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刘玲
5月9日,一场成都与武汉的视频连线会议,开启了川庆公司与长江大学2020年新开校企合作科技项目研究的序幕。
这是继2019年川庆与长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的更深层次合作,在此之前,双方已联合成立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心,7个合作项目均顺利开展,且分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视频会上,双方专家对《基于地质环境特征的龙马溪组与筇竹寺组岩石力学特性研究》等9项2020年新开科技项目进行了立项审查和开题论证。
川庆公司陶怀志博士的科研项目《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论证。作为课题长,他将与长江大学的副教授谢彬强一起,完善课题报告,落实技术路线,把研究工作往前推进,争取在2021年底顺利结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陶怀志和谢彬强将通过网络保持联系,把成都和武汉的科研“距离”缩短到零。
陶怀志是钻采院科技研发中心的二级工程师,也是川庆页岩气工程技术中心钻井液技术研究室的主任,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在虚拟研究机构的框架下开展科研工作,去年,他的课题《川渝强水敏性泥岩水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推出实验室样本,在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改进和成熟指日可待。
建平台 完善科研创新“新生态”
页岩气工程技术中心与复杂深井油气藏工程技术中心、致密油气藏工程技术中心组成了川庆三大工程技术中心。这三大中心按照“统一攻关方向、统一技术发展目标、统一项目顶层设计”的原则构建,它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机构,而是一所“没有围墙”的研究院,也可以理解为云上研究院。研究人员根据立项课题需求,可以在此平台上跨单位、跨专业寻找合作伙伴,寻求更广范围内的智力支持和研究资金支持。此外,权威技术专家云集此平台,能为所有项目提供从立项到成果验收全过程的技术把关。
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虚拟的,通过川庆自研的科技管理系统平台,对所有科研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但它也是实实在在的,所有科研课题都实打实地依托川庆各单位进行。和传统的以单位为单元进行的科研攻关相比,这所“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打破了内部行政分割,统筹了全公司的科技创新资源,强化了专业间的协同共享,推动了各项技术的集成应用,避免了重复立项、重复研究。
这一具有共享创效特点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从构想到组建、再到运行,短短不过三载。
2018年,川庆科技处提出初步构想,当年11月,得到公司批复、并开始启动三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2019年5月,三大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成立,川庆科委发(2019)2号文明确了三大中心的定位目标、技术实验室设置、技术专家委员会名单、管理办公室成员构成、参建单位以及运行要求,文件明确:“三个工程技术中心计划于2020年12月建成。”
从时间脉络上看,此革新性构想的实现得到了公司从上到下的支持,如此迅速落地,背后支撑的逻辑是什么?科技处处长谢永竹揭秘道:“这是基于公司技术发展阶段的需要。”
川庆钻探是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技术服务单位,所有的科研攻关课题都源于生产中碰到的难题;所有的科研项目都是在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所有的科研成果也都有相应的应用区块,能不能解决现场问题?是评价一项成果优劣的关键指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川庆历史上现实中的无数实践都指向一个基本判断:科技创新工作没有藩篱,画地为牢的研究不可能结出硕果,只有打破隔阂,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才可能保持公司在复杂深井油气藏、页岩气、致密油气藏三大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果敢的行动往往建立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2020年5月17日,川庆三大工程技术中心正式运行满一年。这一年里,这所“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完善了顶层设计,搭建起研发组织构架,修订了配套管理制度,组织了年度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奖励评审,顺利实现从磨合到融合的过渡。一年来,多单位、多专业协同的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得到广泛认可,激发了公司年轻技术骨干干事创业的热情,项目长、科研人员越来越有意识地从川庆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立项工作和团队组成。
