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新能源打造油田绿色发展新引擎
本刊记者 庞世乾 陈天靖 通讯员 王 磊 付 丽
从2013年的9人到2017年的23人,再到2020年的82人,最初的地热余热资源开发项目部更名为新能源开发中心。数字和名称变化的背后,是胜利油田新能源开发的一条披荆斩棘之路——由单一地热、余热向地热、余热、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等多能互补、智慧绿能的转变。
借势而生的胜利新能源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绿色低碳,清洁安全,环境友好,新能源开发中心成为描绘绿水青山的重要抓手,是胜利油田积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绿色低碳战略和“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战略布局重要一环,受到集团公司党组和油田党委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都给予厚望。
新能源开发中心的前身是2013年11月油田成立的地热余热资源开发项目部,凭借油田强大的技术、装备、人才优势,当年就有4个地热余热项目正式启动,顺利投产。4个项目的成功实施,让胜利新能源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17年夏天迎来了第二次蜕变。5月,新能源开发中心成立,全面推进地热、余热、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成为油田十大品牌之一。
2020年7月,新能源开发中心党委正式成立。“奉献清洁能源,支撑百年胜利,这是我们新能源中心最大的使命。”中心党委书记王胜利谈到。中心党委以支撑服务保障油气生产为己任,对油田决策部署狠抓落实,激励干部员工积极投身新能源事业。目前,新能源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动力——年节约标煤9.1万吨,年碳减排23.7万吨,为油田开发降低成本3700余万元。
得天独厚的胜利新能源
东营胜利油区有着丰富的、可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地热、余热、太阳能、风能、土地、电网资源。
胜利油田地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折算标准煤252.4亿吨,单井出水量80-130立方米/小时,温度55℃-95℃,具有良好开发利用前景。利用浅层地源热泵冷热联供技术,可以解决部分油区办公场所无热源、能耗高难题。目前,胜利油田已经投产16个地热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供暖制冷能力100万平方米。这仅仅是浅层,针对深层地热利用,油田将与东营市成立合资公司剑指东营职业学院50万平方米项目。
今年下半年,东胜公司无棣采油管理区机关和现河采油厂机关地源热泵冷热联供项目相继启动,替代现有燃气加热炉及空调系统,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节能率达到30%以上。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地
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把地下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用于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常年保证地下温度的均衡,实现不减少地下水,不破坏地下水资源。
余热利用是提取集输站库采出水余热,经热泵二次升温后用于油液加温、站库供暖。油田有余热资源的集输站库83座,日处理采出水量93万立方米,水温43℃-60℃。按10℃温差取热,年可利用资源折合标煤44万吨。
截至2020年投产的纯梁高青输油站余热利用项目,胜利油田共有18个站库用上了余热利用,年节约燃油9200吨。
“临盘盘二联合站项目正在试用,河口义和联合站年底完工,草西联合站明年三季度完工,滨南首站等项目正在储备。”新能源开发中心经理李景营如数家珍。据悉,在油田大地面调整规划落地后,将形成21个区域性联合站实现就地分水回注集输,“把余热吃干榨净,既节能减排,又降低成本”。
按照国家规定,年耗电量的11%必须是绿电。绿电就是绿色电力,通常是指利用风机、太阳能光伏等特定的发电设备转化成的电能。按照油田一年耗电50亿千瓦时计算,至少需要5.5亿千瓦时绿电,为光伏发电和风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近年来,新能源开发中心利用油田闲置土地资源、自备电网消纳优势,加大采油管理区100兆瓦光伏项目实施力度。目前运行项目64个,装机规模128兆瓦,年节标煤1.87万吨。备受关注的胜利电厂36兆瓦项目可研已获集团公司批复,2021年二季度投产。“十四五”期间,油田将以每年100兆瓦的增幅推进,一年发电1亿千瓦时。
新能源开发工作一路筑梦高歌,一路迅猛发展。新能源人站在聚势新变革、谋划新作为的新起点,正朝着实现油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稳步迈进。
