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5-19
浏览: 32
字数: 915
推荐表: 查看

​高原之上

简要说明 在新疆依奇克里克海拔3700米的雪山施工现场,风雪交加中,一帮物探铁汉正在寻油找气。他们秉持着胸中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在天与地的极限交界处,谱写了一曲动人凯歌。

高原之上

冯晓斌  张野/文  吕殿杰  张镭馨/图

5月3日,当笔者一行费尽千辛万苦、历时8个多小时爬上依奇克里克海拔3700米的施工现场采访时,正好遇上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山地二队完成了DQ20-274KS2180.5井位的钻进工作,正准备往下一口井搬运设备。

依北工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在1560-3700米之间,高陡山体占41%;阳霞工区整体地势南低北高,北部山体起伏较大,海拔高程在915-2260米之间,且山体区地形陡峭。

“在这么高的地方打井太难了,钻井设备、油料和生活物资全部都要靠直升机吊运上来。由于缺氧,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眼睛里常常布满血丝,嘴唇发紫、干裂出血,总感觉胸闷头痛。”

为了抢在暴雨季节来临前圆满完成采集任务,一群来自四川省芦山县的17名季节工,在第四钻井队副队长、党员汪洪文的带领下,成立“党员突击队”,承担起完成DQ20-274KS北部高陡山体区84个井位的钻井任务。

由于他们长年在一线工作,都有着丰富的钻井施工经验,长年的摸爬滚打使他们练就了一副好身手,即使在陡峭的山坡上负重行走,仍然如履平地。

“不光是人,就连钻机设备的运行跟我们平时在低海拔地区使用时的区别都很大,马达转速不够,钻机的动力也达不到常规的要求。”4Z-016机组的操作手寇光磊舔了舔干裂流血的嘴唇说。

“以往打一口井,2到3个小时就能成;现在要5个多小时才行,1个机组每天最多打两口井。这84口井,我们3个机组在钻机正常的情况下也要差不多半个月才能完成。”

由于在陡坡上施工属于临边作业,员工们搬运机器设备时,每个人腰上都要系上半身式的安全带套在保险绳上,以保障人身安全。

负责钻机搬运的季节工高全忠、杨玉军、苟云和、杨学敏正把发动机、空压机等设备扛在肩上,抓着保险绳、踩着锋利的变质岩碎片,向DQ20-274KS2178.5井位走去。

“你们可真了不起!山地铁军太厉害了!”长年在物探一线采风的摄影记者吕殿杰目睹他们的工作状态后,都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今年,塔里木油田公司减少勘探投资近30亿元,对我们的项目任务、资金工作量完成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山地二队经理陈宗于感慨万千,“虽然依北、阳霞两个二维项目资金工作总量不大,但我们却不能有半点马虎。全体员工要树立起大局观念,尽一切可能节约生产时间和资金投入。”

在海拔3700米的依奇克里克高原之上,关于能源的新“鏖战”正在进行……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