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马7井在试气作业中获得日产34.8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流。这是中原油田在通南巴区块获得的首个勘探突破,为通南巴区块增储建产提供了新的层系与类型。30年受制于接替资源不足的中原油田,继普光气田之后,又一次燃起新的希望。
回顾历史,感慨万千。
1988年,中原油田生产原油722万吨、天然气12.88亿立方米,分别位列全国第四位、第二位。不料,从1989年开始,东濮老区一直没有大的勘探突破,资源入不敷出,产量逐年下滑。“油少人多”的窘局逐年凸显。未来的路,45岁的中原油田该如何走?
她从美国来
闻名遐迩的普光气田就坐落在这葱翠的千里大巴山深处。杜莉照常去现场打量第二台“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尾气余热高效回收锅炉”。
“这台锅炉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中的一个子项目,它的运行必须做好监护。”杜莉的语气透着老成练达。今年,她才38岁。
杜莉,普光气田天然气处理技术专家,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博士。2012年,即普光气田投产后的第三年,她谢绝外方的挽留和高薪聘请,主动放弃申请中的美国绿卡,返回祖国,把“根”扎在了普光气田。
杜莉的祖父、外祖父、叔、伯、姑、舅、父母都是石油工人,这个“石油世家”的成员分布在国内各大油气田。
2005年,杜莉去美国留学深造。2011年初夏,她留校任教,同时申请了美国长期居住资格——绿卡。
2012年秋,杜莉给父母打来越洋电话:“我想接你们来美国生活。”
“咱一大家子的根在中国……”母亲说。
杜莉沉默了。
2012年底,母亲突然问杜莉:“知道普光气田吗?”
为此,杜莉专门查阅资料,得知普光气田是国家重大能源通道“川气东送”工程的主气源地,为长江沿线6省2市的8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和2亿多居民输送绿色能源。
杜莉震惊了。
2005年1月,中国石化把普光气田的勘探开发权交到中原油田手里。从那时起,数万中原石油人抛家舍业,从东濮老区千里奔赴大巴山,仅用4年多时间就打造出中国石化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硫黄生产基地。
自此,中原石油人有了可靠的接替资源。
“普光气田需要一等一的高科技人才……”母亲说。
杜莉开悟了。
她告别导师与同事,背起行囊回了国。
“普光气田是油田的生命工程,普光在,中原在。可这里绝大多数设备靠进口……”普光的领导就告诉她。
“我明白了啥是责任。”杜莉说。
那时,在普光,由世界顶级厂家制造的尾气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因“水土不服”,屡屡出现腐蚀泄漏,不但损失效益,更危及安全。
2015年,杜莉领衔科研攻关,仅自行设计的图纸资料摞起来就有1.68米高。
千百次失败,又千百次执着钻研。2018年,锅炉成功国产化,当年投入使用。
今年上半年,由专业机构证实,使用近三年的国产化锅炉没有任何腐蚀减薄或腐蚀穿孔,这项历时五年多的攻关宣告成功!
