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战士”
——记中国石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荟萃服务部经理孙晓艳
本刊记者 巴丽蒙 通讯员 王凤翾
这是她上过最长的一套班。从1月27日接到紧急防疫通知到3月26日疫情转为常态化防控,她一天也没休息过。这是她最难熬的一个春节。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没有电的板房,她就这样坐到了天亮。
这也是她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带领112名职工守住了18个小区的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为上万户居民筑起阻断疫情传播的牢固防线。
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真正的党员,在危难面前有没有第二条路?作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33个服务部经理中唯一一名女性,孙晓艳问过自己,随即又给出了答案:没有!只有站出来,顶上去!
再难也要守好小区第一道门如果不是这场疫情,孙晓艳从未发现,自己还有这么“抗造”的一面。
从1月27日起,孙晓艳已经连轴转了60多天。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但是仍然能在值完班后搬运起十几公斤重的御寒物资。
今年,是孙晓艳在物业岗位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本来这个春节,她计划找一天时间给家人好好做顿饭,再好好陪陪父母。可腊月二十九,她接到中心下发的疫情防控通知;再接着,大年初三又接到了全面开展疫情防控的紧急任务。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她的压力陡然升级。
孙晓艳所在的荟萃服务部辖区内有油田住宅小区和地方小区18个,住房1万余户,常住人口3万余人。小区老旧、点多面广、人员流动性大……都给疫情防控带来很大难度。
“再难也要守好小区第一道门,一刻也不能放松。”孙晓艳把各服务班负责人召集起来,特意交代。
10个小时,孙晓艳和同事跑遍了整个区域。根据具体情况现场制定小区封闭管理方案,连夜制作出小区车辆和人员通行证,在各小区门口实行24小时排查制度。
战“疫”刚开始,她就遇到难题——荟萃服务部在岗员工只有112名,面对1万余户居民,力量严重不足,怎样守好这道门?
有些小区门口连门卫室都没有,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面对人员不足,孙晓艳在中心的帮助下,及时协调地方街道及兄弟单位参与到小区门卫值守工作中来;面对艰苦环境,孙晓艳第一晚值班就选择到条件最艰苦的荟萃小区去。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刚吊去还没来得及通电的活动板
房,孙晓艳就这样冻了一夜,也坚守了一夜。
“我们穿着两条棉裤在外面站一会都冻得受不了,别说冻一晚上了。她就是这样,有啥困难都第一个冲上去。”荟萃服务部副经理张秋季回忆起这一幕仍然心疼不已。
“没想过那么多,有些事总要有人做,我愿意成为做这事的人。”在孙晓艳眼中,自己并没有多伟大,也称不上逆行者,只不过家在这里,心在这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与岗位,也在这里。
越是吃劲,越得咬牙回想起那段精疲力竭的日子,孙晓艳觉得像是“打了一场仗”。
卡点值守、人员登记、秩序维持、消毒杀菌……每一项工作看似琐碎,却又必需。
全省启动一级响应后,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要求不断提高,孙晓艳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每天都有接不完的电话。疫情防控最严格的那段时间,她的手机几乎没断过线。一个电话挂了,立刻有另一个挤进来。询问疫情、要求上门消杀、质问为什么不让随意进出小区……几乎每个声音都有强烈的情绪,或恐慌,或无助,或愤怒。她只能一遍遍解释,一次次安抚。
责骂和不理解也时有发生。一次,因为拦下一名私家车主登记信息,对方指着她们鼻子破口大骂:“你们不就是看大门的吗,多管什么闲事!”
