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为了国家能源安全
本报首席记者 田华英 高宇飞
11月7日,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州PK石油项目驻地(以下简称“克孜驻地”),结束14天医学观察期且体征一切正常的潘国华,立即开启了工作模式,尽管这天是个星期六。
36岁的潘国华是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油气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亚所”)的油气勘探科研人员。
10月23日,从克拉玛依到北京,辗转东欧,再折回中亚,历经21小时滴水未进又差点无法转机的“回旋踢”旅程,24日,潘国华抵达克孜驻地,成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疆油田公司海外项目轮值返岗第一人。
潘国华此次“逆行”任务很简单,一是接替驻守海外近一年的同事,让他们回国回家;二是确保海外油气项目合作的持续。
简单之下也不简单。在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接近70%的当下,中亚海外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新疆油田公司“支持中亚油气快速发展”使命的中亚所海外油气人,绝不能因疫情而“掉链子”,这是深深刻进他们心中的信念。
在潘国华到达翌日,多国宣布进入“第二波”疫情并收紧防疫措施,这意味着海外疫情已卷土重来。我国外交部也连发8则公告,提醒中国公民尽量避免跨境出行。
我报名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一切,在克孜驻地驻守的中亚所员工,原本出国工作3个月回国休息1个月的规律也被迫中断。到今年11月,他们平均驻外时长已超过11个月,最长的超过了一年。
长期在封闭狭小的驻地工作,不能正常外出,更无法回国与家人团聚,驻外员工的身心承受能力已达极限。再加上无法外出贴签,部分员工劳务签证过期,2021年海外项目工作的开展将受到影响。
为了让海外人员回家,也为了确保海外油气项目的持续,10月下旬,中亚所决定派遣人员出国轮值顶岗。这也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疆油田公司第一次海外派遣工作安排。
“我报名!”征集令刚刚下发,入党积极分子潘国华第一个站了出来。
“我报名!”“我也报名!”……
志愿“逆行”的员工越来越多。
为了给后续往返出国轮值的同事们蹚出一条安全路,潘国华又志愿担当起了“探路者”的角色,决定独自一人先行出征。
潘国华没敢立即将这个决定告知妻子,“国外这形势,不知道咋开口。”
离别难
离别前一天,犹豫再三,潘国华还是将去哈萨克斯坦的决定告诉了妻子李婷婷。
妻子沉默了。
妻子的反应,潘国华当然理解。
毕竟,海外“第二波”疫情呈现爆发趋势,途中需多次转机,目的地哈萨克斯坦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落后,再加上没有疫情期间出国的防疫经验可供参考借鉴,潘国华知道,妻子的担忧在所难免。
“晚一点儿,等疫情稳定一点再去不行吗?”沉默了一会儿,妻子终于开口,小心翼翼地问道。
听到妈妈的话,6岁的女儿“哇”地大哭起来,抱着潘国华的腿央求:“爸爸不要走……”
“我不去,就得别人去。海外轮值的同事已经快一年没见亲人了,你想想他们,我不去,他们怎么办;你再想想,如果现在是我在海外,你是不是也想有人去轮岗把我换回来;再说,海外项目也得有人去继续,否则,大家这么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潘国华边收拾行李,边轻声跟妻子做工作,“你放心,我向你保证,为了你和女儿,我也一定会做好防护的……”
妻子不再说话,只是把家里所有口罩等防护用品都塞进了潘国华的行李箱,尽管中亚所已经为他备齐了医用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和酒精消毒棉片等一应防护用品。
旅途险
疫情期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没有直飞航班,潘国华只能经第三国转机前往。
10月23日,告别妻子女儿,潘国华出发了。
从克拉玛依至北京,再从北京乘坐航班到白俄罗斯明斯克国家机场,然后中转至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国际机场,最后乘坐汽车辗转到克孜驻地,全程,需一天一夜。
潘国华转机的白俄罗斯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上千,目的地哈萨克斯坦每天也有一百多新增确诊病例。
从北京登上前往白俄罗斯明斯克国家机场的航班前,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潘国华把自己武装到了牙齿。
尽管如此,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国家机场转机时,潘国华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长时间身穿密封防护服,导致其体温升至37度以上。按照白俄罗斯国家防疫规定,他不能转机。
潘国华蒙了。
怎么办?
一边是直接回家过安全温馨的日子,一边是海外一线硬扛的同事和海外油气事业……思来想去,潘国华作了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脱掉防护服降体温。
潘国华走到机场偏僻角落,迅速脱掉防护服,又赶紧把口罩勒得紧紧的,再戴上护目镜和隔离面罩,静静地等待体温下降……
1小时后,体温正常,潘国华终于得以顺利转机。
家国情
连续3个航班,连飞15个小时,再加上中转等待时间,共二十多个小时、一万三千多公里里程,潘国华没敢喝一口水、吃一口饭……
10月24日晚,潘国华终于抵达克孜驻地。
清洁、消毒后,精疲力竭的潘国华把自己狠狠扔进沙发里,又渴又饿却一动也不想动。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接通后,卢志明的声音传来:“老潘,一会想吃点啥?”
卢志明是克孜项目组组长,已在驻地坚守一年多了,离开家时女儿才9个月。
“你给我整碗羊肉汤!”潘国华不客气。
“好嘞,稍等会儿啊。”
很快,热腾腾、香喷喷的羊肉汤就送到了,还有他爱吃的饼子……
一口热热的羊肉汤下肚,没来由的,潘国华的眼睛湿了,为异国他乡这份家人般的情谊和支持,更为所有海外油气人的使命担当。
中亚所成立12年来,一批又一批“潘国华”抛家舍亲,无怨无悔奔赴海外油气一线,足迹遍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共为三十多个海外油气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先后助力新疆科力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新疆多家地方企业走向海外油气市场,将油气合作建设成了“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和先行产业,用完整的油气业务链拓展了中国油气服务业务走出国门的发展之路,保障了国家的能源安全。
当潘国华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时,卢志明也在电话里向李婷婷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嫂子,您辛苦了。”
“不辛苦,支持他的工作,后方家属不添乱。你们出门在外,要多保重!”李婷婷朴实真挚的话语,让大家红了眼眶。
负责克孜项目油藏动态科研任务的潘国华,在医学观察期间,完成了为后续出国轮值返岗的同事提供借鉴的出国路途中注意事项和防疫经验材料后,就开始着手项目技术支持报告和生产动态分析等工作了,“既然来了,就得担起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