这才有了仲秋时节第二台锅炉的吊装作业。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尾气余热高效回收锅炉”只是杜莉团队众多高科技攻关成果中的一个。
普光气田建设以来,以杜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连续破解世界级难题2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13个,保障了普光气田“安稳长满优”运行。
截至12月7日,普光气田累计外输商品气633.48亿立方米,折合油气当量约5045万吨,相当于替代标准煤约7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8亿吨;生产硫黄1840万吨。目前,气田的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主要静设备实现100%国产化。
她到内蒙古去
一纸调令,2019年3月,37岁的周敬从文留采油厂来到内蒙古采油厂。
周敬瘦了。
一望无际的大漠不会使周敬瘦下来,使她变瘦的,是“骨感的现实”。
“刚来时,我还自信满满呢。后来,才发现在内蒙古探区施展身手,能让人‘减肥’。”周敬笑着说。
内蒙古采油厂科研技术中心副主任周敬是农村娃,2007年大学毕业后,成了新时代的“油一代”。她被分到原采油四厂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在那里,她11年没挪窝。
“从20多年前开始,油田就一直在改革转型,提升效益。像周敬这样的骨干到哪儿都是宝。”同事杨延娜说。
2019年元旦刚过,内蒙古采油厂领导就主动联系文留采油厂领导,想“挖”走几个技术“大拿”,多次提到周敬。领导们“斗智斗勇”好几个回合,周敬才被调去。
“我在四厂工作11年,奋斗过,付出过。四厂栽培了我,造就了我,我有无限的感恩与不舍。”周敬的语速慢下来,“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永恒的。尤其在咱油田,改革与发展一路同行。改革,才有希望。”
内蒙古采油厂的现实,确实骨感。
刚到新厂,周敬就被从工作了11年的地质动态分析岗调到不是强项的规划岗,负责全内蒙古探区的地质规划工作。
内蒙古探区东起锡林郭勒盟,横贯巴彦淖尔市,西至阿拉善盟,沿中蒙边界一字摆开,长2000多公里。
“戈壁、沙漠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在地面上‘看透’地下700米至3000米深处,哪儿有石油,哪儿有天然气。”周敬手指熟练地转起水笔。
“这是周敬多年的习惯。工作上遇到难题,她会下意识转动手里的笔。”杨延娜告诉记者。
今年8月,油田开始编制“十四五”规划。内蒙古探区的地质规划重担,责无旁贷地压在周敬和她所带领的规划室人员肩上。
1993年,油田中标白音查干凹陷风险盆地的勘探开发权,26年过去了,内蒙古采油厂的产量还不到2.8万吨。“十四五”规划要求在未来5年内,在拐子湖新区至少见产20万吨,在“两干”老区至少见产10万吨,中间这27万多吨原油产量,需要高质量“规划”出来。
“如何保证老区稳产增产?如何使新区储量“变现”?……”周敬手里的笔转得更快了。
一连串“挠人”的问题,使周敬和同事们每天“泡”在各种构造井位图、组合图、监测资料中,每天睡眠平均6个小时。
至9月中旬,耗时33天,周敬他们终于完成任务,把规划中的“痛点”变成了能够实现的“甜点”。
一个多月后,两条好消息同时传来:部署在白音查干区块的达67井钻遇厚油层;部署在查干区块的意23井试油喜获工业油流。
“努力过后,现实也会丰满。”笑意写满周敬瘦削的脸庞。
他俩去山东
不需闹铃值班,每天6时,石静静会自然醒来。起床后,她提起暖瓶倒了一杯温开水,轻放在床头柜上。
“小亮,起床啦。”石静静弯腰唤醒丈夫。
张小亮睁眼、起身、端杯,迅速喝光杯里的水……
齐河输气站的又一天开始了。
50分钟后,在270公里之外的油田本部,65岁的石禄祥做好早餐,给老伴李桂兰递了个眼色。
李桂兰走进卧室,拍着两个外孙女的背,柔声呼唤:“涵涵、晨晨,起床啦,吃饭啦,要上学啦……”
石禄祥“半个家”的一天也开始了。
齐河输气站是东接青岛LNG、北连天津LNG、西通榆济天然气管道、南输中原储气库群的枢纽站。自2015年建成投运,该站就由张小亮带领输气工负责运维。