“真的很委屈,但是不能崩溃,因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孙晓艳说,既然在这个岗位上,那就要耐住性子、认真倾听,将心比心,才能得到理解和支持。
一头疫情防控工作要紧锣密鼓地进行,另一头物业的主业工作也不能放松,除此之外,还要解决处理源源不断涌出的新问题。
疫情期间,她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坚持科苑小区承包区域的卫生普扫工作,带头到承揽的物业服务项目点进行卫生保洁。值完班,大家顾不上休息,还要背上15公斤重的药桶,进入每个楼道,逐个楼层进行防疫消杀,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因为连轴转,身体先发出了抗议。有段时间咳嗽严重到说不出话,颈椎病也复发了,同事几次劝她回家歇歇,孙晓艳虽然嘴上答应着,第二天又出现在现场。
“越是吃劲,越得咬牙,我是一名战士。”孙晓艳说。因为团队的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大家克服了人员不够、资源不足、条件艰苦、防护措施不完善等种种困难,任劳任怨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自己作为服务部带头人,没有理由停下脚步。
荣誉属于每一位兄弟姐妹在物业管理主任师陈小波眼里,孙晓艳是个“女汉子”,男同志能干的重活她也能干,干完活也蹲地上和大家一起吃饭。
在综合管理室主任张慧眼里,孙晓艳像一名心理辅导员,经常同员工谈心聊天,关心大家工作生活有没有困难。
在碧水苑服务班班长王志平眼里,孙晓艳是一位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好榜样,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人。
在更多人眼里,孙晓艳是一个能带去温暖和感动的人。疫情初期,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严重紧缺,孙晓艳自己托关系为员工买防疫物资;数九寒天,她为员工送去红糖、暖贴,熬制姜汤御寒;担心员工吃不上饭,她准备好方便面、火腿肠、八宝粥送到一线。
而对于孙晓艳来说,温暖她的,是很多微小而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同事之间的相互激励。
“服务部没有一个人退缩。”谈到自己的员工,孙晓艳眼里充满了骄傲,也透着爱惜。
他们当中,有的孙儿绕膝,有的正值芳华,有的是家庭顶梁柱,有的是奶娃娃的妈妈……
这种力量,来自平凡居民的守望相助。
最苦最累的时候,很多居民给孙晓艳和同事送来了酒精、口罩、矿泉水,还有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
这种力量,来自至亲家人的理解与支撑。丈夫和儿子会陪她一起值夜班,母亲会做好一桌饭菜等她回家,不管忙到几点,家里都有一盏为她亮着的灯。
从进入“至暗时刻”到守得云开见月明,两个多月的时间,孙晓艳带领服务部员工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手握“中国石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孙晓艳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这份荣誉不止属于我,更属于参与到疫情防控的每一位兄弟姐妹。”孙晓艳说。疫情期间,孙晓艳与男同事一起搬运防护物资。
“沙漠王国”里的坚守与担当
——记中石化抗疫突出贡献单位、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钻井项目管理部
本刊记者 葛 辉 通讯员 蔡 涛 宋张康
要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年初,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钻井项目管理部的324名员工本应实现正常倒班,守候在家人身旁。
素有“沙漠王国”之称的科威特疫情日益严峻,工作地点沙尘暴肆虐、地层条件复杂……环境艰苦,标准苛刻,然而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将各级领导的关心、双亲妻儿的挂念转化为更加坚定的责任与担当。
“小家可以晚回,大‘家’
必须稳定。长达一年的坚守,我们的员工更加团结,队伍更加稳定,直击困难的‘钢刀’更加锋利,真正练就为外闯市场的一方‘胜利’猛士。”项目部执行经理朱邦海说。最快的速度织密战“疫”安全网,各项工作高效运行,截至目前,项目部人员零感染,创效1.8亿元以上。
最快的速度织密安全网
“中国为世界各国疫情防控做出了榜样,中国井队防疫措施是其他企业学习的典范。”疫情发生以来,项目部多次收到来自甲方科威特石油公司的表扬信。
得知国内出现疫情,项目部一方面组织人员在科威特境内采购防疫物资,寄往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海外中心支援国内;另一方面同步储备防疫物资,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及防疫情况,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疫情消杀。
