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0-29
浏览: 24
字数: 1170
推荐表: 查看

点亮脱贫致富之光

简要说明 2018年,辽河油田响应政府号召,派遣驻村书记扶贫,张劲松就这样来到了杂木林子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20年,即将载誉归来的他十分不舍这个倾注了他数年心血的热土,蔬菜大棚、乡村旅游项目、农村大集……一个个新兴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

本报记者 季玉琪 摄 阮芳 文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小凌河水,阳光打在河畔的杨树林上,闪耀着金灿灿的光芒……”虽已是深秋,天渐微凉,但位于大山深处的凌海市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近100亩的网红小树林仍然美不胜收。如今,这片小树林可是网红新宠,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慕名打卡”,高峰期,日均两千多辆车,多达六七千名游客。


这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张劲松敏锐的判断和“推波助澜”。今年5月以来,受疫情影向,市民就近休闲旅游需求暴增,这片杨树林陆续吸引不少市区“驴友”前来。这一情景引发他的关注,他迅速与村支两委成员行动起来,一边组织村民开展树林地区卫生清扫、清障等工作,一边与地方旅游部门和树林承租方积极协调发展旅游项目,还发动村里几名善于网络视频制作的年轻人,将杨树林的美景拍成短片在快手、抖音、微博等各大媒体发布,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村迅速走红。


不止于此,大量游客的到来引爆了周边摆摊、烧烤、农家乐等生意,直接带动近百名村民参与到森林旅游项目创业中来,不少农户依托树林旅游月收入增加了近三倍。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又一项新的产业带动村民收入增长,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张劲松十分欣喜,也看到了杂木林子村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杂木林子村位于凌海市班吉塔镇西南部,该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大田农作物收益不佳,80%以上的村民靠外出打工为生,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是个典型的“空壳村”。


2018年4月,张劲松离开油田来到杂木林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来村伊始,他就坚定了一条初心,一定要大力振兴乡村经济,为村民点亮脱贫致富之光,让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在他看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村民才能致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自然也就带动起来了。


为此,张劲松深入农村广泛调研,还带领村委成员到省内其它乡村走访学习。他发现村里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和村委会成员共同商议,决定将油田给予的3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投资建设示范性蔬菜大棚。


今年9月,在该村部南侧,一座100米长、18米宽、高5米的现代化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当年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万余元,一举摘下“空壳村”的帽子。


大棚建成了,为打消村民的种植顾虑,张劲松和村干部决定将全流程参与到大棚种植、病虫害防治、成品销售等环节的组织、运作,示范引领村民学习适应现代大棚种植技术,引领他们逐渐从大田种植向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转型。


为进一步优化村产业结构,拉动村及周边经济发展,张劲松还紧抓有利时机,在该村建设天安大集,不仅满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还促进农副产品的集散和交易,带动村民创收、就业和消费。


蔬菜大棚、乡村旅游项目、农村大集……这几年,杂木林子村新兴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集体有了收入,不少村民的腰包也开始鼓起来。村党支部书记李爱春感慨道:“感谢辽河油田和张书记,给我们杂木林子村播下了致富的种子。”


张劲松全力推进村务“网格化”管理。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