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50周年系列之十二海外项目发展篇
跻身国际竞风流
——“八三”精神引领管道局海外项目建设
本报记者 宁一 通讯员 康景波 李晓云
经过近40年的开拓与实践,管道局国际业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独立运作,从劳务输出、设计施工分包到EPC总承包、投融资,从单一的管道施工到全产业链各项业务走向国际的跨越式发展,迄今为止,业务已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5个国际油气合作区。
面对国外业主的有色眼镜、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社会依托严重不足等困难,管道局的国际化之路举步维艰,遇到的磨难在今天看来根本无法想象。中国管道的国际化道路能够走到今天,取得卓越的成绩,很多人不禁会问:管道人究竟靠的是什么?
以创业精神勇拓新路
1983年,管道局以施工劳务输出的方式参建伊拉克巴格达市水管道项目,实现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管道局响应“走出去”战略,紧跟中石油海外市场开发的步伐,相继参建了突尼斯天然气管道、苏丹1/2/4区管道EPC总承包项目等多项工程,正式开启了海外市场探索之旅。
1993年,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慕名到访管道局,希望得到国内唯一一家长输管道建设单位的鼎力帮助,共同建设突尼斯天然气管道工程。
在管道局国际施工经验几乎一片空白的条件下,面对当地简陋、艰苦的施工环境,管道人一干就是两年多。
过程艰辛,结果喜人。10多年后,当突尼斯能源部长再次看到中国管道员工时,激动地说:“当初你们建设的这条管线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质量最好的工程。”
在苏丹原油管道EPC总承包项目建设中,常年内战的苏丹基础设施薄弱,缺少社会依托,1506公里的管材运输成为最大难题。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负责物资运输的副经理张立福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苏丹迪灵地区管线勘察的路上。
噩耗没有将管道人击垮,他们誓与时间赛跑。机组营地搬进沙漠,只要条件具备就立刻开焊,员工住帐篷、板房,用三脚架、倒链等简陋工具,凭借火热的激情、冲天的干劲,按期完成了建设任务。
得益于苏丹一期工程的顺利完工,管道局相继承担了二期、三期工程,后来又承建了球罐等配套工程,有了投运、维抢修业务的拓展,有了以苏丹为核心,辐射非洲、中东地区的市场。
人拉肩扛、永不服输,这一幕与“八三”会战何其相似。在国际工程建设中,管道人始终坚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继承“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管道优良传统,为国奉献、甘守寂寞,甚至牺牲生命。“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句“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也同样映射了管道人大无畏的勇气。
以必胜信念建设精品
进入新世纪,国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于是,引进利用境外天然气资源,建设东北、西北、西南、海上能源通道,成为管道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003年,管道局首次以自己的名义中标中哈原油管道一期EPC项目。业主要求项目必须赶在哈萨克斯坦独立日之前投产,但甲供钢管迟迟无法到位,导致项目工期异常紧张。
据时任项目经理陈力回忆,当时的施工场景是这样的:冬天,零下40摄氏度低温,管道人变成雪人;春天,冻土融化,场地泥泞,管道人又变成泥人。不到9个月的有效工期,管道人的眼里没有退缩,只有必胜的信念。
管道局建设俄罗斯远东管道工程,创造了首次在管道大国俄罗斯进行长输管道施工,首次在北纬50度以上的高寒多年冻土地区进行施工,首次进行直径1220毫米大口径原油管道施工的纪录。在东西伯利亚,广大参建员工发扬顽强拼搏、敢打硬仗、忠诚奉献的精神,经受着北纬60度沼泽、永冻土、原始森林、地质断裂带、最低气温零下64摄氏度严寒施工中从未遇到过的严酷考验,奇迹般地通过了这片人类禁区。
“当时我们为一线员工配备了最好的皮革靴,很多人的脚还是冻伤了。可就是这样,大家依旧咬牙坚持、相互鼓劲,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陈力回忆道,“项目投产时,俄罗斯业主对管道人的吃苦耐劳非常吃惊,称赞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团队。”
艾哈代布项目,仅用83天就完成了200公里管道主体焊接、22天完成投产试运。这在伊拉克石油部造成了轰动,该部特别制作推荐信发给全球各大石油公司,“中国速度”的美名传播开来。
中亚管道与西气东输大动脉相连接,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管道建设期间,管道人对抗风沙和高温,历经千险,按计划工期完成了建设任务,创造了大口径、长距离管道建设史上的奇迹。
一往无前,这就是管道建设者的战斗姿态。他们把“八三”会战时期老一辈管道人敢打敢拼、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功带到了海外,让世界了解中国,点赞管道人。
以使命担当服务全球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油气产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先行产业。管道局作为最早走向国际市场、专注于油气储运工程建设的“国家队”,积极探索BOT、BOOT、“EPC+融资”等运作模式,利用“两优贷款”等政策,以更加包容的心态,与全球合作伙伴书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这一时期,管道局勇立“一带一路”建设潮头,分别从西、南两个方向拓展市场。西路大军以原有国际市场为基础,深度参与非洲油气管道建设。
在坦桑尼亚,管道人首次参与海外融资建设项目,也是首次承建“陆海一体化”同建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管道局积极推行公共外交理念,秉持“建设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的宗旨,大力开展打井、修路、爱心捐款、捐赠营地等公益活动,在解决当地能源短缺、推进坦桑尼亚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赢得了坦桑尼亚政府、当地百姓的高度赞誉。
在竣工典礼上,坦桑尼亚时任总统基奎特向管道局党委书记孙全军颁发了荣誉证书,感谢管道局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称赞其用“中国质量”“中国速度”为坦桑尼亚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一条新时期的能源“坦赞铁路”。
东路大军南下进军东南亚地区市场,这里没有中石油提供依托,当地业主对管道局的了解近乎为零,加之东南亚各国政府频繁更迭,政治因素不稳定,各类风险因素居高不下。但是,“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东南亚各国积极参与,尽管困难重重,管道局责无旁贷。
穿越孟加拉国帕达玛河,打破德国公司不可能使用定向钻穿越的断言;实施泰国4号线压气站项目,打破了亚洲地区日韩公司的垄断;斯里兰卡排水隧道设计和施工项目首次将盾构业务推向海外;实施孟加拉国单点系泊项目、印尼拉维拉维单点系泊及相关设施建设项目,海洋管道,单点、多点系泊等业务能力大幅提升,涉海业务规模逐步扩大。
近40年的不懈奋斗,管道追梦人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穿梭于五大油气合作区,奔波在跨国公司和政府部门的谈判桌前。他们既当外交官,又当宣传员,深耕海外油气合作市场,合作共建硕果累累。在实现自身价值、收获更多市场份额的同时,管道局为“中国制造”扬名海外架起了桥梁,成为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延伸的重要参与者,充分展示了当代管道人的责任与担当。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八三”会战时期,管道人爬冰卧雪,创立长输管道运输基业;在新时期,管道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八三”精神为指引,积极努力,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