超前的防疫准备,让项目部在科威特刚出现疫情时,就以最快的速度织密战“疫”安全网。
他们关闭办公区域,全部撤回驻地办公,并将井场封闭,只留一个出口;井队全部在一天内完成了主营地钢丝网防护栏的安装合围工作,实现了主营地全方位硬隔离防护,防止了未经检测人员以及野生动物出入营地。
这在当时一度让甲方人员不能理解,称他们为“惊弓之鸟”。最让甲方以及井场当地人员不能接受的是,项目部决定关闭井场和主营地祈祷室。由于这项举措早于当地政府,甲方多次找到他们理论,甚至不少平台经理遭到甲方监督刁难。但他们没有放弃,从甲方高层开始逐级做工作,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找到突破口并想方设法感化他们。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该措施执行了下去。
事实上,项目部党总支在二月初就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下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办法,坚持分级分类细化防控举措。机关驻地实施“集中封闭办公、外籍人员居家办公”等措施,生产基地实施“来访人员体温检测登记、物资配送无近距离接触”等措施,做到疫情防控“大门有人守、井场有人巡、驻地有人察、要害有人盯”。同时,专门设置用于疑似人员的隔离点,并多方协调采购防疫物资,最大限度满足疫情防控需要。
严格的防疫制度下,即使50多摄氏度高温,现场员工也严格佩戴口罩。项目部还将19支队伍的疫情防控制度执行情况作为本队安全考核奖和装备考核奖的基础奖。
贴心的温度关怀凝聚员工本来预计半年后可以返乡,可随着海外疫情日趋严重,返程计划落空让大家或多或少产生了失落感。
“带着负面情绪和巨大心理
压力,不可能干好工作。工作分心还有安全隐患,心气顺了才能安心工作。”项目部领导清楚,不仅要保障疫情期间一线干部员工健康安全,做好特殊时期员工心灵关怀更为重要。
针对员工可能出现的心情低落、担忧焦虑等情绪,项目部党总支通过调研、成立EAP工作疏导群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每名员工思想动态,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让大家心里“敞亮”地投入到抗疫情保生产工作中。同时,公司及时了解员工家庭状况,做好帮扶,消除后顾之忧。
他们还邀请国内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15名员工进行“一对一”疏导,教授多种缓解压力的方法,让海外员工的心逐步平静下来。
项目部还实施了机关干部承包井队谈心制度。安排11名钻修井总监和HSSE部人员到井队跟班,坚持“同吃同住同劳动”,及时解决员工反映的56项问题。
针对大家反映的伙食改善问题,项目部党总支划拨专项资金17万元,改善丰富21支队伍的伙食,员工们吃得好、心里暖;遇到员工过生日,项目部要求每个井队都要安排好的伙食庆祝,像家中生孩子这样的大喜事,项目部领
导一定会买上礼品到现场祝贺。“组织做得那么周到,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努力工作。”平台经理王洋勇家中妻子生孩子,就连请月嫂的事情,项目部都提前为他考虑到,这让他非常感动。他带领的SP138队,今年保持了标杆队的业绩,还获得“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提拔到基层领导岗位。
小到买双袜子,大到解决家中老人就医问题,事无巨细,项目部全部一一满足,让整个队伍时刻保持和谐向上的工作劲头。
防疫到位生产攀“高峰”
今年,来自“沙漠王国”的喜讯一个接一个。
三月份和八月份,SP280和SP281两个井队合同到期,在甲方为应对低油价,计划停用四支井队、50多部钻机的情况下,项目部的突出表现获得甲方新合同续签。
项目部在疫情期间新启动四支修井队,人员新,大多没有经验,整个队伍处于磨合阶段。然而,在他们的双倍努力下,钻机搬迁时效不断提高,从30多个小时缩短到目前10个小时完成。
十一月份,科威特石油公司发来贺信,祝贺SP266队被评为“非生产时间最少井队”前三甲。这个队因搬迁时间36个小时,创造了近两年科威特最快搬迁纪录……
疫情耽误的时间,如何追回来?严峻的生产形势让项目部全体干部员工逆势而上。项目部党总支一手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一手全力以赴抓市场创效益,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
在提速提效上,他们针对疫情防控带来的复杂形势,开展“专家党员包区、骨干党员包井”活动,在安全、技术、装备、质量上进行一体化监督和把关。在关键节点出主意、拿办法,努力削减各类风险,缩短钻井周期。安全监控大钻机搬迁44口井次,解决基层队井控设备故障15个,12部钻修井机实现日费率100%。
在生产运行上,他们实行甲方井位、物料准备、第三方服务、现场井队“四统筹”工作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因素造成的停待停工,所有队伍满负荷运转。特别是在搬迁组织中,将“固定搬家人员、保持两米距离、戴口罩勤洗手”等5条防控措施,全面嵌入到“4+1”快速搬迁中,保证了疫情期间生产高效运行。
