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
——吉林油田人力资源改革助推提质增效综述
记者 王珊珊 通讯员 潘凤杰
5月25日,在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物联网中心,几名员工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关注着每一个动态变化,不时记录着数据。东北地区的春夏之交多有大风扬尘天气,这个厂利用现代化手段监测油井生产状况。一个仅有21人的监控班,今年前5个月发现不正常井等各类问题1000余个,生产时率比原来依靠人工提高700多个小时。
吉林油田拥有3.6万名员工,人工成本可谓是最大成本——因冗员较多、效率低下,其吨油人工成本高出中石油平均水平一倍还多。人力资源改革,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吉林油田通过应用科技、管理等各项有效手段,打破传统用工方式,让人力“成本”幻化为人力“资本,变革的力量不但换来真金白银,更有效的抵御了低油价“寒冬”。
优化资源配置,大力转型升级,“油公司”模式让油田瘦身健体增效益。
机关部门冗员过多,尾大不掉,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吉林油田深刻剖析本企业特点,直面问题,响鼓重锤推进“大部制”改革,建立高效的“油公司”管理架构。他们积极推进复合型岗位设置,整合提升专业部门能力,着力建成精干高效的“小机关、大服务”新架构。
扶余采油厂作为吉林油田的发源地,已经开采60余年。一方面承载着吉林油田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厚重企业精神,另一方面,一些老旧思想的故步自封,也导致很多管理弊端的存在。2019年,吉林油田选取扶余老区作为“油公司”改革的试点单位。按照要求,扶余采油厂突出采注输核心业务,撤销撤并11个辅助科室和站队,优化管理人员166人,123名员工充实到采油一线,显现富余人员1570人。着力构建生产经营新机制,初步树立油藏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理念,“油公司”试点模式基本建成。
今年,二氧化碳开发公司更率先加快“油田公司—新型油田作业区”模式改革。他们打破原有三级生产管理模式,将“机关—站队—班组”压减为“机关—采油井区”两个层级,同步推行机关管理、科研生产专业化一条龙管理,实现机关和基层业务扁平化、一体化运作模式,生产现场管理实行集中监控、区域巡检,采注输直接用工控减到200人左右,基本形成“管理+技术+核心技能骨干”用工模式。非常规资源开发公司正在探索更加先进的作业区管理模式,直接采用“四办两中心+项目部”管理模式,不再设置基层生产作业管理单元,直接用工将严格控制在100人以内。
从管人向管好人转变,高成本岗位不养一个闲人。
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管人的核心是管好人。为了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良性发展,吉林油田一直致力于刚性管控高成本岗位用工。
坚持“高成本岗位不养一个闲人”原则,吉林油田实行工编挂钩,精准配置一线岗位人员,通过择优上岗,让能者上庸者下,富余人员全部转移到低成本岗位,真正从源头上压减主营业务用工规模,倒逼二级单位机关减人增效。从2016年以来,已累计压减基层机关干部总量1800人,压减幅度28%。压减采注输岗位重复或无效工作量,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操作技能岗压减达3000余人。
对于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吉林油田则搭台给位,让其在重要岗位发挥更大的价值。择优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青海、长庆、吉木萨尔等艰苦岗位锻炼提升,定向培养老油田稳产、非常规资源效益开发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批量打造吉林石油名匠。
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综合科科长孙永皓2006年大学毕业后,成为扶余采油厂一名普通的基层技术员,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先后在扶余采油厂机关、吉港众赢清洁能源公司、储气库建设项目经理部、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等多个重要部门任职,并走上管理岗位。由于是搞大综合业务,对应上级处室达9个之多。孙永皓说:“虽然每天的事务都很繁杂,但是油田给了我发展的平台,我觉得自己还有潜力可挖,一定会坚持不懈努力!”
非常规资源开发公司副总地质师于利民已经在吉林油田科研战线奋斗11年,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所乾北项目、大情字井项目、致密油项目等多个难啃的“硬骨头”,都有他奋战的身影。“越是困难的地方就越是大展身手的地方。好钢就要用到刀刃上。”这是于利民的老领导给他最中肯的评价。 去年9月,于利民收获了自己人生的最高荣誉——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于利民说:“是油田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平台,我没用理由不去奋斗!”
向传统劳动用工制度“开刀”,让余数成为创效分子。
人工成本高,富余人员多,直接导致了企业包袱重。吉林油田深挖人力资源潜力,通过运用有效的科技创新手段,向传统劳动用工制度“开刀”,推进劳动组织形式变革,大工种大岗位带来了大效益。
新民采油厂积极应用现代化物联网科技手段改变传统劳动方式,品尝到了变革的甜头。这个厂总工程师高军说,应用物联网技术以来,原来需要大量人力至少3个小时才能开完井,现在只需要1个人10至15分钟就可以全部开井恢复生产,巡井模式由原来的广撒网转变为了针对性。人少了,生产时率不但没降低,反而提高到98%,不正常井发现准确率达到90%以上。今年前4个月,这个厂原油产量超计划350吨,5月份达到产量目标线,牢牢把握住了原油生产主动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油田人力资源改革已从风生水起转变为自然而然。每年甚至每旬每月,都有因改革而产生的富余人员。针对这一群体,吉林油田另辟蹊径,积极拓展对外劳务输出渠道,富余人员从企业余数一跃成为创效分子,成了实实在在的“富裕”人员。
通过发挥主营业务核心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吉林油田先后与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哈石化、松原市东镇集团、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截至今年5月中旬,已累计输出采油、采气、消防、作业、油品装卸等劳务4122人,年创效达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