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老虎”势头正盛。在评价井清溪2平1井井场,施工人员正挥汗如雨,确保安全高效施工。
这口井旨在评价清溪场构造带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展布特征。上半年,油田在预探井杨柳1井试气作业中获日产16.4万立方米工业气流,在二叠系茅口组评价出圈闭资源量1121亿立方米,海相勘探获重大突破。
对上游企业来说,赶上低油价就是遭遇一次危机。如何于危机中育新机?加大勘探力度是有效途径。事实已经证明,在低油价形势下,靠压减勘探投资摆脱经营困境会在短期内节约开支,却会导致长远发展乏力,令企业在油价回升时失去竞争力,是不顾未来的短视之举。
今年年初以来,油田勘探系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研究所自主论证等地质研究新模式,开展地震老资料处理和储层改造技术攻关,注重和外部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扩大勘探场面,谋求规模增储,助推油田跨越低油价的“寒冬”。
截至目前,油田在三大探区部署完成15口探井;在普光陆相致密砂岩气、海相岩溶气等领域取得“两个重要突破”,在普光主体外围长兴-飞仙关组、通南巴雷口坡组、内蒙古探区拐子湖凹陷、东濮凹陷“三新”勘探等领域获得“四个新认识”,内蒙古探区白音查干凹陷达66井、达67井,查干凹陷意23井见到良好油气显示;落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7.66万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70.49万吨。
做实地质研究,为勘探发现打“地基”
8月27日清晨,工作人员早早就开始调试视频会议系统。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多方开展“云上会诊”,继续完善普陆页1井的地质方案和工程方案。
在勘探工作中,地质研究是永恒的根基。无论是为了在短中期应对低油价,还是为了长远发展,勘探工作者都要坚持不懈地夯实这个根基,跨越亿万年的时间,穿透千万米深的地层识别出油气藏,推动增储创效。
今年年初以来,勘探系统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把井位论证、探井部署的自主权充分下放给各探区研究所,用全新的组织运行模式加快节奏、提升成效。
内蒙古勘探研究所打破科室“壁垒”,把拐子湖室、查干室、白音查干室的研究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启动拐子湖凹陷首口水平井井位论证、白音查干凹陷近洼带岩性油气藏评价和目标论证等会战。研究人员步步为营、各个击破,部署完成了拐子湖凹陷的首口水平井——拐平1井,开启了拐子湖凹陷效益开发的探索;部署在白音查干凹陷的达66井、达67井均获得良好显示,为“两干”地区增储建产再添动能。
通南巴勘探研究所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融入研究的各环节。该所提出,每个井位都必须经过研究小组、所班子、院技术专家、院主管领导四个层级把关,以便及时修正偏差。年初至今,油田在通南巴区块部署完成马108井、马9井、马10井,探索层系上至陆相须家河组,下至海相长兴组,大踏步迈开了在矿权流转区块谋求规模增储的步伐。
要想夯实低油价环境下的地质研究根基,“头雁”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今年年初,油田要求勘探系统中层干部、油田专家直接“下沉”到各探区研究所,事无巨细亲自干、带头干,用专业素养提升研究质量。
“通过带领研究人员一遍遍建立、修正地质模型,截至目前,我们证实了茅口组的不整合岩溶储层规模连片分布在普光主体外围的4个区带,跟进部署了分4井、清溪2平1井,为普光气田开辟了又一片空间广阔、前景明朗的增储建产阵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王学军说。油气勘探管理部副经理慕小水则把东濮凹陷的“回温”当作自己的最大目标,带领研究人员部署了探索古-中生界、砂泥岩薄互层致密油等的3口探井,每一口井都具有“叩开”一个新领域“大门”的可观潜力。
筑牢技术支撑,为勘探发现插“双翼”
“验收组认为,本次处理成果剖面波组特征清楚、信噪比高……同意通过验收。”7月31日,物探研究院收到了油田针对“通南巴地区海相三维地震资料保幅连片处理项目”的验收意见书。自此,该院今年的三维地震老资料处理任务全部完成。
在低油价严峻形势下,上游企业需要更扎实地开展基础研究,把地下情况摸清楚,更需要握紧技术的“钥匙”,为每个区带、每套层系、每个领域的勘探突破、增储创效匹配最适用的技术手段。
今年,油田把勘探工作者的“眼睛”——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挺在前面”,把东濮凹陷、拐子湖凹陷、通南巴区块等共计1674平方千米的三维地震老资料的再解释、再处理列为最重要的几项勘探任务之一,为探井部署和现场钻探提供坚实的资料支撑。
在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的“加持”下,井位部署质量稳步提升,钻井施工人员也借此做到了“未雨绸缪”,及时预测、规避工程风险,打通了实现勘探突破的“最后一公里”。老君4井在飞仙关组解释出气层36层131.7米,证实飞仙关组是今后滚动增储的重要领域;马7井在雷口坡组发现勘探增储新层系,在须家河组解释出气层21层114.1米,明确了通南巴区块下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
“在普光探区,侏罗系致密砂岩储层的分布像蚯蚓、绸带一样密密麻麻,呈现出‘铺天盖地’的态势。只要加强技术攻关,突破‘磨刀石’储层的产能关,就能开辟出一片资源接替新阵地。”东濮凹陷、拐子湖凹陷、通南巴区块的勘探技术攻关如火如荼,普光探区也面临着许多勘探技术难题,王学军这样描述其中一题。
年初至今,油田深入开展致密储层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敏感属性刻画河道展布、地震切片划分河道期次、地震波形落实甜点分布”的“三步法”致密河道砂岩甜点预测技术,以及“密切割+滑溜水+组合粒径支撑剂”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更为普光探区致密砂岩气藏的远期勘探、开发建产打牢了基础。
博采众家之长,为勘探发现借“外脑”
9月1日清晨,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油气勘探管理部经理李令喜拖着简单的行李,早早出发了。他要带领勘探系统的骨干人员前往成都,学习西南油气分公司等兄弟单位的地质研究经验和先进勘探技术。
一直以来,油田勘探系统都有博采众长、善借“外脑”的优良传统。以普光探区过往十年间的勘探历程为例,在从“主攻陆相”到“回归海相”,再到“海陆并举”的曲折而艰辛的资源求索路上,油田向普光气田的发现者——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的求教一直没有停止。这种对前人经验的举一反三、有效化用,也助推了普光探区近年来的勘探突破、增储创效。
2020年,油田勘探系统把战略合作列为自身的发展路线,围绕制约规模增储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与中国石化系统内的研究院所开展“联姻”,变“单打独斗”为“强强联合”,借力“他山之玉”筑牢技术支撑,助推勘探突破。4月,油田对普陆3井千佛崖组4砂组分6段实施了压裂。
此次压裂是油田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水平井多段体积压裂,技术细节庞杂,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合力攻克了裂缝形态预测、压裂材料优选、关键施工参数制订、压裂液配方优化等重重难题,最终成就了普陆3井的气流喷薄和勘探突破。
5月底,尝到了“甜头”的勘探工作者再度诚邀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的相关专家赴油田研讨杨柳1井、宣汉1井的酸压技术,以及风险探井普陆页1井的钻探技术支撑方案,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准备、打根基。
2021年,油田将根据“普光拓展类型、银额控制场面、老区探索‘三新’、加快通南巴”的勘探思路突破3个领域、展开7个区带、准备4个阵地;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油田还将实施普光气田三个“10+”接续工程、内蒙古银额新区“20+30”突破工程等勘探开发工程。在勘探发现、勘探突破的漫漫长路上,战略合作的“红利”还将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