针对员工无法倒休班、身心疲惫的情况,他们开展“党员身边无隐患、无违章、无事故”活动,发动党员干部筑起“巡视值守、隐患排查、应急处置”三道防线,时刻确保安全生产。
“尽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项目部生产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在公司党委领导下,项目部产值、利润、安全生产等各项指标均逆势上扬,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大幅度跃升。”项目部经理杨鹏说。目前,21支队伍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8支钻修井队获甲方无LTI安全奖励681万元,在海外市场擦亮了胜利石油工程品牌。
始终绷紧疫情防控弦
——记中国石化抗疫先进集体油田公共事业管理部
本刊记者 刘梦雪
庚子年始,一场没有硝烟却生死攸关的战役打响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油田公共事业管理部里一个个逆行身影彰显忠诚本色。
硝烟落定,油田公共事业管理部被评为“中国石化抗疫先进集体”。荣誉加身,曾经的抗疫人员却没有停下忙碌,他们始终绷紧疫情防控之弦。
舍小家为大家,
用行动书写忠诚
“截至11月22日,胜利工区报告没有职工和家属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周末,健康技术服务室的吴洪涛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认真核对汇总一周的疫情防控动态数据。从大年初二开始,吴洪涛一直在做这项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他和公共事业管理部的同事们再没有过周末。
1月22日,集团公司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当日,油田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公共事业管理部牵头负责油田疫情防控的安排部署、指挥调度、技术保障等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部闻令而动,立即组建了油田疫情防控办公室,分7路联系督导61个二级单位进行联动防疫,部里36名党员组成5个工作专班,安排了“7×24小时”驻班值守。油田疫情防控机制第一时间启动、工作指令第一时间下达、防控措施第一时间落实,吹响了疫情防控的“集结号”。
彼时的吴洪涛因母亲病危赶回老家,日夜照顾。大年初一,91岁的母亲去世后,他初二一早从简处理了母亲的丧事,当天傍晚就赶回东营,强忍悲痛投入了工作。
结合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的抗疫经验,吴洪涛起草了“油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方案”“复工复产后预防性消毒及个人防护技术指南”等5个关键文件。他将上级下发的150多份文件中涉及油田的要点逐一整理出来,经他汇总发出的文字达3万多字,成为油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重要节点保证
编者按:
在中国石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有7个先进集体及个人受到表彰。此前,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李恩朋被评为“中央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胜利人的担当精神。本刊于本期和下一期开设《抗疫先锋》专栏,集中宣传这8个先进,进一步扩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号召油田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坚决扛起责任担当,始终保持奋斗姿态,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防疫工作、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吴洪涛坚守了忠诚,公共事业管理部的全体党员亦如此。副总经济师刘东华已到退职年龄,但在组织需要的时候,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作为疫情防控的牵头部门,公共事业管理部负责防护物资统一指挥和调配。在防疫物资全国紧张的大环境下,物资的需求分析、采购协调、精准发放都需要刘东华时时刻刻盯得上。刘东华深知肩上的责任,对防护物资保障环节事无巨细。整个防控时期,公共事业管理部共配发口罩520万副、测温仪6000只、消毒液4.1万千克,为疫情防控一线和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克服困难,主动奉献