石禄祥、李桂兰是石静静的父母,涵涵、晨晨则是张小亮和石静静的女儿。
妻子兼下属石静静说:“我们是油田外闯到山东市场的员工,我们尽心竭力运维好输气站,令甲方满意,才能为油田挣到效益。”
夫妻二人都是“油二代”。
张小亮毕业于中原石油学校,2001年10月参加工作,第二年5月即外闯市场到山东,至今已18个年头。
石静静2002年7月大学毕业后回油田工作,随即被外派至山东市场,至今也已18个年头。
缘分,真是天造地设。两人在油田本部生活了20多年无交集,外闯市场到山东刚仨月,交集就来了。
那是2002年的深秋,张小亮从济南工区赶赴青岛参加技术比武,石静静于百人中一眼相中了身高1.85米、满脸羞涩的张小亮。
“我追的他,女追男,倒追!”石静静笑嘻嘻地说。领导们把比武冠军张小亮从济南调到青岛,一心撮合这对上进的小青年儿。不负众望,2004年两人领了结婚证,从此双双在山东相扶相助工作生活。
2015年底,在青岛输气站当了13年站长的张小亮被上级点名,转任齐河输气站站长。
2017年6月16日13时3分,齐河站过滤分离器突然泄漏,张小亮在第一时间就判断出是设备老化引发。他果断启动应急预案,迅速佩戴好空气呼吸器,第一个冲入现场紧急处置。一场即将发生的重大爆燃事故,在不足2分钟的时间里被化解于无形。
等张小亮揣着剧烈的心跳从装置区出来,石静静扑上去,紧紧抱住自己的丈夫哇哇地哭起来。
事后,甲方用最快的速度升级了设备,并给油田发来感谢信。
“这是站长必须做的,我只是在履行职责。”张小亮“嘴紧”。
“外闯市场的风险我们都能克服,难以克服的是对父母和子女的亏欠。”石静静说。
2015年,在齐河输气站投运的最后关头,张小亮的父亲病危。至医院第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他才赶回濮阳送了父亲最后一程。
为此,两个女儿打出生起,一直由姥爷、姥姥“代养”。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幸好有强大的爸妈在。”石静静说。
仅在山东市场,就有来自油田3家单位的600多名干部员工在拼搏创效,而在全国范围内,从濮阳出发的中原石油人多达1.1万。
他留在中原
前一天的产量比计划少了。生产晨会刚结束,吴卫东就直奔濮5-200井,单手轻触胶皮闸门,判断井筒内的抽油杆与泵是否有上碰下挂现象,把耳朵紧贴在外输流程上,倾听油水混合液的流动声。
吴卫东,濮城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经理。三区是油田最大的采油区,每天配产原油246吨,吴卫东自己制订的“奋斗目标”则是每天251吨,而昨天他们的实际产量只有249吨。
吴卫东带着工人拉开架势,检测濮5-200井抽油机的示功图,找准了掉产量的原因——井筒含水波动大。这与吴卫东的预判吻合。“这口井每天产液36立方米,含水率在85%至92%之间波动,能影响产量3吨到5吨呢。”吴卫东说。
工人们立马整改,保证了产量回升。
“就像一个瓷盘子掉到地上,摔碎了,又有人过来踢了一脚,油气储层小、碎、散是咱们这儿的‘特色’。”吴卫东形象地比喻油田的地质特点。
相比大庆、胜利等“家底厚实”的整装大油田,中原油田在地质上先天不足。“咱这儿很难找到整装油气区块,最小的含油区块面积甚至只有一个房间大小。”吴卫东解释,“有时候,我们只能在‘一个房间里’采油、采气。”
“咱这是开采了40多年的老区,我们现在所采的都是剩余油气,开采难度极大,相当于拿刀子在吃剩下的骨头缝里剔肉。上半年又受疫情干扰,影响了产量,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吴卫东说。
今年47岁的吴卫东祖籍四川,却出生在湖北。他的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转业到玉门油田当了石油工人,伴随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老父亲一路辗转大庆、江汉等油田,最终来到中原油田,并在这里退休。吴卫东的哥哥、姐姐出生在大庆油田,他则出生在江汉油田。
“我们这些生在油田、长在油田的孩子,都对油田充满真挚的感情。”吴卫东说。
那高高的钻塔、嗡嗡作响的“磕头机”、成垛的抽油杆填满石油孩子从小到大的记忆。
1991年,未能考上理想高校的吴卫东在父母的劝说下,放弃复读念头,在油田参加工作,成了“油二代”。
吴卫东历经作业工、注水工、采油工等多个岗位,并且去新疆等地闯过市场。兜兜转转,他又回到中原。
