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准噶尔盆地重点探区建设备忘录”是准噶尔盆地重点探区建设工作的第一份备忘录。
这份备忘录记述的内容,是国家能源安全建设主战场——准噶尔盆地的起跑历程。
一个庄严承诺
2018年6月19日,一个叫做“准噶尔盆地玛湖和吉木萨尔地区勘探开发建设现场指挥部”的机构挂牌成立。
这个指挥部是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指挥部的行政领导——指挥部指挥由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新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新发担任。
此时,这个指挥部的职能顾名即可知义:主要负责玛湖和吉木萨尔地区勘探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和产能建设指挥协调事宜。
从根本上说,中国人做事的风格是由中华文化的特点决定的:稳妥、扎实,没有把握的事情决不轻易承诺。
而这个指挥部的成立,就是中石油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玛湖地区在“十三五”期间整体探明并建成产能500万吨,到“十四五”末累计建成产能1000万吨、年产原油500万吨以上;吉木萨尔地区 “十三五”后三年建成产能79万吨,到“十四五”末累计建成产能230万吨,年产原油100万吨以上。
这一天,距离新疆油田公司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在准噶尔盆地发现十亿吨级玛湖特大型油藏”的消息刚刚过去7个月零20天的时间。
“油藏的发现”和“油田的建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油藏的发现好比是孩子的诞生,油田的建成好比是孩子长大成人可以挣钱养家了。
“产能”是指生产能力,好比是一个人赚取年薪的能力;而“产量”好比是这个人每年挣到手的年薪。
在目前中国的陆上油田当中,产量达到一百万吨的就算是大油田了;而产能达到500万吨的油田不超过10个。
玛湖地区要在“十三五”期间建成500万吨产能,意味着从指挥部成立之日算起,要用两年半的时间,到2020年底把一个七个多月大的婴儿培养成为中国“油气能源贡献排行榜”前列的“高富帅”。再用5年时间,到2025年底,这个“高富帅”要成长为每年能挣到500万吨原油的行业先锋。吉木萨尔地区也要在2025年成为国内陆上的大油田。
一份使命担当
这样的承诺目标,是不是太高了呢?
是的。这种建产速度,在国内陆上油田开发史上是最快的之一。
为什么要这么快呢?
根据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8-2019)》显示:2018年中国的石油表观消费量达6.48亿吨,较2017年增长6.95%;国内原油产量降至1.89亿吨,同比下降1.3%,国内原油产量连续三年下滑,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逼近70%——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
如此之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会潜藏着国家能源安全风险。同时,过度地依赖油气进口,也会影响中国的国际石油定价权。
中石油是中央企业。
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由国资委管理。
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当中,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这家企业的自我担当——
企业宗旨是“奉献能源 创造和谐”;企业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理念是“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我为祖国献石油”;企业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企业战略是“资源、市场、国际化、创新”。
毫无疑问,中石油就是中国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军。
在这里,需要插入讲述一段11个月之后的事情——
2019年5月24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了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全文刊发的此次会议纪要中有这样的表述:“会议指出,石油企业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真抓实干,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全力做好协调保障,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布局良好、进展顺利。为进一步把2019年和今后若干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石油企业要落实增储上产主体责任,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七年行动方案工作要求。”
也就是说,国家给了主要石油企业一项任务:从2019年到2025年,要进行全国性、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
我们可以把这项工作理解为“全国油气勘探开发七年大会战”。
对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宜林表示,要坚定不移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
一片广阔蓝海
如此大规模战役的酝酿过程,肯定不是短期内的行为。那么在这次会议之前的11个月,中石油就成立准噶尔盆地玛湖和吉木萨尔地区勘探开发建设现场指挥部,同时定下了高标准的量化指标,而且最终考核时间与“全国油气勘探开发七年大会战”的收官时间相同。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