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光焰一直在追梦的路上
王添 口述 本报记者 袁野 整理
结束语:
在《往事·石油家庭故事》专栏中,我们和大家一起走进了10个三代石油人的家庭,讲述了三代人接力共圆石油梦的故事,见证了用最亮底色绘就靓丽辽河家园的故事,感受了石油家庭半个世纪与石油“约会”的故事……光阴的指针不曾停止,一代代辽河人用朴素的双手书写着对石油事业的热爱,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我们的专栏虽然结束了,但是更多感人的辽河故事将在这片热土上延续。
人物简历:
李文涛,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在盘锦市一所高中做语文老师。1983年辽河油田成立茨榆坨采油厂,李文涛主动申请调动,到茨榆坨采油厂子弟学校,先后担任语文教师、初中部教导主任。1995年退休,同年担任茨榆坨采油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
王世涛,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1995年到茨榆坨采油厂工作,曾任采油一区政工组组长、茨采厂电视台新闻部编辑、茨采厂工会干事、公益办主任、物资供应站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曾获省总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油田公司“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采油厂“优秀共产党员”等表彰。
王添,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2010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在茨榆坨采油厂采油、集输等单位实习。2012年到采油作业三区七号中心站,先后担任技术员、副队长等职务,2015年被聘任为厂级兼职教师。曾荣获茨榆坨采油厂“科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
三尺讲台耕耘辽河热土
时至今日,79岁的姥爷李文涛依然关注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教育事业是他工作生涯的全部,乃至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一米见方的讲台,曾记录了他20余年的艰苦奋斗历程。
姥爷初任教师时,就把一腔心血倾注在校园,他说:“从工作起,我就决定当一辈子老师。因为教师这个工作很重要,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在茨榆坨采油厂子弟学校,除了日常备课和授课之外,姥爷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做孩子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与家长耐心地沟通交流。针对个别学生,还要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力争掌握班级里每名学生的学习动态。
尽管工资微薄,但他干得起劲,只因为他热爱这个神圣的职业。他总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哪个学生父母因工作原因不在家,他会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吃饭。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也会主动家访并且伸出援手。
1987年,姥爷通过家访,发现班里一名曹姓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从那以后,他每个月都资助这名学生的一部分伙食费,有时候上街买一套新衣服给学生送去,还资助他报名参加数学比赛。
班上还有一名女学生,姥爷发现她上课总是不看黑板,询问之下得知,她视力不好但是没钱配眼镜,姥爷当即带她上街配了一副眼镜,还细心嘱咐她,生活里有什么难事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老师和学校一定会帮助她克服困难……
对于类似的事情,姥爷从不觉得有什么值得赞扬的。“我对他们资助的不多,希望他们能保持艰苦朴素的好品质。”他经常教育我及其他晚辈,不论何时,碰到贫困学生就要资助一点,因为求学不易,穷困孩子求学更不易。对此,家人一直都很支持姥爷。
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姥爷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们也从没有忘记他。姥爷退休后,每逢教师节、春节都会有学生来看望他。他和姥姥谈得最多的也是如今学生们的幸福生活或事业成就。
很小的时候,姥爷就给我讲述过油田和石油人的故事。跟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茨采厂刚建设的时候多么艰苦,厂区里都是板房和土路,没有楼房也没有板油马路,一起风漫天都是黄沙。看到现在的矿区楼房林立,整洁干净,跟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1995年,姥爷光荣退休,离开了讲台和他心爱的学生们。但他仍心系着祖国的花朵。同年,他接受了茨采厂的聘任,担任茨采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这一干,又是20多年。他每年都代表茨采厂在学校组织活动,带着学生们去沈阳科技宫、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由于工作兢兢业业,姥爷两次获得“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老党员,姥爷始终坚持着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从言谈和行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姥爷和老伙伴们聊天时常说,人虽退休了,但党员的先进性不能减退,处处要作好榜样,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一言一行不要为党抹黑,这才是一个老党员应有的情操。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姥爷积极配合物业部门管理,帮助物业部门与部分居民联系,清除楼栋堆积物,共同营造优美、安全的小区环境。在校外活动中,姥爷积极向学生们宣传环保知识,讲解辽河油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们爱护家园,感恩辽河。
姥爷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油田,献给了教育事业,对此他无怨无悔,并且倍感骄傲。在姥爷看来,能把孩子们照顾好,把学生教育培养成才,就是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爱岗敬业彰显石油精神
在我看来,父亲王世涛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是认真对待,兢兢业业,绝对是我工作方面的榜样。他勤奋肯干,在工作上从不讲条件,是领导的好助手,同事的贴心人。
我很羡慕他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让我印像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总能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的岗位,然后再用较短的时间把工作水平提升上去。
父亲很喜欢写作,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与写作结缘。在茨榆坨采油厂采油一区任政工组长期间,为了及时准确的把采油一线的新闻报道投稿到《辽河石油报》,他经常深入井站,寻找新闻线索和典型事例,在现场采访完毕,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办公室进行写作。当政工组工作繁忙的时候,写稿子的时间就向后推移到深夜,往往整夜在办公室改稿子。为了确保稿件中每一个数据的精准性,父亲不辞辛苦往返于生产、地质、经营各个单位,曾在一个年度投稿34篇,见报16篇。
在1995年抗洪抢险期间,父亲背上相机,带上笔本,和各单位参与抗洪的石油人一起冲向抗洪一线,拍下很多惊险和感人的画面,记下了许多顽强的石油人奋战抗洪的事迹。有几日水位持续上涨,沿岸抗洪形势十分严峻。当时,由茨采厂员工组成的突击队员冒着大雨奔赴河堤,划分任务组,填装运沙袋,抢险固堤。大家双手磨起了水泡,手指划出了伤口,身上沾满了泥巴,汗水浸透了衣裳。历经数日协作奋战,圆满完成了堤坝的加高加固任务。在此期间,同行的父亲肩负拍摄现场抢险照片和记录奋战消息的任务,他白天积极参与抢险,晚上就在临时搭建的防雨棚里赶稿子,直到河堤安全,险情消退。
