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约成为一种风尚
逸轩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全球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集团公司工会、团委联合在“石油党建”APP推送了“关于‘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倡议书》,号召广大石油员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形成“珍惜粮食、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
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悠悠历史长河中,勤俭节约历来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事迹、典故、诗词歌赋中均有体现。北宋时期,司马光位及宰相,家底厚实,但他处处以节俭自律,认为“穿衣可以御寒,吃饭能够饱食”足矣。为了教导儿子司马康自幼养成“俭朴为荣,奢侈为耻”之良习,他特写《训俭示康》一文。文中,司马光以身说法,告诫儿子恪守温良恭俭,清正廉洁,留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名句。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在担任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期间,在全校师生面前题诗一首,曰:“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褚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原来,徐特立在每天巡查校园时,总会把别人写短后丢弃的粉笔头捡起来装进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学校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基本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对其所作所为不解,故他特意写下《粉笔诗》教育学生。还有李绅那两首朗朗上口的《悯农》中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首诗均以简单的文字,深刻的哲理,将农民之辛苦,生活之不易,勤俭之重要,彰显得淋漓尽致,值得后人以此为鉴。
节约是一种责任担当。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要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要牢固树立“珍惜粮食、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并尽快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并主动警示、监督身边人,及时制止铺张浪费的现象,进而带动整个公司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节俭文化氛围;普通员工要立足本职,立足当下,不论是在公司单位食堂、项目部食堂,还是在家中、饭店用餐,都要尽量做到“按需点餐、定量拿取、吃剩打包、理性消费”,在家里严格做好子女勤俭节约教育的榜样,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份菜做起,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努力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此外,还要积极向周围亲人、朋友、社区居民宣传文明用餐和爱粮节粮知识,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动中来。
节约是一种生活态度。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清朝著名理学家朱柏庐则在《朱子家训》中写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佳句。这是诸葛亮和朱柏庐的治家之作,更是他们以俭为本、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体现。
节约是一个社会性话题,是一个漫长而庞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每一组家庭、每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去共同努力,逐渐把厉行节约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将勤俭节约化为一种生活态度。
节约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一种形式,而是要扎扎实实、久久为功地去为之践行。“日省一把米,月节一斤粮。聚沙变成塔,粮食堆如山。”凡事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就需要我们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从一餐饭开始,不讲排场、饭菜定量、坚持“光盘”、剩食打包,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尽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让厉行节约从“硬性要求”变为“自觉行动”,最终在整个社会营造出“以节约为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