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8-20
浏览: 53
字数: 1057
推荐表: 查看

最后的赶海人

简要说明 一种职业的发轫和消亡,是伟大时代变幻中的一滴水,摄影记者就要定格这一滴滴水,见证时代风云。作品通过一个东营赶海人的故事,记录着这个群体的生活点滴,从他们的艰辛付出和喜怒哀乐中,折射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作品小切口大主题,航拍宏大细节








       自 5 月 28 日,用自行车推着 16 副飘袖网去赶海后,65岁的王猛亮已经整整两个多月没下过海了。

       其实,自 2018年秋,东营区沿海新城大道扩建,封堵南铺下海通道后,南铺村赶海人就绝迹了。只有在南铺安家的王猛亮还时不时念叨: “啥时能再过几把赶海瘾。”

      王猛亮念叨赶海,不全为生计,他不甘心把一身技艺带进棺材里。

赶海靠天吃饭,赶落潮下海。在东营海域,每年农历惊蛰开始赶海,当年小雪收网上岸猫冬。垦利民谣云:初一十五两明水。说的是,每个月农历初一到十五期间,每天能赶两趟海,十五以后就只能在下午三点前赶一趟海,天黑前上岸。

      赶海人的辛苦一言难尽。第一趟出海凌晨四点左右,要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在滩涂上奔波一个半小时才能到海边。惊蛰刚过,海冰初融,尽管水裤里套着棉衣,下海不到 10分钟,全身就拔凉拔凉,寒气直往骨头缝里渗。酒量不大的王猛亮也学会跟师傅一样,下海前抿一口高度白酒暖暖身子、活活血。

      1980 年,国家政策鼓励赶海人单干,亲朋好友凑了 500多元,买了头牛,职业赶海人王猛亮“诞生”!他每天起早贪黑赶海,妻子在窝棚里分拣鱼虾、蛤蜊,大的卖给鱼贩子,小的剁碎了喂鸡喂鸭。王猛亮最多时一天能捕 500 多公斤鱼。单干第一年,王猛亮赶海收入超过 1万元。

      赶海人最害怕“胡迷海”。那天,天气预报有大风雨,第一趟赶海收获极丰的他心存侥幸,下午 3 时,又赶着赶海人标准配置的驴车出海。天傍黑时,看着500 多公斤收获,王猛亮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密密麻麻的雨点演绎成一场大暴雨,海里涌来的潮水和岸上流过来的雨水混在一起,王猛亮很快迷失东西南北,到处是白茫茫灰蒙蒙的海天一色。 “完了!”在齐腰深的海水里徒劳奔波一个多小时,借着一道闪电,王猛亮发现 100多米外一个黑魆魆的漂浮物。 “一艘抛锚的渔船!”他浑身涌起说不出哪来的力气,逆着潮涌坚定地向渔船游去。扒着船帮,翻身爬上渔船,王猛亮呈大字形躺在甲板上,浑身再无一丝力气。

      有艰辛付出,就有满满收获。1992 年秋,一场天文风暴潮给油田沿海生产设施造成极大破坏,却给赶海人带来福音。 “满海滩都是密密麻麻的海蜇,就像是在森林里捡柴火,用网随便搂几下,就是一驴车!”天文潮给王猛亮带来 10多万元的额外收入。

大概在上世纪末期前后,沿海潮沟里海水中的鱼虾逐渐绝迹,赶海捕获的鱼虾也越来越小。2018 年秋,南铺下海口封堵,老王当年赶海收入只有 5万元。东营区沿海赶海户已从最多时 102 户,降至目前北铺的 5户,年龄最小的 46岁。

       或许,65 岁的王猛亮不需要明白,赶海职业绝迹的背后折射着东营区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但赶海人始终不渝的是一份勤劳致富的信念,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