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我的左手,读书是我的右手。
不巧我是左撇子。
所以常常在旅行到兴处、情感丰沛之时,就言辞匮乏,作不出诗歌,写不来美文。
朋友们也都善意地措辞:“你写的文情感真挚,有独立思想,不是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
我想堆砌来着,那得有才行啊。
2020 年,我曾经以为的小小流感,逐渐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世界级新冠肺炎大战。于是这半年,许多航线关闭,酒店停业,我们印度洋岛屿旅行计划全部泡汤,焦虑日日侵蚀,甚至引发了消瘦和失眠。
我这时才想起来,一直遗忘的右手。
其实,我的书并不少。
环顾90平方米的小家,两个书架装满了书。还有囤积在坐箱里,零星散落在电脑桌、床头、窗台,甚至小板凳上的书,大多是工作以后买的,也有青少年时期舍不得放弃的。
上个月我又在办公室置了1.8米的书架,把沉睡在柜子里的书摆出来一半。文学协会基地的藏书就在近旁,少说有一千本,我去打过招呼的不到三分之一。
什么是读书的好时候?现在。
人到中年,要认命了吗?苏菲告诉你,不放弃就一切皆有可能。
帮女儿改征文,我又耐着性子读了一遍《苏菲的世界》。大家都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什么?哲学史?
是的,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赫拉克利特的流变……高深晦涩的哲学理论,在这本书里都用儿童能够读下去的故事展现。这写作风格,给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带来了数不清的光环。
可我问起女儿,她只记得这本书里写了一个名字叫苏菲的小姐姐解开各种谜团的故事。
儿童读哲学故事,最终只记得故事。但或许有些真理在他们潜意识里埋下了种子,在永恒时间的某一天,其中的一千万颗种子发芽开花了也说不定。
读完他的书,我想对女儿说的是:人的思想是无法被他人编写的,只能在自身不断学习中日积月累,变得粗壮坚韧。
“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当苏菲知道自己是被编写出来的虚构人物时,她努力挣脱上校的意志,从书中逃离。苏菲和老师艾伯特通过努力,打破了世界的界限,改变了作者为她设定的命运。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生活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同时还生活在这时代中和平安全的国家。这样的大环境里,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懈努力,就能够给自己创造出美好未来。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书,一千个人读,会得到一千个答案。我却从中找到了非哲学的答案:命运,只能由自己书写。
为了约稿而读书,为了女儿而读书。更为了自己而读书。
不带目的,不求所谓的提升学识修养,也不是为了挣稿费养家。仅仅让自己心神宁静愉悦。
没有旅行,没有潜水,我感觉自己身体和心灵都要干涸。
这时候,我想起一次线上活动的奖品——《勇往直潜》,这上面可是有纪尧姆·内里的亲笔签名啊。这位来自法国的自由潜水大神,世界冠军,多个世界纪录保持者。我粉了他好几年,每每看他在海底漫步、跳崖的视频,就崇拜得两眼冒星星。
内里有颜有型,没想到还有书。
他在书中的第一页写道:“人生是第一口呼吸到最后一口呼吸之间的距离。而我的潜水经历则是一次次地行走在最后一口呼吸到第一口呼吸之间……我像一个土地丈量员,丈量着一个隐匿世界的底部,一米又一米地用眼睛记录下宇宙建筑的图景。”
我像内里一样不凭借任何呼吸设备,只穿着潜水服和脚蹼,吸足一口气,就头朝下一直潜到没有光亮的 100 多米深处。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我见到了各种各样不同于陆地和天空的奇幻景色,《少年派的奇幻旅程》中那些闪着荧光的柔软生物,就随着越深越凉的海水,在身边悠然摇曳。
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我的身体会产生沉浸反射,血液从四周流出而集中到心脏等要害,心跳逐渐缓慢、缓慢。这时候的我,如同回到母亲的子宫,远离尘世喧嚣……
书中不仅有黄金屋、颜如玉,书中还有全世界。
等疫情散去,须一边旅行一边读书。
就像左手和右手,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