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农民
李黎黎
幼年时,有一次去爷爷家玩,偶然看到爷爷家的大门上挂了一块匾额,上边金灿灿的四个大字——光荣之家,后来听说这匾额是政府给的。在我的记忆中,爷爷一家都是朴实的农民,上一辈是,下一辈也是,难不成种地也能种出“光荣”来?我偷偷地问爸爸,爸爸只说我们家是军烈属。直到有一年,爸爸去了趟锦州,我心里的疑问才解开。
那年,爸爸去锦州出差,特意去了一趟辽沈战役纪念馆,回家后,他给我讲了那些伤痛但骄傲的故事。
解放战争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而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和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其中,黑山阻击战的胜利对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场阻击战中,东北野战军伤亡4100余人。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中,有长长的一面烈士名录墙,刻在墙上的一个个名字记录着那些在战役中牺牲的能留下名字的烈士们。战役胜利的50多年后,爸爸走进了纪念馆,在那面墙上细细地找寻,最终,在一个熟悉的名字前停了下来,静默,许久。它刻在这面墙上,更刻在长辈人的心里,他是我爷爷的哥哥的名字。50多年前,当时已是解放军排长的他,人生却永远地定格在了黑山阻击战的战场上,爷爷赶着马车,从硝烟还未散尽的战场将他带回了家。时至今日,他的名字依然向后辈们展示着历史、国家、人民对这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铭记。
战争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了,可我们老李家的红色血脉并没有中断。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爷爷毅然走上了朝鲜战场。70年了,那段经历一直保存在爷爷的心底,他没怎么讲过,我们也没敢问过。只是有一次,姑姑收拾家里的旧物,发现了那些压箱底的老物件:手绢、纪念章……他们都带着抗美援朝特有的印记。也是看到它们,我才知道,原来爷爷当年也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战争结束后,爷爷回到了老家。也许是受烈士的影响,也许是经过战争的淬炼,爷爷总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和胸襟。本来有进城工作的机会,本来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可爷爷把机会让给了身体较弱的堂弟。爷爷说,家里那么多地,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得有个身体好的在家种地。于是,爷爷勤勤恳恳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一辈子。就是现在90多岁了,每年春耕,他还是不放心地跟在姑姑、姑父身后唠叨个不停。从种子种下去到秋收,他每天天刚亮就起来,总要先去地里转一圈才回来吃早饭。什么时候该追肥了,什么时候该除草了,他总是跟姑姑一遍遍唠叨,可当姑姑到了地里,爷爷早已经干上了。
每当我们开爷爷玩笑,说他种了一辈子地,白白浪费了曾经的那些“光荣”。他总是很欣慰也很严肃地说:“国家还记着我们,给我们待遇,这就足够了,不要想着跟国家要这要那的!”
爷爷这一辈人,经历过战争、有过荣誉的人很多,但他们其中的很多人一生平凡清苦,他们没攀比过物质生活,没抱怨过自己的窘迫,更没将自己的“功勋”大肆宣扬。他们中很多人的故事都是晚辈们从生活碎片中一点点拼凑出来。作为晚辈,我们了解他们的心思,也明白,他们教会我们的是怎样做人的道理。
爷爷的那些老物件,我们家的成员们只有几个人看到过,甚至有人到现在也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但它们一直就静静地躺在爷爷炕头的大木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