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技创新这个“加法”
本报记者 葛勇
优化产量结构、强化投资管控、提高质量效率……置身低油价的风暴中心,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挑战,辽河人坚持眼睛向内,一系列开源节流、提质增效举措不断得到落实与推进,想方设法过好“紧日子”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
然而,确保油田未来发展更加良性和健康,抓实抓好常规以“减法”为主的成本管控手段之外,必须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用科技为企业当下及未来发展算好“加法”。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辽河每生产4吨油,就有1吨是科技直接贡献的。油价暴跌前,油田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工作会议就已经将“科技破瓶颈”纳入了全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在国际油价可能会保持较长时间低位震荡运行的严峻形势下抓好科技创新,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历经50年勘探开发,如今辽河资源禀赋差的先天劣势日益显著,增储压力大、开发成本高、工程技术不匹配等一系列技术瓶颈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回望过去,辽河走过的50年本身就是一部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史——4次勘探技术接替,实现4次增储高峰;5次开发技术革新,有力保障了34年持续千万吨规模稳产,形成了完整的核心技术、配套技术系列,强力支撑了辽河人履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同时,高超的特色系列技术成为了我们开疆拓土的重器,和不断提升外部市场效率、效益的劲霸引擎。其中,辽河超稠油开发是世界难题,在开发初期,吨油成本是普通稠油的5倍以上。在“稠”与“热”的博弈中,辽河铸科技利剑,提出驱泄复合理论,研制出大排量举升装置,探索形成一整套成熟的SAGD开发理念和技术,最终使超稠油实现经济有效开发,SAGD目前操作成本低于辽河油田注水平均操作成本,投入产出比1:1.43。
历史烛照未来,时代呼唤担当。应对低油价,我们需要从油田科技创新的深厚历史底蕴中汲取经验和力量,把这次“冬训”作为“科技破瓶颈”的一场负重拉练,坚持企业发展科技先行,立项上精益求精,打好科技创新主动战、进攻战,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能,把生存发展的基点牢固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上,持续提升抵御低油价风险的硬实力,支撑企业渡过难关。
依托科技创新,首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全面认清辽河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置身于建设高质量“千万吨油田、百亿方气库”战略格局中,融入到八大业务板块和海外业务新发展的布局中,统筹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让科技创新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涨士气,驱动企业发展跨上新台阶。
不久前,按照“集中优势资源、将有限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的原则,油田公司在年度科技项目计划经费大幅削减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支撑“勘探增储、稀油上产、稠油稳产、工程技术提效、新能源及信息业务发展”5个领域,共计30个科技项目,为高效勘探和低成本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油田公司连续油管、低成本投球调剖、串接集油等技术规实现模推广,降本增效6500多万元。今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提效工程中,油田公司优选出了低成本高效压裂、高凝油开采节电、大修提速等14项优势技术,出资支持完善升级,并加大试验规模,全力缩短新技术从实验室成果到现场应用推广创效的时间和路程。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近年来,油田公司连续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工作”“激发科研机构和人员动力活力”三项科技创新保障措施,确保了科技攻关的高质量高效率,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同时,还探索了项目经理负责制模式,赋予项目经理职责权利,限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激发了创新活力;运行开放性项目研发模式,优选国内外优势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带动基础研发水平提升。
下一步,我们仍需加快创新驱动,既要眼睛向外,对标先进;又要眼睛向内,在科技创新立项上敢于放权,在凝聚创新人才上敢于变革,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投入,在奖金总额分配上敢于动刀,知有所不为而后奋发有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地释放出来,为辽河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