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09
浏览: 35
字数: 2853

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简要说明 在辽河油田开发建设50周年之际,辽河石油报副刊版面推出了《往事•石油家庭故事》专栏,讲述了10个三代石油人家庭接力共圆辽河梦的故事。 专栏采用第三代人口述、记者整理、图文结合的方式,用小视角折射大变迁,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每个家庭

"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娄晓旭 口述 本报驻地记者 朱启海 整理

开栏语:

    五十载石油路,几代人辽河情。五十载风雨兼程,辽河油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从昔日的荒漠到美丽的石油城,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辽河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天起,本报推出《往事·石油家庭故事》专栏,用小视角折射大变迁,讲述辽河家庭三代石油人的传承故事,展现辽河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非凡历程,感受几代人接续奋斗、玉汝于成的石油情怀。

人物简历:

    娄庆才,中共党员,汉族,1928年出生,1945年参军,先后参加辽沈战役、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立下三等功。1956年到玉门油矿特车大队工作,1975年转战辽河,2009年因病去世。

    娄京民,中共党员,汉族,1960年出生,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采油工、泵工、修理工、汽车驾驶员,1988年被聘为高级技师,先后被评为曙光采油厂十大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曙采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现已退休。

    娄晓旭,中共党员,汉族,1992年出生,2014年7月大学毕业,到欢喜岭采油厂采油、热注等单位实习,2016年11月到运输二大队参加工作,担任政工干事,2019年12月调任采油作业三区宣传干事。先后获得辽河油田优秀共青团干部,欢采厂优秀通讯员、优秀大队机关干部等荣誉称号。

   

    1956年到2020年,我的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心系石油、为油奉献,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石油事业,见证了辽河油田从一片荒芜到原油年产千万吨油田的巨大变化。从青丝到白发,爷爷和父亲在辽河这片热土上奋斗了40余年,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石油人的芳华。

 

爷爷:建设辽河

 

     1956年,我的爷爷娄庆才响应军委号召,脱下心爱的军装,从部队转业到玉门油矿特车大队工作,那年他28岁。

小时候,爷爷告诉我,刚到玉门的时候,那里刚刚发现鸭儿峡油田,几十部钻机耸立在戈壁腹地、祁连山下,奔往各井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爷爷的工作就是配合钻井搬迁作业,哪里要钻井,他就开车奔赴到哪里。

    由于经常居无定所、饮食不规律,爷爷落下了胃病。为加快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建设、振兴民族石油事业,他把21年的青春热血洒在玉门,先后参加过鸭儿峡、老君庙、白杨河等油田的钻井会战,还多次为王进喜所在的1259钻井队搬家,亲眼目睹王进喜紧握刹把的工作场景。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石油工人”。军人出身的爷爷,以服从需要为天职,哪里需要哪里去。

    1975年4月,辽河油田拉开了曙光油田会战的序幕。那年9月,爷爷带着全家老小从大西北转战辽河参加曙光会战。

“只要是工作上的事,啥事都是大事。” 以吃苦为荣,废寝忘食做好运输保障工作,这是爷爷那代石油运输人身上共有的特质。

    在家吃饭时,只要听到大喇叭一响,爷爷立马扔下碗筷就走。

    当时,曙光油田会战指挥部刚刚成立,整个曙光地区房无一间,住的全是帐篷。负责后勤保障的爷爷就组织员工家属脱坯建干打垒、盖民房,在苇田里开荒造地,为会战员工做好粮食、蔬菜的供应工作,同时还要参加指挥部组织的各种会战。

    爷爷记忆最深的是1975年12月25日上午,辽河油田召开夺取1976年开门红万人广播动员大会,在曙光安排50多个元旦开工项目。曙光会战前线组织600多名员工和107台车辆,展开规模浩荡的百车备料运输会战。爷爷在完成后勤保障工作任务后,就参加搬运砂石料、水泥等会战。

