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7-16
浏览: 37
字数: 3602

资源靠实迈向新三步

写在300亿战略大气区建成之年·勘探增底气篇


  7月雨水充沛,广袤四川盆地,山川俊秀,植被郁郁葱葱。

  从成都出发150余公里,素有“地质博物馆”美誉的峨眉山地势陡峭,勘探开发研究院区域地质研究所李亚和同事劈开荆棘,翻越崇山峻岭,勘查、采集岩石标本……他们身着红工装在碧绿中如同一团烈火,而他们用地质锤敲下的岩石,更是来自数亿年前的“火焰”——火山岩,这将为研究人员认识四川盆地火山岩带来“第一手”地质参考。

  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油气勘探取得战略性突破:从海相到陆相,从常规气到非常规气,高效探明安岳气田和川南页岩气2个万亿级特大型气田,川西北九龙山双鱼石区块储量规模超1千亿立方米,川中古隆起北斜坡震旦系—下古生界、川西二叠系栖霞组台缘带等取得重大新突破……油气勘探呈现昂扬向上的强劲发展势头。

  西南油气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谢军指出,规模资源的靠实,是公司“决胜300亿、加快500亿、奋斗800亿”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基础条件,“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坚决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工业基地,当好天然气增储上产主力军和页岩气规模开发排头兵。”

 

“最强大脑” 拓展油气勘探新领域

 

  7月9日,油气资源处副主任地质师岑永静画出安岳气田高磨区块地质构造草图,向记者介绍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成果,虽寥寥几笔勾勒,却绘出了西南油气田公司的宝藏卷轴。

  1964年,川油人“三上威远”,钻探威基井,在震旦系测试获日产天然气7.8万立方米,发现了四川盆地第一个大型整装气田——威远气田。之后,川油人在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震旦系开展进一步攻关,相继在安岳至遂宁周边部署了3口风险探井,遗憾的是,当时受钻井技术水平的局限,未获得工业气流。

  但“扑空”并不是没有收获,一轮勘探就是一次探索,一次攻坚就是一次进步。勘探工作者通过对四川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细致研究,于2003年提出了岩性油气藏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了勘探领域,并对深层气藏勘探取得新的认识。在2006年部署的龙岗1井,地震资料显示6000米以深的碳酸盐岩发育大量生物礁,这意味着极有可能找到了一个新的天然气富集区域。随后,通过龙岗1井钻探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自此发现了龙岗气田,为西南油气田公司开辟了“新战场”。

  解放思想,打破禁锢。经过数十年的认识与实践,西南油气田公司开启“最强大脑”,创立了“古裂陷、古隆起、古侵蚀面”的“三古”成藏理论,不断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2011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安岳地区部署风险探井高石1井,在高石梯灯影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随即,公司进一步扩大勘探对象,2012年,磨溪8井成功叩开了通向“龙宫”之门,发现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并仅用1年时间高效探明4403亿立方米的储量,成为公司增储上产的“压舱石”。公司勘探开发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面对成绩,川油人并没有沉醉其中,而是乘势而上,扩大战果,创新形成以古裂陷为核心的天然气富集成藏理论,首次发现并证实盆地晚震旦纪—早寒武纪发育“德阳—安岳大型克拉通内裂陷”,从南到西北方向探索深层地层。2014年,双探1井在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测试获日产气87.6万立方米,川西深层海相碳酸盐岩获重大突破;2018年,永探1井二叠系火山岩新领域勘探取得战略性发现。

由于对“古裂陷”认识的突破,西南油气田公司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台缘“顺藤摸瓜”,今年5月,部署在德阳—安岳裂陷东侧蓬莱区块的风险探井蓬探1井,在震旦系灯二台缘带获测试日产气121.98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经过我们初步推测认为,北斜坡灯影组台缘带具备形成大型岩性圈闭气藏群的条件,有望形成新的万亿级储量区,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与攻关。”岑永静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硬核技术” 助推勘探资源变产量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李白如此描绘四川广元境内剑门关一带道路的艰险。如今,“上天”的难题迎刃而解,但一项新的挑战却持续在进行——“入地”。

  7月,广元,在九龙山、剑阁的双鱼石区块,井架林立,钻机轰鸣,西南油气田公司在这蜀道要塞挑战极限,科技攻坚,集中部署了13台深井钻机,向着埋藏地下数千米的天然气资源挺进。去年,公司先后在双鱼X131井、双鱼X133井擒获百万方级“气龙”,其中双鱼X133井以8102米创下中石油陆上最深水平井纪录,同时开创了川渝地区8000米以上超深水平井裸眼完井方式之先河。

