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8-07
浏览: 39
字数: 1464

如果有一匹叫“梦”的马

——弘扬新时代海油精神之“海油少年说”系列之一

如果有一匹叫“梦”的马

——弘扬新时代海油精神之“海油少年说”系列之一

□ 本报记者刘晶晶

“这帮年轻人行吗?”

“嘴上没点毛,办事可不牢!”

“才工作几年啊,能干得了这个?”

“年轻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每一代青年,都在这样的声音中成长。许多人相信命运,因为起点、环境往往给人带来很大影响,再加上被质疑、被轻视、被安排,“谈梦想”“谈热爱”是不是真的过时了?

“2018 年7 月,我入职中国海油旗下报社,也许这里并不响亮,但和善、包容且自由,在这里大有一番空间可以施展,希望自己更加努力。”这是我写在日记本里的对中国海油初印象,也许许多人和我一样,磕磕绊绊一路苦学,才终于走出小镇看见更大的世界。

这里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社会的磨炼,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个战士,我手中的笔就是我的武器。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第一次坐上轰鸣的直升机、第一次爬上近百米高的储罐,而让我确信并热爱与她并肩战斗的,是在这里看到的一切。

孙文明入职时是“滨海108船”的厨师,他做的饭“大家都抢着吃”,但他心中始终有个想“干大事”的水手梦,“端勺的手还想拿卡环?”劈头盖脸的质疑没有将他击溃,最终,他从厨房走向了世界级起重作业船的甲板。

韩超的职业很特别,他是一名水下机器人(ROV) 领航员,这个科技含量极高的职业不仅要懂操作更要懂“机修”,“我们可以说是从零起步, 逐渐地学习追赶。”2017 年他成为全球最年轻的ROV总监,直到现在全球取得此项资质的人不到500位。

肖宇志来自中国海油对口扶贫县—— 内蒙古自治区的卓资县,受益于定向招聘计划,刚入职一年,最让他快乐的不仅是工作上的不断进步,更是“来海油这一年, 我帮家里买了台拖拉机,我和家人现在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梦想是什么?梦想不就是没有前提和顾虑的你最希望成为的样子吗?梦想不就是别人眼里不着边际的事吗?梦想不就是从零起步、从头开始吗?

实现它,有时候需要几天、有时候需要几年,有时候甚至要耗费一生。把海上钻井“跟外国人学”变为“被国际认可”,郝振山用了30 年;把深水工程技术体系和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 跟跑”变为“比肩”,李清平用了20年;把南海高温高压、深水的勘探开发“不可能”变为“可能”,李中用了20 年。在流光易逝的岁月里,一代代海油青年的梦想与热爱从来没有被熄灭。

也许你会说,“其实我没有像你们那么远大的目标,我只想成为一个我能成为的人。”那么现在最好的机会就在这里,就在眼前:

千亿方大型凝析气田渤中19-6 青年员工占比86%,他们抓住机会“火力全开”,担负了所有技术岗位工作;

我国首个自营整装开发深水油田流花16-2 油田群青年员工占比67%,他们大部分“野蛮生长” 为专业技术主管和岗位经理;

中国海油CGTank大型LNG储罐核心技术攻关团队青年员工占比100%,团队带头人当时只有33岁。

最近,我采访了一名海洋油气操作工,这段时间他一直上夜班,但仍然参加了公司举办的一个近四万人参赛、持续一个月的网络知识竞赛,取得了中期第一名的成绩。我问他怕不怕最后不是第一?他说:“名次什么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有所得,做一名出色的海洋石油工人。”

你看,在这个中国海油的舞台上,谁都可以尽其所能,尽情绽放。

也许青春,就是要经历着各种艰难的考验,被质疑、被轻视、被安排,但因为正青春,所以不服、不甘、不妥协,无论起点、环境,或者是所谓的“命运”,青春中的人们从不放弃热爱,从不抛弃理想,一直勇往直前,活出精彩。

我想, 梦想与热爱就是这样,得有苦,得有甜,得有人去创业,得有人去成就,更得有人去继承,而这正是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的生命所在,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在这里读懂“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含义。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