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长出摇钱树
暴海宏 刘青涛
11月22日,陕西安康多个县区迎来入冬后的首场降雪。受降雪天气影响,路面湿滑结冰,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安康市紫阳县燎原村村民覃培均坐在自家的热炕上,用手机完成了土猪肉熏肉产品的销售订单。
“小李书记在网上给咱们建立了销售渠道,足不出户就能挣钱。”覃培均高兴地说。
1979年出生的李挺,是测井青海分公司录井项目部经理,2018年4月作为公司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队长,到安康市紫阳县燎原村任第一书记。
燎原村地处群山腹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是紫阳县鲜有的深度贫困村。村里共有9个村民小组,563户1831人,最远的一户距村委会20多公里。
“初来乍到,村民们不信任我们,背地里喊我们‘油鬼子’。”李挺说:“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短短两个月时间,李挺走访了燎原村所有的村民小组。入户调研68户,实地勘察道路10公里、危改住房21处、饮水工程3处,发放明白卡104份,总结整理档案资料200余份。
有一次,李挺在村民家调研,忽然闯进来一个背着书包、满身泥水的小男孩。经了解才得知,原来村子通往学校的路有一条是山路。由于是捷径,学生上学、村民到村委会都经常走这条小条路。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湿滑,很容易从山上掉下来。
急在心里的李挺连续6次实地勘察后,积极向公司建议对路面进行水泥硬化,修建了一条便民小路。
燎原村平均海拔900多米,土地禀赋差,受自然条件的的影响大,产业项目缺乏。
“以前村上的主要产业是茶叶,由于海拔高,茶商收茶叶的时候,燎原的茶叶没到季节。”燎原村村支书刘应军无奈地说:“等茶叶到了采摘的时候,茶叶没人收。茶园也大都荒废了。”
那时候,工作队队员将村上蜂蜜、土鸡蛋、腊肉、山果、菜籽油、玉米酒等土特产放在朋友圈销售,很短的时间就卖出了2万余元。这件事给了李挺很大地启发,要彻底摘掉穷帽子,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增收产业。
李挺决定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市场化运作,一方面依托电商优势销售土特产,一方面为没有收入的贫困村民提供工作机会。他的想法得到了工作队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先后有44户村民入股,入股资金30余万。
合作社成立后,为了尽快打开销路,李挺跑市场谈业务,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不仅赢得了口碑,更是挣了大把的票子。2018年短短3个月的时间,通过销售菜籽油、包谷酒、蜂蜜、腊肉、茶叶等土特产收入达到150余万,利润3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务工2000余人次。2019年,合作社第一次半年分红,入股会员分红共2万余元;全村342户贫困户半年分红户均分红70元。
燎原村村民叶从留以前在外打工,日子还算过得去。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和两个脑瘫的孩子,他不得不留守家中。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苦不堪言。
李挺知情后,第一时间帮他申请了每月700元的低保,还就近安排了工作。如今,叶从留每月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元。入冬后,他还给孩子买了新棉鞋。
“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叶从留激动地说。
除此之外,李挺还发动老百姓对村里原有的300亩茶园进行改造升级,新发展茶园400亩。
依靠卖茶叶发家致富的茶农范正国笑呵呵地说:“小李书记帮咱们重建茶园、找销路,今年茶商收购了很多嫩茶尖,一斤收购价达到了120元。”
李挺还用公司的帮扶资金,将村上一座废弃厂房进行改建扩建,建成合作社茶叶加工、香菇木耳种植、冬枣种植、榨油、土蜂蜜加工车间。新建了160平米的多功能彩钢房,用于配合政府向农户传授农产品种植经验、烹饪等生产生活、务工实用知识及技能。
从2018年到2020年,李挺在燎原村建立了9个合作社,销售蜂蜜、茶叶、腊肉等“土特产”为村上创收700多万元。疫情期间,李挺和工作队的同志为镇村捐赠口罩1400个。购置50亩魔芋种18吨,对全村进行了产业直补,缓解了疫情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驻村扶贫三年,李挺只回过3次家。在李挺即将离任时,74岁的王能云大娘说:“小李书记给咱们修路搭桥、装路灯、建水窖、盖卫生所,还给学校捐学习用品。娃儿要离开了,我真舍不得!”
(作者单位:青海油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