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强是新疆最后10个未脱贫的挂牌督战深度贫困县——喀什地区叶城县西合休乡亚尔阿格孜村扶贫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国家级考核验收在即,面对“国考”,他自信满满。
吃了秤砣铁了心
2018年1月30日,三辆皮卡车从叶城县县城出发,向300多公里外的亚尔阿格孜村驶去。38岁的田川强在南疆驻过村,所以就自告奋勇申请担任扶贫第一书记,是独石化派出的第一书记中唯一的汉族同志。此行,他带了200多本书。
亚尔阿格孜村位于喀喇昆仑山深处,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与外界的沟通,全靠两部卫星电话,有时这两部电话还打不通。
到了村里,田川强才了解到,亚尔阿格孜村99户406人,都是维吾尔族居民,人均土地仅一亩,只能种植青稞和苜蓿。村子境内层峦起伏,维持落后的畜牧养殖方式,全村2000多只羊,一年跌入深谷或丢失达400多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一般商品的价格是县城的两倍。
“不适宜人类居住。”
“三年脱贫不可能。”
听到“唱衰”的声音,田川强也觉得太难了,但他不能表现出来,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他呢。他向父亲请教,他的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的支边青年,曾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帮他想了很多办法。独山子石化先后投入20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提供支持。田川强觉得自己不仅代表独石化,还代表中国石油,他吃了秤砣铁了心,绝不当逃兵!
原始游牧生活结束
田川强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悟出一个道理:必须只争朝夕,带领村民实打实地一起干。
村子方圆40多公里,村民因为逐水草而居,住得特别分散。田川强逼迫自己很快学会骑摩托车,不到三年,骑车总里程超过5000公里。他自小有很多维吾尔族玩伴,维吾尔语很地道,交流方便,很快就熟悉了每家的情况。
一次去乡里办事,摩托车爆胎不慎摔倒,滑向山谷,滚落的石头哗哗地砸向他。幸亏戴着头盔,但手还是被划伤了。他走到几公里外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用对讲机呼叫最近的护林站,护林站依次接力,联系到修摩托车的人。4个小时的行程,他整整用了12个小时。
2018年3月,富民安居房、游牧民定居房等开始建设。建在哪儿、房子的朝向、门口的绿化硬化、室内装修以及内地援建施工队的生活等各种问题,都需要田川强拍板,他真希望自己分身有术。经过摸底调查,村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将牛羊鸡鸭集中起来统一养殖,成活率提高到98%。
山里人交朋友是以心换心。在修建水渠时,田川强谢绝村民的好意,和大家一起在冰冷的河水中搬石头、挖沙子。第二天,他感冒发烧了,70岁的孤寡老人买买提·胡达拜尔迪,骑着毛驴走了3个小时,送来家里仅有的十几个鸡蛋。
今年1月,村民全部搬进免费新居,有的村民激动得掉眼泪。田川强在日记中写道:守在这儿,就守住了边境,守住了国门。
小巴郎子站起来了
38岁的巴哈尔古丽·卡吾孜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身体多病,7岁的小儿子做完脊背矫正手术后,瘫卧在床一年之久。家里只有一头牛、几只羊,依靠国家最低兜底保障金维持生活,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
田川强与乌鲁木齐的医生交流,得知孩子通过锻炼还可以站起来。他带头捐款,派一名懂汉语的驻村干部带着母子二人去乌鲁木齐复查。他又向乡里、县里申请,给巴哈尔古丽调整了一个护边员岗位,月工资2600元。
他买了玩具、图画书,只要有时间,就去陪孩子玩;买了兔子、足球,鼓励孩子动起来、站起来。他还专门在院子里搭了一个架子,让孩子练习走路。
孩子由人搀扶着能慢慢走路了,田川强又几次找乡里的小学校长,安排孩子上学,由孩子的妈妈陪读,给他们租了房子。看到他微信朋友圈里的照片,江苏一位叫俞斌的志愿者开始长期资助这个特殊的家庭。从此,小巴郎子站起来了,这个家庭有了更多的笑声。
村民们对田川强越来越喜欢了,但他们不知道,田川强来的时候,他的大女儿只有5岁,二女儿才刚刚1岁。
田川强觉得对家里人的亏欠实在太多了,但在他的带动下,他的侄子和外甥女大学毕业后,都在南疆基层工作,他觉得南疆贫困的山区更需要优秀的汉族干部。他在日记中写道:有过困惑,有过委屈,但我不后悔。
村民人均收入翻了15倍
田川强向一位当过兵的乡干部请教,开始试验种菜。他自掏腰包,以每年2000元的价格包了一块地,自费买来种子、化肥,建成塑料大棚,种了各种蔬菜。功夫不负有心人,田川强成功了,他把菜全部无偿分给村民。
2019年,15户贫困户跟他一块儿开垦出30多亩地,建成15个蔬菜大棚和一个300平方米的菜窖。种植的蔬菜不仅可以自给,而且还对外销售,人均增收100元左右。
乡村公路、电站、网络基站建设中,田川强与施工队软磨硬泡,全村先后有200多人次参与建设,人均收入5000多元。田川强鼓励有驾照的村民买车,达吾提·库尔班尼亚孜买了一辆皮卡车,成了村里第一个车老板,还开了第一个超市。
现在,村里已经有11辆车,大量的物资拉来了,物价降低了。毛驴、骆驼搞运输的时代结束了,亚尔阿格孜村成了附近四个村的物流中心。
2019年,亚尔阿格孜村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三年翻了15倍以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脱贫摘帽。
目睹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田川强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这里的山这里的人了。他在日记中写道:退休以后,我想到一个边远的山区去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