那时我刚上小学,对父亲这么辛苦地一天到晚不着家很不理解,现在我工作在采油一线才知道,他那是职责所在,更是石油人拼搏精神的体现。
父亲在茨采厂工会工作的8年多时间里负责生活保障、文体活动和宣传工作,那时候,他一边往返于井站小伙房改建现场,一边忙着困难家庭及遗属的帮扶和补贴等工作,晚上还要亲自组织员工的各种球类比赛或广场晚会,有时则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经常是半夜才回家休息。父亲认为,作为工会干部,就是员工了解工会和工会工作的一个窗口,所以一定要以模范的言行来带动大家,跟员工们干在一起,走在一起,想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团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每当员工家中有婚丧嫁娶等事,父亲都是第一时间赶过去,热心帮忙,不辞辛苦不计报酬。
父亲深知,要做好一名工会工作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才能把握好正确的航向。为此,他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第一位。几乎每天都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保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政治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使各项工作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始终同党保持高度一致。多年来,父亲专门用来政治学习的笔记本已经写满厚厚一打。
儿时的我曾问母亲,父亲这样辛苦,到底图个啥?母亲说:“这是他的工作,单位信任他,领导支持他,就必须要做好。”由于工作出色,父亲在工会岗位上获得了“辽宁省总工会优秀积极分子”称号。
后来,父亲又一次服从企业安排,调到茨采厂公益事务管理中心工作。在担任公益事务管理中心主任的7年里,父亲深感任务艰巨。茨采厂公益办是油田公司创建的第一家公益业务科室,没有任何工作参照。但是父亲不惧挑战,开动脑筋分析科室现状,不断在此前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中寻找着工作方法。他常带领科室人员探索公益工作规律和考核办法。从矿区建设、美化绿化到物业服务、采暖监督……做到事无巨细,通过父亲和科室员工的不懈努力,茨采矿区连续多年被辽宁省有关部门授予“文明小区”称号。
我曾向父亲请教如何将平凡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或者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创造出亮点和成绩。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在工作中干出业绩、获得荣誉是一名优秀员工必须要有的目标,但脚踏实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企业、热爱岗位,才是事业发展的永恒基石。
开拓路上传承使命担当
我生在茨采厂,长在茨采厂,这里就是我的家。毕业以后,当我以一名石油工人的身份再次回到家乡,心里有非常深的感触。
在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是采油工,需要上夜班,父亲工作又非常忙。他们两个就像是交接班一样,白天母亲在家为我做饭,晚上由爸爸辅导我学习。大多数时候,放学以后的我,只能在姥姥家写作业或者看书。那会年纪小,看着别人家的父母周末带着孩子出去玩,满心都是羡慕,不理解我的父母为什么老不在家里陪我,不理解为什么全家集体出去玩的机会那样少的可怜。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性质,在油田上班,又是一线单位,一个家庭聚少离多是常事,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
由于在茨采大院生活,虽然父母经常不在身边,但大院里有一群像我一样处境的小伙伴,还有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所以很多时候并不觉得孤单。居民楼里,邻里之间也相互照顾,亲如一家,这份关于大家庭的感情至今依然温暖着我,石油人的情怀就这样埋在了我的心底。
听着长辈们讲述石油故事长大的我,深知老一辈石油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敬佩石油人战天斗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和辉煌。大学毕业,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我思考了很久。最终,我决定顺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选择石油行业,回到辽河油田。当我把我的决定告诉父亲时,我看到他眼神中闪过一丝欣慰。
两年的实习时光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在采油、集输等生产岗位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油三代,我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时常会想,有了他们的艰辛累积,我们年轻一代石油人是不是应该做得更多。于是,我勤奋学技术,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作为一名生产人员,只有掌握扎实的技术,干起活来才有底气。
2012年,我服从单位安排,被分配到采油作业三区七号中心站,先后担任技术员、副队长等职务。我始终坚信,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为此,我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精心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虚心向其他有经验的同志学习,逐步成长为一名有过硬本领的业务骨干。
作为生产一线的管理者,我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得到有效应用,助力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每逢厂、区组织各项技能竞赛,我都会积极准备并在赛前反复练习,因而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2015年,我参加茨采厂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成为厂级兼职教师。这份新职责让我再一次明晰了前行的方向。自身刻苦钻研和学习固然重要,但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分享给更多的员工,无疑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于是,我充分利用兼职教师的职能,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创新教学方法,鼓励身边更多的员工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聚在一起分享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扬长避短,共同营造不断分享、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
任职以来,我多次为生产献计献策,向厂、区提出合理化建议共55条。我提出的“选择合理工作参数,控放套生产,长停井举提放”等措施,共实施32井次,均取得较好效果,创效近60万元。在2017年中心站组建临时卸油台的工作中,我参与了全部过程,监督各施工单位,使得卸油台短短4天顺利投产,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摸索,制定输油泵合理工作制度,确保我厂产量未受影响。在2012年至2017年,我多次参加厂、区举办的各种技能竞赛,曾取得采油区油井分析比赛第一名、厂科技成果三等奖、QC成果发布优秀奖等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也离不开老一辈石油人用血汗打下的坚实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石油人,我牢记使命,将继续在石油事业的开拓路上奋斗着,这奋斗不仅传承着老一辈石油人无私无畏和锲而不舍,更有属于新石油人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我也会像一代又一代石油人那样,用自己的作为丰富这颗奋斗之心,书写石油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