吴洪涛每周上报的一周疫情防控动态数据虽只有薄薄的三张纸,却囊括了国内外、省内疫情情况,人员动态监控、重点地区的疫情形势和重点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动态监控的信息源自李百军带领的动态检测报告专班。
这个专班由11名不同岗位的女工组成,负责人员流动动态检测等疫情防控的统计、分析、报告,还要整理汇总各二级单位的日报告、零报告,工作强度之大可以想象。面对这些,“娘子军”们暂时放下母亲、妻子、女儿的身份,巾帼不让须眉,撑起了专班的“半壁江山”。
春节前夕,油田流出了7万人,涉及27个省219个市,去往湖北的就有1100多人,境外旅居工作人员9500人。几十万员工家属的动态信息一点不能有误,海量的数据全靠人工处理。深夜,整个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专班成立后,“996”已经是过去式,从零点到零点,一周7天不休息的“007”模式成了她们的常态。
长期高压下,公共事业管理部全员主动加班,承担重任,他们任劳任怨、毫不懈怠,用实际行动直面疫情“大考”。累计监控流入流出人员16万人次,落实94名密切接触者和1.4万名重点地区返回人员管控措施,确保了有效监测和把控。
原会计岗位的周莉,同时兼任防控政策解答的工作,疫情刚开始时,经常接到充斥着不满情绪的咨询电话。
一次,一个境外人员将周莉的热线电话当作了情绪的发泄口。通过安抚对方的情绪和后续沟通,周莉了解到对方于春节前去境外探视读书的孩子,疫情发生后因防控要求无法回国,十分焦急。周莉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在国外读书,以自身情况为切入点与对方交心,详细解释防控政策的要求。后期国内疫情形势转好,境外疫情变得严峻时,周莉又耐心安抚、详尽解释,获得了对方的信任和积极配合。
疫情期间,周莉每天要回复30多通类似的电话,她们与油田疫情心理咨询热线一起,对来咨询的人员关怀慰问,用温柔的力量带给疫情期间的职工家属一份鼓励。
勇于担当,合力为战
动态监测专班的运行是公共事业管理部严密工作闭环中的一环。油田的全面部署、各单位的迅速行动,都离不开公共事业管理部的黏合剂作用。
张宝华作为综合协调专班的负责人,是公认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防控工作“管家”。所有关于疫情防控的政策研究、重要文稿起草、物资保障协调,同地方、中石化、油田内部疫情防控机构的对口协调等工作都落在这个仅有4名成员的专班上。疫情期间,张宝华的电话铃声不断,每一次协调他都事无巨细。因为操心劳力,原本健康的身体出现了不适,为不耽误工作,他24小时佩戴着心率监测仪器。
张宝华的工作像是运转的链条,把各个齿轮连接在一起,促进油田防控这台机器高效运转。
油田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张宝华深知50万职工家属的防控难度,也深知如果将这50万人拧在一起将会是巨大的力量。为将防控具体落实到每日跟进,公共事业管理部建立了每日例会制度。
跨部门会商情况、研判形势、安排措施,实行“日调度、日督查、日反馈、日落实”。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防控工作机构,油田上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控工作体系,确保了日事日毕、事不过夜。
作为油田疫情防控牵头部门,在疫情初期,公共事业管理部落实油田党委“果断措施”,指导员工群众“就地立正”。
近50万职工家属“居家为战”,暂停全部聚集性活动,关闭104家食堂、354个活动室、停驶251辆通勤班车,停止跨区倒班、作业,连续生产单位保持最低在岗人数,用最简单的做法取得最坚实的效果,控制传染源头、切断传染途径。
公共事业管理部密织的防控网络下,协调派出1.4万人次配合地方开展交通管控、医学观察、人员排查、社区防控等工作,监控人员流动32万人次,开展核酸检测3.9万人次,构建起油地一体化联防联控战线。同时,在系统内统筹管理局、分公司、石油工程、中石化驻油区单位、改制企业,在职员工、非在职群体、随居亲属、承包商、承租户等,形成抗疫群防群治的有生力量。
防输入、严监管、控流动,油田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无报告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为油田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较好保障。
在公共事业管理部党委书记朱吉忠看来,大事难事看担当。
在疫情防控中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是一种担当;在统筹推进年度重点工作中积极作为、精准施策,也是一种担当。担当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年度重点工作,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需要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闯将,更需要以担当的铁肩扛起责任、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