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性举措迎战发展“严冬”
本报记者 杨世龙
油价“跌跌”不休,严冬凛然而至。应当说,这一波低油价冲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猛烈。刺骨严寒中,如何迎战低油价,成为每一个石油企业的必答题。这不仅影响提质增效,更关乎油企生存根本。
近期以来,随着油价的不断震荡下滑,油田公司领导班子因时而变、应势而谋,结合油价走势、油田实际,统筹谋划、主动调整产量规模,推出一系列革命性举措,以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和深化改革为抓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效益实现保卫战。
要丢掉油价快速回升的幻想,以革命性举措对冲低油价不利影响。这意味着蜻蜓点水、不痛不痒、按部就班的一般措施,已经难捱这场严冬。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敢于向因循守旧、等靠懒要的思想和行为说“不”,变“熬冬”为“冬训”,把应对低油价挑战作为增强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的练兵场。
这场战役,我们首战表现亮眼。一季度,油田公司一手谋油气上产,一手推提质增效,在新冠疫情和油价暴跌两只“黑天鹅”的叠加影响下,交出了一份实属不易的满意答卷:三级储量目标均完成年度计划的一半以上;累计生产原油248.64万吨,超额完成阶段产量计划;按集团公司考核口径计算,利润整体超交。
但要清醒地看到,这是期货油价与结算油价存在时间差、滞后性使然。非常时期,当有非凡之举。
打赢这场已经进入“战时状态”的生存之战,首先要抓好、靠实、落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是一场整体战役,必须集全员之智、举全局之力,做到“千钧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为了落细专项行动指标,油田公司近期根据油价的不断变化,已经三次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务求方案科学、可行、有力、有效。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名领导、一张图表、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行动方案明确了每项工程的责任部门、责任领导、项目经理,以及具体的增效措施指标和保障措施指标。
在生产提效方面,勘探事业部牵头高效勘探工程,聚焦高凝油、稀油、天然气等高价值目标,一季度累计实施评价井、滚动井10口,5口井获工业油气流。采油工程技术部牵头加大天然气自用工程,通过燃料结构调整,大幅压缩全年外购气成本。
在管理创效方面,开发事业部牵头进行SEC储量优化工程,通过梳理各区块的成本情况,系统研究2020年中期SEC储量提升路径,有针对性地优化开发参数,加快证实未开发储量向证实已开发储量转化量,增加SEC储量,降低下半年折耗。
为了加快专项行动工作进度,油田公司一边做方案优化,一边推落地落实。按照责任分工、指标和进度安排,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施专项考核,工作奖罚直接与项目成果挂钩。为了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实现严考核、硬兑现,每个增效项目的具体成果都需要二级单位和机关部门共同认定。
打赢这场生存之战,还要强化对标管理,以深层次、全面化的对标,推进管理模式变革和效能升级。不容回避的是,目前我们在日常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成本与效益的“出血点”,比如热注单耗高、套损井数多等。这就要求各单位既要纵向与自己对标,又要横向与兄弟单位、行业先进对标,以对标强管理,向对标要效益。
低油价下,辽河难,难在稠油。要树立“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理念,采取超常规思维、革命性举措,大力压降稠油开发成本。
在稠油领域挖潜创效,我们大有可为。一季度,特油公司以对标管理推动管理提升,加强采油、集输、投资、预算“四个精细”管理,机采井举升单耗下降至每立方米10千瓦时,吨液耗气下降至0.48立方米,多项指标均位于油田公司前列。
应对低油价,还要处理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油气生产离不开持续有效的投入,“控投入”决不是“不投入”,而是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创造最大价值。要树立全员、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理念,注重从源头加强措施论证、方案优化、投入精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日前,兴隆台采油厂经过充分论证,对曾经的辽河“双千吨井”马20井进行补层作业,用较小投入换来了产量倍增,从日产不足4吨提升到15吨,助力该厂二区在没有一口新井的前提下,阶段超产原油7300吨。这种高效措施投入,必须给予鼓励。
断崖式下跌的油价,挤压了油田生存发展的腾挪空间。但辩证地看,低油价正是倒逼企业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当前改革已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今年改革任务涉及管理体制、制度流程、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真正实现由“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的转变,因此要敢于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推动改革落地。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按照油田公司确定的年度改革要点部署,沿着“四个全面完成、两个系统优化、一个持续推进”改革思路,加快45项具体改革任务落地,推动“油公司”模式、三项制度、“五自经营”、厂办大集体等重点改革尽快取得突破,保证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推进到位,加快构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以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管理模式变革和运行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