢颜
摄影 撰文/张旭 边蕾
台前县地处豫鲁两省交界处,曾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革命老区,台前县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在台前县新城区南约2公里处,有个黄河渡口叫“将军渡”。1947年,刘邓大军以此为中心渡口强渡黄河天险,挺进中原,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就是这样的革命老区却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放缓了脚步,逐渐成为贫困县。然而要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2007年4月起,中国石油开始在台前县的定点帮扶工作,多年来一直围绕民生、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大力实施扶贫项目建设,累计投入5730万元。先后选派2名挂职干部、1名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伴随着中国石油在台前“深耕”十三载的脚步,台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8%,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4213万元。今年2月底,河南省政府正式批准中国石油在豫定点扶贫县——台前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回顾中国石油在台前县的扶贫历程,曾连任三期扶贫干部陈树栓深有感触:“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和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重大牺牲和贡献。正因如此,在扶贫的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革命老区,丢下一个老区人民。很荣幸,我们在台前做到了!”
“摘帽”之后奔振兴
8月15日,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姜庄村,来自北京的刘先生一家很是不舍地离开了“姜子牙的渡口”民宿。谈起在这里的体验,作为资深民宿体验者的刘先生竖起了大拇指:“这里服务好、硬件强、标准高。在客厅里沏杯茶,在落地窗前看着黄河的体验别无他处。”当得知这里曾是黄泛区,民宿是通过扶贫项目改建的危房,民宿的管家都曾是贫困户后,刘先生更是惊喜。回京前,他给管家留了微信,说以后还要来,要带更多的朋友来看看这里,看看这座历经千年的渡口村庄。
邻近午饭,“姜子牙的渡口”民宿活动中心里人声鼎沸,曾是村中留守的妇女化身管家和大厨,穿梭于厨房和餐桌之间。阵阵饭香中,一道道本地菜肴摆上餐桌。村民吴凤英说,2019年初,她便参加了中国石油在村里组织的泥塑、插画、餐饮小吃等方面的培训,并和村里的9位村民顺利应聘了管家岗位。项目运营后,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再加上项目分红,收入维持日常开销不成问题,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改善不少。
作为中国石油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姜庄村的民宿是中国石油在10年定点扶贫工作基础上,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探索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以“村庄内部造血”为核心,通过引导村民合作,建立共享合作社股份机制,并引入合作伙伴促进村庄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里,中国石油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10套20间民宿、接待中心、活动中心、自然博物馆以及旅游配套附属设施。项目借助“乡村旅游”,致力于搭建乡村和外部联结平台,重估贫困村价值,创造以村为本的发展机会。项目以村民自治组织合作社为依托,发展精品民宿,引入社会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要素,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帮助当地贫困户通过闲置房屋流转、合作社劳动取酬、配股分红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促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通过股权确权,这个村总共认定380户加入合作社。项目民宿部分已于2019年7月完工并投入运营。通过引入第三方运营,带动当地10名村民长期稳定就业。截至2020年7月底,民宿销售946间夜。年底预计整体分红达15万元到20万元。
据中国石油河南销售公司派驻姜庄村挂职干部季俊田介绍,自去年7月运行以来,民宿项目凭借着独特的黄河渡口文化和姜子牙传说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截至今年8月,民宿累计收入近60万元,管家工资发放近20万元。今年年初,中国石油继续投资1500万元用于乡村旅游配套儿童营地项目,修建游乐设施、道路及景观等设施,为项目吸引客源。