39岁的博士鲍晋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大好年华,他在井下作业公司井下技术研发中心生产液体研究室工作,并在2018年复杂深井油气藏工程技术中心成立后,担任了该中心下设的高效增产液体研究室的主任职务。有了这个平台,他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主动性来规划和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2019年,他完成的《适用于高矿化水质功能稠化剂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是之前研究课题的升级版,这一代产品具有高矿化度、抗高温性能,目标是实现一种稠化剂替代滑溜水、线性胶、弱凝胶、冻胶等几种压裂液体系,这项研究成果将有效简化施工工序,实现材料、人力、运输等各环节的综合降本。目前,这一产品已获得初步成功,预计今年下半年能实现现场推广应用。
依托高效增产液体研究室这个虚拟平台,鲍晋做到了自己想做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他说,有了三大工程技术中心这个平台,跨专业交流不再有障碍,自己是做液体的,但能得到工程方面的科研人员的反馈,这对精准把握研究方向非常有好处。
像陶怀志、鲍晋这样的年轻技术骨干在川庆还有很多,他们正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期,需要舞台施展才华。三大工程技术中心搭建的,就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的舞台,就是培育科研创新团队的摇篮。川庆的科研工作者们从此不再受限于平台,不再受制于机构分割和专业界限。创新热情所激发的,将是川庆核心技术系列的升级换代。
解难题 保持科研创新“源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钻采院科技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枝林博士对这一论断深有感触。
2008年,博士毕业进入钻采院博士后工作站后,他的研究重心就放在了精细控压钻完井技术上。夙兴夜寐、枕戈待旦的十余年里,他带领团队突破精细控压钻完井技术的理论方法、工艺、装备等多项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精细控压钻井系统和“钻、测、固、完”全过程精细控压钻完井技术。
这项技术在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已实现从跟跑国际先进水平到并跑、且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其成果先后3次入选“集团公司十大科技进展”,是川庆钻探复杂深井超深井工程技术领域诸多技术利器中的佼佼者。
近年来,随着川渝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朝着更深地层挺进,高温高压高含硫的井控风险越来越大,而且,深达7000米的地层下,裸眼水平段的长度越来越长。为解决钻不成、固不好的难题,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在成熟应用的基础上持续攻关。2019年,精细控压团队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井复杂地层钻、测、固、完一体化精细控压技术,这个升级版技术规模应用56井次,平均单井漏失量下降81%,复杂时间降低92.4%,固井质量提升20个百分点,成为川渝地区复杂深井钻完井的必备技术。
李枝林博士把这次升级换代比喻为腾讯QQ升级为腾讯微信,二者同宗同源,但从功能到设备、到工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进步将川庆在复杂深井超深井领域的探索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窄密度窗口构造导致的钻井难、钻井慢的难题迎刃而解,多压力系统、压力敏感地层的“喷漏同存”难题迎刃而解,喷漏同存复杂条件下尾管固井质量难保证的难题迎刃而解。
一项技术的突破,意味着不再受制于人,更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精细控压钻井技术直到2011年时还处于国外公司的垄断之下,当时市场日费标准是40万元;2012年,“川庆版”精细控压横空出世,日费直接降到20万元。如今,川庆一体化精细控压技术已独步江湖,在川渝地区,再没有一家公司可与之比肩。
为什么精细控压科研团队在站上行业尖峰的同时依然保持旺盛的创新力?李枝林博士的回答是,川庆的所有技术研究都源自生产需求,生产驱动力就是科研创新的源动力。这也是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中石油海外天然气技术中心副主任欧阳诚的回答。
2005年,川庆初涉苏里格合作区块,在苏5南边打到电阻率低于25欧姆的苏5-16-23井。当时,业界普遍认为,这么低的电阻率,一定是遇到水层。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一试,试出是口纯气井,从此,苏5以南豁然开朗。桃7区块依旧如此,它从贫瘠、不被看好到被人羡慕地称之为“川庆交上桃花运”的幸运之地,这背后,是川庆人不断加深的对苏里格的地质认识以及科学施策。
