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的一天,刘如席接到部队通知,将要接受新任务。8月1日早晨,陕西汉中北校场古阅兵台上就搭起了彩棚。刘如席和师里的8000名官兵在北校场列队集合,军旗猎猎,队伍划一。陕西省军区的首长通过扩音器正在宣读毛泽东主席签发的改编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们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
宣读完主席令后,首长大声问道:“同志们,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8000人整齐划一的回答响彻云霄。从这一天起,57师正式整编转业到石油战线。队伍中,刘如席与李春霞夫妇有了新的身份——“石油人”。那一刻,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刘如席是1948年入伍的。
1948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地横扫国民党的旧势力。在鄂北山区正在读高中的刘宝珍听到革命的队伍就要开进来了,兴奋地与同学们联系,三四个人连夜翻山越岭,走了十几华里,找到了镇上的军队工作组要求报名参军。
在填写花名册的过程中,工作组的人询问:“你叫什么名字?”“刘宝珍。”“这可是咱们革命的队伍,欢迎你们有志青年参加革命,你年轻有文化,儒为席上珍,你就叫刘儒席吧。”
从此,刘宝珍有了革命的名字“刘儒席”。
“三反”“五反”“破四旧”期间,刘儒席又把自己的名字更改为“刘如席”。
在鄂豫陕交界处的河南淅川县荆紫关,县高中才女李九龄也同样做着革命的梦。
身边的大户人家有不少子女都积极地参加村工所、工作队。李九龄回家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要求报名参军。老人家晚年得女,捧在手心里都怕化了。想着各种理由百般劝阻,依然阻挡不了她的执着。老人家只好提出唯一的要求:参军可以,你一定要嫁给已有婚约的刘家娃子(刘宝珍)。同样,在村公所的报名簿上,李九龄把自己更名成“李春霞”,她要参加革命,她要像春天的霞光般为革命工作。
刘如席刚入伍时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为了给部队筹集粮款,刘如席率领的小分队曾遭到了埋伏,在危急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战斗。他的小分队筹措到了大量物资,为部队的后勤保障作出了贡献,因此立下战功,被提拔到师里从事财务工作。
李春霞在第四野战军师部从事机要文书和监委(纪委前身)工作。后来接到调令,北上到刘如席部队报到。1952年,57师师部举办了集体婚礼,师政委张文彬证婚,刘如席与李春霞是8对新人中唯一一对连排级的红小鬼。婚礼结束后,刘如席、李春霞夫妇随着师部辗转于西安、汉中等地。1955年,接到一纸调令,政委张文彬率领315人进疆参加石油大会战。刘如席夫妇抱着才5月大的女儿,举家西进。
一切都是部队作风,“会战”这个词也顺理成章地挺进了石油这个关系到新中国能源命脉的行业。
从西安出发,一路西行。他们在乌鲁木齐明园稍作休整,一部分人就赶往克拉玛依参加会战,刘如席夫妇被分配在库车县东北120公里的依奇克里克油矿。他们的大女儿后来回忆说,她最快乐的童年就是在库车度过的,在大院(石油人称营地为库车大院)随处的土墙根用脚一拨拉就会出现一串串的古铜钱,她们会改造成鸡毛毽子玩耍。
57师就是要甩掉中国贫油帽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部队在玉门、大庆、克拉玛依等地捷报频传。刘如席作为依奇克里克油矿的财务股长,为了上报财务计划和报表,会经常辗转于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车、独山子等地。而此时身为库车大院石油医院指导员的李春霞,不但要坚持工作,还要照顾留在家里的5个孩子的生活。他们的孩子也见证了57师的辗转轨迹,老大在西安出生,老二老三生在乌鲁木齐明园石油大院,老四老五生在库车大院。
1965年的一纸调令,让他们带着5个孩子又落户到了独山子。
从南疆库车出发,过干沟、翻达坂、穿戈壁。一家老少裹着皮袄挤在敞篷车的车厢板上,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才抵达独山子。洗去一路的尘土,立刻投入到独山子的生产建设中。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勃勃生机,独山子也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提升管催化裂化改造开始,聚丙烯改造、14万吨乙烯建设使得独山子转型加快。刘如席成为改革开放后独山子石化总厂的第一任总会计师。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税收管理等等巨大的工作量像海啸般涌来。面对繁杂的数据,他带领财务人员兢兢业业,精打细算,严格做到依法办事、阳光操作、廉洁自律。李春霞在担任学校指导员、炼油厂第一车间指导员后成为独山子首任纪委办公室主任。二人在领导岗位上没有为子女开过一次绿灯。
离休后,两人离而不休。刘如席在岗位一直工作到70岁;李春霞也在法院协助处理案件直到60岁。刘如席担任人大代表积极为独山子的发展建言献策,李春霞作为老年大学校长为社会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