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生命希望的那抹“石油红”
“报告总指挥,今天任务全面完成,小队全员归队。”随着铿锵有力的声音,进入眼帘的是一张年轻的面庞,脸上的线条透着平和与稳重。
9月1日21时30分,夜色已深,袁梓钧和同伴们完成当天的物资分发任务,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指挥部临时住所。
连续强降雨引发甘肃陇南文县发生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道路不畅、通讯信号中断。
灾情紧急,救援刻不容缓。8月17日凌晨,酒泉市蓝天救援队积极响应甘肃省应急抢险救灾任务命令,深夜向所有救援队员发出召集令。正值轮休的油田保卫处消防一队消防员张家琦,收到集结令后迅速整理装备,用最快速度向集结地赶去。张家琦表示:“只要接到救援指令,无论何时何地,立即整装出发。”
秉承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18日5时,经过严格筛选,10名酒泉救援队员紧急驰援陇南文县救灾。不论来自于什么地区、部门,在危急时刻和事关生死的关头,他们越是要冲在最前。
19日下午,张家琦他们是第一批最先赶到武都的救援队伍。灾情紧急,张家琦被挑选为先遣队一员,和16名队友迅速赶往灾区。行至碧口古镇时,前方山体坍塌、道路塌陷被阻,车辆无法正常通行。队伍决定在碧口古镇建立临时指挥部古镇,兵分两路,一组留在碧口灾后救援,开展道路疏通、淤泥清理、物资搬运、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另一组继续向文县挺进。
20日,张家琦和队友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克服长途跋涉对体能的严酷考验,步行近45公里山路,历时20个小时,终于抵达了文县灾区。据悉,他们是从碧口方向进入文县灾区的唯一一支救援力量。
事后,在张家琦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条简单,但涵盖许多沉重信息的一句话,“失联20小时后,重新有了信号,我已安全随第一梯队先期进入文县灾区,亲人们勿念!”
接下来,张家琦一头扎入救灾工作中。21日,12名蓝天救援队员翻山越岭,徒步60余公里,前往寨科桥搜救,共安全带出41名被困群众,其中32名大学生,9名培训教师。全体人员于22日中午安全返回文县县城蓝天救援队驻地。
搜救全程中,队员们与外界失联近30余小时,返回驻地时体力全部透支。休息几个小时后,张家琦和两名队员再一次跟随第二批搜救队,徒步进入寨科桥执行又一个搜救任务。问及张家琦当时的感受时,他只说了一句:“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找不到他们。”
袁梓钧是油田作业公司修井二队D08864队的一名修井工。8月24日,他是作为酒泉蓝天救援队的第二批救援队员赶赴灾区的。他救援这一周来主要负责接收救援物资给受灾严重区域运送分发物资。
年少时,袁梓钧就有一个“英雄梦”,成年后又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摸爬滚打了几年,不仅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担当的品质,还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
袁梓钧表示,油田各级领导是自己参加蓝天救援的坚实后盾,如果没有这些支持,自己也没法坚持下来。“虽然单位领导理解支持,但是自己却不能耽误本职工作。”他经常通过倒班来调整时间,既保证了工作,又匀出了救援的“空儿”。“是不是觉得我们挺‘傻’?!我们这帮人要是没这点劲头儿,确实干不下去。”袁梓钧说。
据袁梓钧介绍,成为一名合格的蓝天救援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救援培训。蓝天救援队是一支民间公益救援队,一直坚持义务救援,不收取任何费用。“咱做的这种公益活动属于特殊领域的公益活动,学习、培训、救援的费用都是队员们分摊的,食宿、出行的费用也都是自己掏,不拿被救助人的一分钱。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救援任务,队员们还自费购买了多种专业救援装备。”袁梓钧说。
“平日里我们正常工作、生活,但只要接到求助信息,我们就立即挺身而出,义务参与救援工作,救援结束后又各自回到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张家琦说,“大家加入救援队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别无所求。”
“我们就是带给生命希望的那抹‘石油红’。”张家琦和袁梓钧自豪地说。
记者 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