当下,作为采油管理区经理,吴卫东既抓精细注水为原始地层补充能量,又抓精细管理千方百计稳产增油,还抓节能降耗一再压缩开支,挖空心思摊薄开发成本。
“产量有波动,很正常,找不到原因,才不正常。”12月14日傍晚,吴卫东在濮3-287井例行巡检,他信心十足。
他们坚守科威特
回国轮休30天了,可贾强龙的心还在万里之外的科威特。
科威特当地时间10月15日5时30分,闹铃准时响起。
为保障UN-0083井钻水泥塞作业万无一失,贾强龙前一天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直到23时被带班队长王东换下。
回到野营房办公室,用医用酒精消毒,再回宿舍测量体温并登记,完成一系列“手续”,凌晨贾强龙才睡下。
贾强龙起床,自测体温,戴好医用口罩,出门例行安全检查。
6时10分,他进入餐厅,司机长贾洪平按规定把消毒完毕的盒装早餐,以间隔2米的安全距离分发到位。
“自2月24日科威特出现疫情以来,我们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用最严密的措施保证了生产不间断、创效不断挡。”贾洪平说,“就说这一日三餐,全部指定专人负责,保证不出问题。”
当天的早餐有包子、茄丝、蒸菜、葱油饼、鸡蛋、稀饭。
“总吃牛羊肉谁也受不了。我们的伙食一直换花样,在这疫情特殊时期,大家连续八九个月不能回国休息,吃饱喝足不想家,才能继续为国家创效。”司钻王洪涛笑嘻嘻地说。
42岁的王洪涛在科威特公司SP-981修井队是老资格。13年前,他带着贾强龙走出中原,共同在苏丹、伊朗、乌干达、科威特等多国闯市场。
王洪涛比贾强龙大6岁,曾是贾强龙的师傅,现在却是贾强龙的部下——贾强龙于2014年担任修井队平台经理。
“洪涛大哥是我们队唯一的高级技师,人品、能力都没得说。”贾强龙向记者介绍,“我们队员工将近60人,除了咱中原石油人,还有来自印度、埃及、尼泊尔等多个国家的雇员和第三方服务人员。要是洪涛大哥的英语水平再‘硬核’一点,这修井队平台经理的位子,非他莫属。”
“兄弟,你莫再谦虚,是你更优秀。我和大家都坚决给你‘抬好轿子’,咱一起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王洪涛起身,远远地朝贾强龙竖起大拇指。
贾强龙则朝王洪涛使劲点了点头。
贾洪平说:“咱中原石油人走到哪里都团结一心。这是我们站稳海外市场的第一个法宝。”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是中国陆上钻井知名品牌,15次入选中国对外承包工程50强,连续14年入选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被誉为中国石化石油工程队伍的标杆和石油工程海外事业的“黄埔军校”。多年来,在有着石油奥林匹克竞技场之称的海湾钻井市场,它一直与斯伦贝谢等国际知名油服大咖同台竞技。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低油价的联合“围堵”下,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逆势突围,1-11月新签海外合同6.95亿美元。
10分钟的早餐结束,贾强龙带着王洪涛等人进入作业现场,接替一整宿没合眼的王东等修井工人。
荒漠里,气温飙升起来真如“坐了火箭”。中午时分,贾强龙测出地表温度竟高达70摄氏度。
全副劳保着装,再加上口罩、护目镜等防疫装备,如此高温下,能让修井工人散热的只剩两只耳朵。
由于防疫需要,中石化早在春节期间就暂停了海外市场人员回国轮休,全部生产创效压力都落在坚守岗位的干部员工身上。仅在科威特一地,就有来自中原石油工程公司20支钻(修)井队的411名中方员工超期坚守现场。本次轮休前,贾强龙等人已在海外市场坚守岗位超过300天。
12月15日深夜,贾强龙继续通过钉钉关注科威特现场的作业施工。“有工作量才有效益。抓生产,不能松懈。”他说。
要生存,必须转型。1989年,中原石油人率先迈出国内石油行业外闯市场寻希望、求“活路”的脚步。30多年拼搏,油田逐渐形成了以东濮老区、普光气田、内蒙古探区“三大基地”为依托,以遍布国内外的创效市场为助力的生产经营格局。
在资源为根、产量为本、效益为王的当下,中原石油人正稳稳地走在希望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