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承包商“加减法” 抱团取暖共发展
——油田应对低油价打好管理提升和提质增效攻坚战探析(四)
坚决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念,让油田擎起改革利剑,优化承包商经营管理模式,严格落实优胜劣汰选商要求,坚决清除素质能力不强的承包商,核减非必要性的承包商,向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摩擦力”、向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绊脚石”砍削。
4月,低油价的寒风,已经吹进了油田服务企业的“围墙”。常年在哈得服务的一家承包商队伍负责人,正在做最后的工作交接。因为承包的后勤业务同质化严重,部分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不精,作为第一批被压减单位退出。
同在这里服务的巴州天图公司却恰恰相反。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规范化管理以及去年安全生产取得的业绩,赢得了油田的信任,以往的业务不仅分毫未少,还拿到了额外工作量。
风冷水寒,有活干才有活路。低成本、高素质能力就是获得工作量的通行证。
在塔里木市场服务的在用承包商约500家,承包商员工超过4万人,涵盖勘探开发各环节,虽然油田近两年“下猛药”规范承包商管理,但部分承包商队伍还存在管理水平低、技术投入不足、契约意识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一等问题。
油价断崖式下跌创历史新低、成本像被拧了几遍的干毛巾、下达的投资一再被压减……重压下,油田退无可退,不改革不变化,就可能无法生存;不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无法突出重围。
坚决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念,让油田擎起改革利剑,优化承包商经营管理模式,严格落实优胜劣汰选商要求,坚决清除素质能力不强的承包商,核减非必要性的承包商,向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摩擦力”、向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绊脚石”砍削。
企管法规处市场管理科科长万林峰说:“低油价一方面让我们退无可退,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决心和勇气,倒逼我们下决心改变。”因为只有油田发展了,共同在塔里木这片热土上战斗的各承包商才能获得更好发展,这是一盘甲乙方互利共赢的棋。
严冬下,油田敞开了温热的胸怀,做好承包商“加减法”,既给承包商队伍严控投资、提质增效的压力,清除不合格承包商,又给其靠表现、靠实力获得持续工作量的动力,积极培育战略承包商。对于优秀的承包商队伍来讲,这是抢占市场、扩大业务份额的巨大机遇。
“优化承包商经营管理模式,整合同质同类承包商,积极培育一批战略承包商,这不仅仅是应对低油价,更是一项长期有益油田甲乙方发展的事情。看似减少了队伍,其实增加了我们整个市场队伍的含金量。”万林峰表示。
市场的无形之手和低油价的有形之手在甲乙双方背后发力、相互施压。嗅觉敏锐的承包商早已察觉并行动起来——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将薪酬向骨干人员倾斜,留住有能力、业务强的乙方骨干力量,着力解决劳动效率、工作质量、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
哈得油气开发部按照“优并统降”的思路,大刀阔斧改革,开展承包商合同写实和定额标准,岗位定量优化,真正算清楚“人多在哪里,多了多少”,把“超配”变“低配”,力争全年减少承包商数量10%、用工量10%、运维费用10%,将承包商人员流动率控制在20%以内。
东河油气开发部力度更大,一季度便已优化完成27份合同,减少承包商6家,减少用工228人,全年预计减少17家承包商。此外,他们还将后勤辅助合同优化为区域整合、业务总包模式,技术服务业务由“驻站式” 向“走动式”转变,更好地解决承包商工作界面不清、业务过度细分、同质同类等问题。
越来越多的工程服务企业也开始转化思路,强化市场意识,不仅要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让高素质能力的人才拿得出、留得住。川庆钻探新疆分公司进行了一系列从内到外的“大型手术”。通过转岗、能力评估、劳动竞赛、加大骨干人员薪酬倾斜力度等措施,储备优秀技能人才,促进关键岗位人员有序流动,打通“操作岗上出工匠、出技师、出技术管理人才”的绿色成长通道。
短评:
因承包商问题造成的效益“出血点”,在低油价下显得格外刺眼。对油田来说,来自历史的、体制的、管理的诸多问题交织,使承包商管理的难题更加繁杂难解。面对低油价的倒逼压力,油田已在多次重要会议上释放出明确信号和要求,必须采取“革命性”举措,下狠功夫、拿出狠劲头,探索优化承包商经营管理模式;以敢于担当、排除万难的决心和勇气,压减整合同质同类、非必要性的承包商人员和数量。这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甲乙双方携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我们以对企业、事业、员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写实承包商工作量和成本,加强人员能力评估,让缺技术、少设备、素质差的队伍没有市场,同市场和服务意识强、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高、设身处地“想甲方之所想、急甲方之所急”的承包商抱团取暖,抱出效益,构建甲乙双方互利共赢的新格局,携手度过这个“严冬”。
(记者 王成凯 通讯员 朱海明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