多元化发展的胜利新能源成为石油系统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机构。
“这标志着胜利油田作为央企站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更为中国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贡献胜利力量。”新能源开发中心经理李景营说。
近年来,新能源开发中心坚持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服务,先后建成投产地热、余热、光伏发电等各类新能源项目38个,年代油9200吨,代气3570万立方米,发绿电1亿千瓦时,节标煤9.1万吨,碳减排23.7万吨,为油田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能源开发中心还创新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母线”多源微网技术,成功实现丛式井组变压器减量减容、生产降耗。已建成营二井组、河68-4井组多源微网项目。其中,营二井组项目实施后,变压器从7台减少至1台,年节电5.45万千瓦时。
试点利用“光热+”技术替代燃气加热炉、电加热设备,已建成项目12个,替代加热设备12台。其中,现河采油厂草古125-P1井替代前,日耗电629千瓦时;替代后,日耗电290千瓦时,节能率64%。今年计划在孤岛、现河等区域替代50台。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先后形成创新技术二十余项。其中,《油田采出水余热综合利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工信部纳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
新无止境,用途宽广。2020年,新能源开发中心风能、氢能、储能三个项目部成立,力争在“十四五”风能实现突破、储能达到20%、公务用车电动化替代率达到50%、新增新能源供给能力37万吨标煤、直接能源消耗的新能源占比达到40%。
领航绿色能源的胜利新能源
未来新能源开发中心将继续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向前。坚决贯彻集团公司“突出重点、抓好试点、有序推进”的新能源业务发展思路,集聚油田资源优势、整体合力,加快构建地热、余热、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综合能源协同发展体系,做大做优做强新能源产业,打造胜利新能源品牌,为集团公司构建“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作出积极贡献。
计划“十四五”末,新增地热余热供热240万吉焦,光伏发电500兆瓦,风力发电214兆瓦,新增新能源供给能力37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分公司生产过程中直接能源消耗的新能源占比达到40%。统筹地面规划,全面推进余热利用。综合考虑油田区域中心站规划,全面推进余热利用项目实施,力争实现集输站库加热炉全替代,规划建设余热项目20个,年供热量140万吉焦,年节标煤5.1万吨,碳减排8.5万吨。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光伏发电。推进光伏业务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逐步提高油田绿电占比,降低用电成本。规划每年新增装机规模100兆瓦,整体新增规模500兆瓦以上,年发绿电6亿千瓦时,节标煤7.4万吨,碳减排62.4万吨。
依托合资合作,适时推进陆海风电。优选风力资源富集地区,适时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以合资公司为主体,探索开发海上风电项目和运维服务。
规划陆上风电114兆瓦,海上风电100兆瓦,年发绿电6.3亿千瓦时,年节标煤7.7万吨,碳减排65.4万吨。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地热开发。持续推进浅层地热冷热联供项目,满足部分办公楼、场站用能需求。依托合资公司,推进深层地热开发。规划新增地热供暖制冷能力400万平方米,其中浅层100万平方米,深层200万平方米,种养殖100万平方米,年节标煤10万吨,碳减排25万吨。
深化光热利用,有序推进加热设备替代。模块化、橇装化、标准化设计,研发转化效率更高的“光热+”设备替代燃气加热炉、电加热设备。“十四五”期间,替代加热设备500台以上。拥抱电动革命,逐步推进装备电动化。更新网电钻机20台,作业修井机179台,特种车辆431台,三巡车1400台、公务用车350台,建设充电桩1000座,逐步实现车辆和工程装备电动化。“十四五”末电动化水平达到50%。
紧密跟踪发展,试点推进氢能利用。发挥油田资源、消纳优势,围绕制氢、用氢重点环节规划氢能发展,推进风电、光电制氢业务,探索形成“绿氢”发展模式,试点推进氢能重卡、通勤车替代,拓展储氢、运氢业务,为集团公司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