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不灭掌舵一方
——弘扬新时代海油精神之“海油少年说”系列之四
□ 本报记者要雪峥
航行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这片无垠的蓝海上,你我需时刻做好这样一种准备——掌舵。
这一天并非遥遥无期。我们身边有人年纪轻轻,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地质资料,掌技术攻关先锋队之舵;有人握紧手中刹把,掌油气上产主力军之舵;有人一年出海200多天,船舵在手,坚定朝着为国找油争气的方向远航……
敢想敢做敢争取,是青年人能轻松认领的精神特质。缔造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应有的模样,也注定是一份由青年人创造并且决定的事业。
道理很多,躬身践行却需要更真切的实感。
半年前,我去渤海采访一位勘探青年,他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无人问津的“勘探冷区”,“我们一群人坐在大客车上,一听到自己去了渤西(勘探室),心里凉了半截。”自己与找到大油田的宏愿之间横着吃不透的老资料和同行预判导致的自我怀疑。
“能成事儿”的人一向心怀壮志。中国海油的历史中一直充满着挑战者的精神和奋斗者的勇气,他们内心强大,不惧冲击。对于未来,这个青年也保留着作为一个海油人与生俱来的理想期冀和雷厉风行。埋头找油气的漫长日子,去单位附近吃一碗辣鸡面,朝天大喊一声,“那些资料好难懂啊!”然后继续和同事们翻遍几千份中英日文资料,竟也就在对蛛丝马迹的复查中迎来曙光——千亿方级大气田渤中19-6浮出水面。
他叫许鹏,是渤海石油研究院渤西勘探室的一名研究人员。几代海油人负芒披苇为国找油找气织就的青春印记,在许鹏这群海油青年身上延续。
去年冬天,我坐在一场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的观众席,听着现场海油前辈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有点儿望尘莫及。他很特别,没来,只到了一段VCR。“大家好,我在我的船上……”好一句“我的船上”,这么酷!后来我才知道,他是36年出海如一日的劳模,至今保持着青年入行时早起看天气的习惯,他十余次打破海上吊重纪录,也一样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颁奖,因为“在我的船上”。
“能扛事儿”的人常常行有担当,他们构建着这个世界上看得到或看不到的一切理所应当,擅长在平凡中发出不普通的声响。无论被问及成功秘笈还是对青年人的寄语,他都只有一句“干好自己的工作”,俨然海油人的青春风骨——不干则已,要干便当切实负责到底。
他就是“船神”刘克建,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蓝鲸船总监。认识他我才明白,成为凡人英雄往往就是在履行每一项职责的小处见真章,扛得住细碎、扛得住寂寞。
一年前,刚入职的我收到一段视频投稿,画面里一群红色小人儿在25层楼高的井架攀爬,进行拆除作业,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海风吹得无人机画面颤动,看得我这个职场小白心头直紧,手心冒汗。
“能经事儿”的人总是甘愿吃苦。预演方案堆到胸口、几个人挤在悬空的小平台上稍作休息,他们心里想的还是走出国门,征服更多的海域高空。
他们是西江24-3 平台井架更换团队。达成事业的路上,出生入死的艰辛,阻挡不住攻坚克难的真精神;一切苦闷、逆旅纵使能偶然侵及我们,但绝不会久留。
此刻,像你我一样的许许多多海油人正奋战在海上平台、终端炼厂、建造工地与案头旁,应对油价起落如人生渡海,化解苦难的能力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成为一部史诗。逆境与压力面前,投身奋斗伟业的掌舵心态,和通过打拼赢来的充实人生,给予我们长久的毅力与自己好好相处。
无论你此刻是在风口浪尖身沾油污拼搏,或正在炎炎烈日下持焊枪劳作,还是埋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苦苦求索…… 不如趁青春去成就、扛住、经受,你我皆入海,心火不灭,青春就一直在我们身旁。
回望前瞻,掌舵远航,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