    在此期间,爷爷的胃病多次复发、疼痛难忍,但是他硬是坚持了三天三夜,搬运水泥2吨,为会战队伍供应蔬菜1000多公斤,为做好曙光会战开门红的准备工作作出了贡献。

    爷爷整天扑在工作上,特别是为了采购新鲜蔬菜,总是一出去就是好几天不回家,和子女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回到家里,眉头也总是紧锁着,时刻在考虑保障工作安排计划,并给全家人讲述工作中的乐趣。虽然工作条件苦,但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传承下来。

 

父亲:扎根辽河

 

    我的父亲娄京民出生在玉门,并在玉门读书学习,目睹了玉门油田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爷爷一代石油人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身影。在父亲的眼里,爷爷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常常是早出晚归,早上从家出去就是一壶水、几个窝窝头,晚上说不上几点能回来。赶上井队搬家工作量大、搬迁距离远,就两三天才回来一次,回来了倒头便睡,偶尔给他讲讲搬迁途中的所见所闻,并告诉父亲哪口井又出油,满脸的笑容冲走了几天几夜的疲惫,简陋的房间只有爷爷豪放的笑声。

    从那时起,父亲感受到了石油人的乐趣,渐渐懂得了多采石油的用处,更感受到石油人战天斗地的会战氛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做父辈一样石油人的梦想。

    1975年9月,刚满16岁的父亲随爷爷来到辽河,并通过招工就业参加曙光会战,当上了一名采油工。

从参加曙光会战一直到退休,他先后从事过采油工、泵工、修理工,最后,也像爷爷一样,当上汽车驾驶员,成为运输战线上的一个“兵”。

    整整44年,父亲一直工作在曙光,曙光的每一口井都留下父亲的足迹,每一条路都洒下父亲的汗水,曙光的每一次会站、每一次抢险救灾,都有父亲忙碌的身影。

由于工作出色、业绩突出,父亲多次被评为曙采厂“十大标兵”。在1989年,父亲被聘为技师,是那年曙光采油厂技师中最年轻的一个。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每到晚上家中的电话总是不停地响,父亲一接到电话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就往单位奔,常常后半夜才回来。而每天早上不到7点,他就又出门上班了。

那个时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上班比我上学还要早。

直到我后来到运输单位工作,才知道运输行业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送班。

    “高高兴兴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 靠的就是像父亲这样的石油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和付出,换来了每名员工的安全出行、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

    当别人下班回到家卸去一身疲惫时,父亲却要细致入微地进行车辆检查、为第二天的出车作准备,家里的饭菜总是热了一遍又一遍。

 

我:逐梦辽河

 

    爷爷、父亲生长在不同的年代、处在不同的环境,但他们给我留下的共同财富,那就是石油精神。从他们身上,闻到的是石油的芳香、听到的是石油会站的故事、看到的是勤劳敬业的身影,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我的大脑中刻成“石油”二字,是那股不懈努力、实现青春梦想的初心和那份一脉相承的石油情。

    6年前,我怀揣着青春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学校门,来到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踏上父辈的足迹,开始了自己的石油人生。

    工作以后,父亲总是嘱咐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每当彷徨或者怀疑自己的时候,父亲的话成为不断鞭策我前行的力量:从观察泵房里每台设备运转到拿着量瓶一次又一次地化验,从认真地填写报表到用照相机和笔记录着身边的运输人,从无从下笔到熬夜写材料……用相机留下运输人前行的身影,用笔端讴歌运输人的形象,用真情去赞美石油人。当我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写下的文字出现在报纸、电视和微信中,慢慢发觉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价值、生活越来越有温度。

    想想看,毕业后这6年里,我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了人生和思想的转变,得到了成长和锻炼,但始终不变的,是对自己当初这份选择坚定的初心和担当。

    爷爷和父亲,于我而言,是长辈,更是成长路上的榜样。

    能够站在爷爷和父亲奋斗过的“战场”上传承石油精神,承载光荣和梦想,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小时候看到的是他们工作忙碌的身影,长大后我便成为了他们——石油人。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