  钻探8000米以上超深水平井相当于站在珠穆朗玛峰顶,隔着整座山的高度寻找山脚下仅水立方大小的储集体,无异于“盲人摸象”。

   “我们通过运用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配以三维地质体空间雕刻技术,优化采集参数、优选信噪比处理,与国内外、院校专家会诊精细解释,不断将解释模型接近真实,实现了‘看得清、描得精、打得准、产得高’的目标。”油气资源处马华林说,地震技术是勘探的眼睛,帮助勘探工作者更准确地认清复杂的地质构造。

  勘探技术不断向常规领域更深处推进,而在非常规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西南油气田公司率先探索,从无到有,建立了川南地区页岩气资源评价和评层选区技术体系,证实了盆地龙马溪组、筇竹寺组页岩含气,落实了有利区层,形成的川南3500米以浅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全球页岩气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卧薪尝胆,十年铸剑。2019年,川南页岩气建成国内首个万亿方储量、百亿方产能的页岩气大气田,全面实现储量产量双“领跑”,而背后的支撑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创新。

  科技之剑长驱直入,今年在长宁主体建产区宁209井区,西南油气田公司通过加大技术攻关,宁209H41平台累计测试日产气量获301.58万立方米,打造了国内首个“三百万方”页岩气平台。荣234H井采用高强度加砂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的全新压裂工艺措施,该井最高测试日产量达16.8万立方米,测试效果为BP公司在该区块单井测试产量的5倍。

   “页岩气坚持自主攻关,初步形成了深层钻井压裂工艺,在井深5600米的泸203井树立了深层页岩气井测试产量新标杆,阳101H1-2井等成功复制高产井模式,页岩气深层攻关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气研究院规划与资源评价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平介绍道。

  值得关注的是,致密气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今年6月,秋林207-5-H2井测试日产气83.88万立方米,创四川盆地沙溪庙组致密气测试产量新高,充分展示了四川盆地致密气规模效益开发的广阔前景。致密油气项目部副经理唐大海表示,通过多轮技术攻关,致密气藏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了针对沙溪庙组河道砂的地质工程一体化主体及配套工艺技术,培育了可复制的沙溪庙组高产井模式,水平井测试日产量已由初期的5.01万立方米提高到42.6万立方米,累获测试日产量达310万立方米。

    

“最佳阵容” 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

 

  6月30日,西南油气田公司公布上半年生产数据,天然气产量完成全年目标的50.7%,同比增加30.8亿立方米,增幅达23.8%,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预计今年底,将达成年产天然气300亿立方米的目标,全面建成300亿战略大气区。

  “公司天然气产量从1亿立方米到100亿立方米用了45年,从100亿立方米到200亿立方米用了13年,今年将实现第三个‘100亿’的跨越,或只用3年。这不仅得益于我们不断提升理论认识和科技水平,还在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西南油气田公司地质勘探首席专家杨跃明如是说。

  面对资源接替的需求、对重大突破的渴望、对战略发现的期待,西南油气田公司着力打造“油公司”管理模式研发体系,大力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在创新平台、研究部署、生产组织等方面全链条协同联动,促进了勘探机制的改革创新。

   “工程技术坚决服务于地质认识,同时,地质认识科学指导钻井完井方案,实现了钻井全程提速。”工程技术处副处长周朗对一体化协同进行诠释。

  在“油公司”模式下,科研工作突出“借脑引智”,打造更加开放的研究平台。公司内部形成了五院一所三大技术支撑中心,建立了三大技术平台和两大战略联盟,共同推进技术难题攻关、人才培养和储备、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举多方之力加大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

  “就是甲方提出问题,由乙方解决问题,再转化为科研成果。”对“油公司”模式下的科研合作,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管理科科长曾云贤直观地解释。

  乘开放合作东风,勘探开发研究院结合实际,建立了科研共享平台、公司—矿区交流平台、实验室开放平台、专家技术传承平台、高校中心平台五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2015年参加工作的李亚,不仅在第三年参与了火山岩的外协项目研究工作,还被评为西南油气田公司“三八红旗手标兵”。她深有体会地说:“高校的专业基础研究很扎实,能很好地补充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学校里做的一些分析测试工作,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能集中精力去攻关更核心的内容。”

  业务引领、机制牵引、开放合作、交流锻炼等一系列平台的搭建,使得像李亚一样的一大批技术干部得到迅速成长,成为骨干力量,激活了科技人才智慧贡献的一池春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西南油气田公司以寻找大场面、寻找大气田的使命与担当,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