在苏里格区块耕耘15载,川庆科研工作者边摸索、边总结,既做储层基础研究,又结合生产需要部署井位,还提供“保姆式”的现场贴身服务。科研与生产的无缝衔接,令长城钻探、西部钻探等公司惊讶,川庆实现效益开发的秘诀也在于此。15年后的今天,川庆经验在苏里格合作区块得到全面推广,通过三维地震精细刻画地层,通过压裂改造解放油气,普遍打水平井提高单井产量等等做法,都深深刻上了“川庆”烙印。
到今年,苏里格合作区块已经稳产近10年,从最初计划编制每年3亿立方米产能规划,到现在建成年产20亿立方米产能,开发效果大大超乎预期,创造的效益不可小觑,收获的经验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笔财富对川庆建设威远自营区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苏里格的勘探开发朝着西区挺进,“好吃的肉”都已经“吃完”,等待川庆的,是如何在苏59、苏46、苏119区块的富水区找到“甜点”。对此,欧阳诚既谨慎又乐观。地研院苏里格项目支撑组为苏里格合作区块提供从地质研究、井位论证、测井解释、试油地质设计、试气方案、气井动态分析到后期排水采气的全链条技术支撑服务,面对资源品质变差的困境,他们一方面加大对西区富水气层的科研攻关力度,争取通过对地下的精细描述找出“甜点”,实现效益开发;另一方面在马家沟地层搞兼探寻求突破;除此之外,再通过老井挖潜和排水采气稳产。找好井、打好井、维护好井,把有限的投资用到刀刃上,是从事苏里格合作区块效益开发的川庆人的一致追求。
育人才 让创新主体“动起来”
李枝林博士统计了欠平衡技术、常规控压技术和精细控压技术的应用数据,数据连成的曲线直观描绘出一项科研成果从研发到取得突破、到成熟应用、再到被其他新技术所取代,前后生命周期不过十年。“滚动式研发,始终保有技术储备”,是川庆钻探的传统,也是对科研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
不管经营压力多么巨大,川庆对科研的投入从未犹豫。每年,公司都会拿出上千万,作为对科技项目的研发奖励,用于鼓励致力于解决生产难题、勇攀科研高峰的科技工作者。
人才兴旺就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尊重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科技人才,是川庆钻探的传统。2019年,川庆着力抓了3件大事:一是推进“三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与西南石油大学成立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与长江大学成立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与西安石油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了22个校企合作项目的联合攻关;三是出台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新举措。从平台搭建到资金支持,从实体研究到激励举措,川庆决策层用实际行动为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
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何川庆的科研工作底子厚,一直走在中石油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前列的原因。每年,川庆所承担的国家级、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是中油油服旗下另几家公司的总和。长期秉持和贯彻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理念,让川庆的科研在滚动式开发、螺旋式发展的轨迹上不断进步。
2020年,川庆科研投入预计达10亿元,一季度运行科研项目533项。在低油价寒冬中,川庆依然保持着投资科研的热情,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公司“提质增效”的重头戏来抓。目前,川庆钻探有效授权专利19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680件。谈到川庆的技术家底,科技处处长谢永竹底气十足,他说:“这是我们的‘武器库’,要打仗就来取。”
公司副总工程师、钻采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陆灯云主张对科研工作者实施政策倾斜、激励倾斜、荣誉倾斜。每年,钻采院都动用“院长奖励基金”来激励科研工作者,还通过成立科技研发中心,把优秀的“头脑”都集中起来,压担子、给舞台、下任务。他说,除了让科研工作者的智慧闪光,也要让他们的荣誉闪光。
从陆灯云到谢永竹,从欧阳诚到李枝林,从鲍晋到陶怀志……他们都是川庆科研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基业从一个个散布于生产前沿的科研项目,逐渐壮大为一个个实验室,如今,这些实验室通过三大工程技术中心,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科研创新的主体——一个个科研工作者处于这所研究院的不同位置,如星星之火,闪烁不已,也如川庆的创新脉动,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