“现在我们的民宿项目以静为主,营地建设好后就能做到‘动静结合’。到那个时候,带孩子来这里的游客会更多,我们的项目也能从单纯的住宿和千年古村的体验延伸到孩子们的研学、拓展和周末的户外旅游,从而大大增加项目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巩固当地的扶贫成果。”季俊田说。
就近问诊解难题
8月14日,台前县中医院的理疗康复室内,周先生正在跟随护士一起做着康复训练。两个月前因农活而致伤的右手在县医院的精心治疗后康复效果显著。“再过一个月,应该就能恢复如初了,到时没准还能赶上秋收。”活动着逐渐康复的右手,周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1年3月,台前县中医院投入运行,结束了台前县是全国2800个县中唯一没有中医院的历史。这家医院由中国石油投资930万元,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门诊楼、病房楼、配套辅助用房及必要医疗设施。同时,河南销售公司还积极协调河南省发改委和卫生厅,配套出资1300万元采购设备和建设辅助设施,确保中医院满足台前县群众的诊疗需求。
“我们这里收治的患者多以普通内科和骨科为主,基本都是日常疾病和因农活或者事故而受伤的,不用担心跑很远的路程去市里就医而耽误治疗。同时,我们的妇产科也给县城的孕产妇提供了不错的医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县医院的医疗压力。”台前县中医院王修铭介绍。
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王修铭深知农村的医疗状况和大部分农民的医疗需求。在他了解到的患者中,不少人在田间地头因为农活受伤却没能接受到及时救助而致残,也有人因路途条件无法去市里的大医院及时接受诊疗而导致疾病加重。还有很多人因病、因残致贫甚至返贫。而中医院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台前县的医疗压力,也让村民在当地就能接受医疗服务,不用再花远超负担能力的钱去挤大医院,村民可以疾有所治、病有所医,从源头上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
目前,中医院有职工164人,医护人员144人,编制床位200张,日门诊量近200人次,年住院3134人次。中医院设有中医内、外、妇、儿、针灸理疗、疼痛、急诊、CT、超声诊断科等2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近年来,中国石油充分发挥自有医疗资源优势,委托河北中国石油中心医院选派专家40多人次赴台前县开展巡诊,诊疗患者1450人次,培训乡村医护工作者45人,以满足全县38万群众的医疗需求,为台前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健康保障。
多措助农齐脱贫
在台前县夹河乡,一块印刻着宝石花的路碑醒目地立在与S101公路连接的路口前,当地的村民称这条路为“幸福石油路”。
“以前这里全是土路,大车不好进,小车进不来。但凡走得快一点,那就是尘土飞扬;如果下了雨,那就是乘风破浪。”扶贫项目协调组梁海振打趣道。自2007年“牵手”台前县后,中国石油便将S101道路项目列为重点扶贫项目,投资300万元,历经1年时间,贯穿夹河乡南北的村路建成通车。作为黄河洪涝灾害时滩区人民转移财产和抗洪抢险的咽喉要道终于贯通,困扰村民多年来的顽疾彻底被清除。
S101道路项目的建成,不仅大大解决了村内居民的安全问题,消除了8000多人的出行困难,而且打通了道路连接的9个村庄与外界通商的途径,开启了“致富之门”。村民林存明说,在道路沿途的蔬菜和养殖大棚里,不少农产品都已作为中国石油的扶贫产品走进加油站便利店,部分特色产品还参加了北京、新疆的消费扶贫对接会。随着农产品源源不断走出田地,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此外,中国石油在台前县还先后开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培训,培训基层干部400多人次。同时与北京史家小学、实验中学、171中学等名校合作,开展“益师计划”,5年来在北京培训台前县教学教务人员71人次,通过送课下乡、网络教学培训298人次。2019年,中国石油与北师大基金会合作,选择台前县将军渡小学打造特色校,为学校配备专家导师、安排研修学习、针对性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学校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办学模式,促进品牌形象提升和推动区域教育水平提升。
伴随着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凤台大地上兴起,一条条宽广道路在乡村铺设,工作有了,销路有了,曾经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回到家乡,曾经只能赋闲在家、没有经济收入的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也能就业挣钱。于是,在台前就有了这样一句顺口溜:“扶贫产业到咱家,门口务工挣钱花,留住妈来拴住娃,顾老顾小还顾家,又不耽误种庄稼,造血扶贫人人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