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8-13
浏览: 16
字数: 1522
推荐表: 查看

油田联企兴村“1+1”结出甜蜜果

油田联企兴村“1+1”结出甜蜜果

本报记者 吉海坚 代风姣 翟敏岚

“辣椒、莴笋、香菜、韭菜从地里拔出来直接进入职工食堂。这些菜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也比市场便宜不少。”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联企兴村“1+1”帮扶项目负责人张允站说。

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青海油田员工今年已经累计为联企兴村“1+1”村镇消费扶贫产品超过500万元。

2016年以来,青海省推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青海省海西州推出联企兴村“1+1”行动,作为青海省第一大央企,青海油田积极响应,提出“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高原美丽乡村,助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青海油田捐赠120万元,帮助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大格勒乡新庄村改善村容村貌,帮助建设都兰县巴隆乡新隆村枸杞烘干车间;捐赠260万元,对天峻县、都兰县、格尔木市等地的10个村开展村集体经济提升帮扶,安排9个二级单位与其牵手一对一帮扶,找准切入口,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10年前,韩惈马乃随同89户村民一起从青海黑泉水库集体移民到都兰县香日德镇小夏滩村。这里良田少、水资源匮乏。水,成为396名移民憧憬新生活的“绊脚石”。

干旱,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几十倍甚至近百倍。正当香日德镇小夏滩村村民因水为创业发愁的时候,青海油田送来了“及时雨”,捐赠120万元帮助村里新建引水渠,铺设自来水管线、盖起了村卫生院。

村民张富贵说:“5年前他家种了30亩地,一年一季收成还得靠天吃饭。而今不一样了,地增加了近一倍,灌溉水渠修到田间地头,仅藜麦一年下来就有近10万元收入。”“刚移民过来的时候,不少村民得上了结石病。”村医杨贵福说,“自从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结石病在村里几乎没有了。”

香日德镇是都兰县为数不多的纯农业镇。种植的藜麦、小麦、大蒜、枸杞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外。尤其是种植的柳枝稷在国内独一无二,是汗血宝马的天然食料。

都兰县农牧局局长张延林说:“香日德镇利用青海油田帮扶资金修建水利工程,新开垦耕沙地3000亩,壮大了村镇集体经济发展。今年将增加100亩柳枝稷种植,经济收入将会成倍增长。”

乌兰县茶卡盐湖目前是国内西部旅游的热门线路,拥有“天空之境”的美誉。到这里旅游的人大都会买一件藏药大敷包送给亲朋好友。乌兰县委组织部部长雷春雨介绍,都兰河村依靠油田帮扶资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创办了盐雕扶贫车间,开发出了20多种具有民俗特色的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每年可为村集体收益50万元左右。

吕文玺是油田“1+1”帮扶的受益人。2018年开始他家利用茶卡盐湖旅游优势开办民宿,一条龙为游客提供服务,旅游旺季每天至少有2000元的收入。其次,流转土地100亩、养羊100只,每年收入十几万元,两年下来,吕文玺一家成为村子里脱贫致富最亮的那颗星。“往年去外地打工,又苦又累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就在村盐雕扶贫车间干活,又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特踏实。”村民刘静说。

织合玛乡,隶属于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海拔4400米。“织合玛”藏语的意思是“红色山岩”。沿着“红色山岩”柔软的草场,在乡副书记扎西才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织玛乡曲陇村中巴家里做客。中巴一家有8口人,三代人住在两顶“豪华”帐篷里。村长金美多杰介绍,2018年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与曲陇村“1+1”牵手结对子,为村里购买了50头一岁龄牛,以牛养牛,帮扶村发展集体经济。

“一头牛价值四五千元,把牛分给村民自己养显然是杯水车薪,见不到扶贫的效果。”乡副书记扎西才旦说,“乡里利用扶贫牛在曲陇村成立了养牛合作社,通过牛自然受孕实现‘循环’发展,提高成年牛出栏量。以此,一步步夯实村养牛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让牧民得到实惠。”儿媳俄卓措是家里唯一会说汉语的人。她说:“村里召开村民大会,选举她家为扶贫牛养殖户。连续两年合作社都有20%的红利,家里也挣到了一份固定收入,真是两全其美!”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