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本报通讯员 陈文彦 驻地记者 苏斌
12月24日上午,锦州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员工赵强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捐献231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由此,赵强成为我市第10名、我省第250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日常工作生活中,赵强性格低调内敛,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直到盘锦市红十字会给采油厂发来协助函时,领导和同事们才知道。
长跑3年减重近40公斤,只为增加配型成功的几率
赵强出生于1986年,是锦州采油厂地质研究所的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
在同事眼中,这个身高1.80米的小伙子性格开朗,为人仗义,充满正能量。自高考后,他坚持年年献血,至今已累计参与义务献血10余次,献血总量3600毫升。
2018年,在一次献血的时候,赵强从盘锦市红十字协会了解到中华骨髓库的情况,并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3年来,他坚持每天长跑10公里,风雨无阻,拒绝应酬,戒烟戒酒,硬是把体重从123.45公斤减到了84.6公斤,只为了能够增加配型成功的几率。
今年8月,他接到兴隆台区红十字会骨髓库打来的电话,称他与一名亟待移植造血干细胞的病人初配成功。没有丝毫犹豫,他便答应了进行捐献:“以己之力,尽己所能。”
9月中旬,赵强接受了高分辨配型,配型成功后,又进行了捐献前体检。前期体检显示,赵强有两项指标数据异常,为此,10月中旬,赵强再次接受了捐赠前体检。因盘锦无法检测巨细胞病毒DNA定量,赵强前往沈阳进行检测,终于,这次体检后的各项数据均处于理想状态。
3年不敢更换手机号码,只怕错过救人的机会
在锦州采油厂为他举办的欢送会上,为人实在的赵强说:“我没有紧张,没有犹豫,有的只是能够救人的喜悦。”
赵强说,从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那一天开始,他就期待着能有机会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的生命。
3年来,各种手机通话套餐价格便宜,赠送的流量、通话时长还多,可他从未考虑过变更电话号码。他说:“3年了,我的电话号码一直都没有变。担心一旦配型成功,更换了电话号码,工作人员联系不上我。”
只身赴沈救人,只愿父母家人安心
虽然赵强一口答应了捐献,但兴隆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还是在电话里详细讲解了捐献流程,让他和家人再商量一下。赵强第一时间与妻子王欢通了电话,得到妻子的支持后,随即就电话告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作出了捐献的决定,整个过程不超过20分钟。
对于他捐献一事,父母却心存顾虑,情绪较为激动。为了得到父母的支持,赵强一边拉着远在沈阳的姐姐一起给父母做工作,一边“挑唆”妻子带着父母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身为医生的朋友,再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才让赵强的父母点头同意。
为了避免父母看见整个捐赠过程。前往沈阳之前,赵强让妻子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姐姐留下陪伴父母。安排好一切,他独自一人只身前来捐赠。
赵强透露,不让妻子和父母来,不仅是怕他们担心,更是因为,“我怕看到他们那种担心的眼神,自己情绪波动大对捐赠造成影响。这么大人了,还让父母跟着担心,是我不够孝顺。”
“据说,整个采集过程,就是血液循环1万次的时间。医生都很专业的,咱配合就好,放心。娃们,爸爸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有爱心,懂得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动员这些天,赵强每天都跟两个孩子视频,用行动和话语去感染影响孩子。
捐赠前,赵强收到一条小视频。视频里,二娃不太流利的“爸爸加油”让赵强无比自豪和骄傲。来沈阳前,二娃还只会一个字一个字的“蹦豆”。
12月24日8时30分,赵强正式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他的两只手臂上各有一根输血管连接着血细胞分离机,把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输送进采血袋。
由于援助对象是一名成年患者,需要至少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才能满足治疗需求。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231毫升造血干细胞由配型成功患者所在的郑州医院医生带走,为千里之外焦急等待的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本报通讯员 陈文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