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1-26
浏览: 37
字数: 1667
推荐表: 查看

从采油女工到大国工匠

记全国劳动模范、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刘丽

简要说明 此篇通讯是刘丽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后采写的报道,通过讲述她从一名采油女工成长为大国工匠、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历程,展现新一代石油人的优秀石油人的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从采油女工到大国工匠

——记全国劳动模范、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刘丽

 

2011年,刘丽37岁,在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岗位工作18年,风华正茂。两年前,她已是全油田最年轻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

23岁登上全国技能竞赛的领奖台,成为首届集团公司技术能手;28岁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32岁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大庆油田技能专家;35岁成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从小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耳濡目染的她,实现了“长大后成为一名优秀石油工人”的理想。

这一年,“刘丽工作室”成立了。从此,刘丽的一身“绝学”有了更大的施展平台,这里,也成为了企业培养更多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人才的摇篮。

能让刘丽沉醉的舞台始终是井场,能让她倾注全部智慧与热情的始终是生产一线。为企业破解生产中的各类难题,用研制的革新成果为企业创新创效,刘丽无怨无悔地坚守在油田生产一线。

2018年,刘丽的创新成果“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已经经过了第五次改进。从2001年开始接触聚驱井,刘丽为了解决抽油机井井口总是“脏兮兮”的问题,已经跟盘根盒“杠”了7年,挫折和失败是家常便饭。当初,为了寻找制作密封圈的材料,刘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跑遍了大庆市所有的五金商店、材料市场,才找到一种尼龙棒,经她切割、抠形之后制作出了合适的密封圈,解决了漏油问题。

这一年,这项创新成果获得油田首次授予的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第五代”盘根盒不仅让更换盘根的操作时间由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盘根使用寿命也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还使每口井日节电达11千瓦时。

心无旁骛,矢志笃行。刘丽以始终如一的“匠心”,在27年的采油一线工作中,研制的创新成果共获奖项200余项,其中国家专利30项、省部级以上奖项27项。

技术要经得起考验,精神要经得起传承。

徒弟赵海涛刚到刘丽身边时,看书不细、基本功不扎实。刘丽从理论上指导他关注细节、深究原理,在操作上为他规范动作,传授技术技巧;赛前鼓励他放下包袱、沉着应战。2010年、2011年,赵海涛蝉联了两届油田公司技术大赛冠军,摘取了黑龙江省青年职工岗位技能大赛桂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状元郎”,刘丽的另两个徒弟胡隽伟、史忠帅也相继获得省技能大赛冠军。

2019年,赵海涛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说,师傅刘丽始终是他的榜样。多年来,刘丽累计培训学员1.5万人次,其中67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35人被评为厂级以上技术能手。

“用我的技术和经验让更多的人受益,是我最大的成就和快乐。”刘丽说,而在身边人眼中,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她更大的魅力。

“刘丽工作室”成立后,吸引了来自采油二厂基层各单位2000余名技术骨干的广泛参与,他们在这里热烈讨论、携手革新、成长成才。

如今,工作室吸纳了包含采油、集输、注入、作业等35个工种的531名技术人才成为“会员”,将这里打造成了集人才培养、难题攻关、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效联盟。

专业焊房、3D打印实验室、群众性创新创效成果转化示范区……“研、产、用”一体化的创新管理模式,使这里成为“革新梦工厂”,示范区整合292件革新成果应用试验,有效提高机采井系统效率1.6个百分点。

近年来,工作室全体成员集智创新,共取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5项、群众性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加工推广技术革新成果2344件,累计创效1.2亿元。

2017年,“刘丽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 刘丽作为领衔人,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龙江大工匠”、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集团公司“石油名匠”、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中国“质量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光荣属于劳动者。“当工人就要管好每一口井,当工匠就要做好每一项革新,当劳模就要团结好每一位创新人才。”2020年,刘丽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表彰,初心、信念更加坚定。

27年的采油人生,刘丽从一名普通女工成长为大国工匠,她的身上散发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光芒,她以工匠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石油人拼搏奋斗,她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绘就出新时期采油女工的最美人生。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