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挚爱深深情系石大





  高高飘扬的旗帜,悦耳动听的音乐,花团锦簇的校园,热情洋溢的笑容,与我们共同迎来了中国石油大学的55周年华诞。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来自社会各界的校友欢聚一堂,共同分享校庆盛典的热烈,共同回味记忆中的悠长岁月,共同见证学校铸就的今日辉煌。聚散两依依,深深石大情,无论是两鬓斑白的老人,还是活力四射的青年———中国石油大学的校友们用他们朴实的话语讲述着一个个值得回味、令人怀念的故事。
拳拳赤子之心
刘汝洵,曾任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她回忆说,北京石油学院建校之初条件很艰苦,在一片荒地上,大家要自己动手建设教室、操场等,但无论物质条件多么贫乏,师生们都坚持上课,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的精神世界。她说,那时的学生有共同的品质:朴实,能吃苦,爱劳动。1969年学校迁校到当时更为荒凉的山东东营,华东石油学院时期的住房“干打垒”是大家记忆中最深刻的,“雨后一条条满是水和泥浆的‘水泥路’也是雨天常见的。”讲到此,她用手比划着膝盖处,说:“水可以到这了。”回想当年,她特别欣慰学校在北京恢复办学以来全面迅速的发展,“相信石大人会再接再厉,我们的学校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范玉琦,曾任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学校在昌平重新建校时参与了建校规划。他特别提到多功能厅旁边的那尊雕塑:“这尊雕塑名为‘走向世界’,当时只有瑞士的奥林匹克公园里有。”话语中表达出无尽的自豪与欣慰。他一再叮咛我们,一定要将北京石油学院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难解石大情结
尚作源,北京石油学院58级测井专业研究生,曾任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勘探系主任。虽已年近古稀,可岁月的风霜似乎只是催白了老人的头发,却丝毫藏不住老人身上散发出的学者气息,他笑言:“我已是上个世纪的石大人了。”在谈及石油工业的人才需求时,老人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老一辈石油人的光荣传统不会丢,新一代的石油人才又肩负起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神圣使命。我相信石大人永远不会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简短而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对母校的深情,这应该就是先生跨世纪的母校情结吧!
  马德兴,就读于勘探系54级地质工程1班,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曾任职华北石油局职工大学老干部科。可以说,马老见证了学校自1953年建校以来55年蓬勃发展的历程和光辉足迹。年过七旬的马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石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工作非常辛苦,尤其是从事野外作业,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野外的地质勘探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可是马老不在意当初吃了多少苦,而是一直对他的石油生涯津津乐道。从大庆会战时提出华北有油的建设性意见,到华北地质会议上发言解释地震剖面,与地质组唇枪舌战实地勘测举例论证,再到东营923喷油,最后华北油田打破无油的论断,成为产油宝地,可以说华北油田的发现,马老功不可没。清晰的记忆和有条不紊的叙述,让我们领略了马老引以为豪的一辈子都不会遗忘的过去,也让我们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和石油情结。
  高叔静,56级力学专业毕业生,曾是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山东时驻留在北京办事处的“大管家”,后来在昌平建校时又曾负责过基建工作。他自豪地谈到,正是石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才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石大学子,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他认为石大有着光辉的历史,可以发动老校友将他们在石大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文字保留下来,辑录成册,从而让新一代的石大学子全方位地了解石大的历史文化,也是对当年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
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十月的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丝丝凉风中包裹着浓浓的感动。资信学院的校友座谈会上,“你好,你好……”“哎呀,好久不见……”的问候声此起彼伏。
  岁月将他们的头发染成了银色,但看到久违的同学时,校友们脸上所呈现出的是不亚于年轻人的欣喜和激动,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大学时光,温馨的场面让人感动不已。
  古稀之年的黄醒汉教授,是学校的老华侨,经历了建校与两次迁校,见证了石大的沧桑与辉煌。他说,石大真的是壮大了,无论是校园面积、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还是新石大人的精神面貌,都展示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郭家仁,56级地质勘探系4班毕业,这次携夫人专程从内蒙古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为了践行“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石大人”的庄严承诺,郭老当年毕业之后去过很多地方工作,回到母校让他回忆起了美好的大学生活,令他感慨万千。
  53级的武汉民校友,曾在东营校区任教,后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学校50周年校庆的时候也曾来到北京的校园。他感慨地说,这5年中石大又有了太多新的变化,同学们更富朝气了,校庆志愿者工作很热情,对返校的校友服务和帮助都很到位。
  有的校友很活跃,拿着相机不停地抓拍;有的校友话语不多,但脸上始终带着喜悦的微笑。许多校友已两鬓斑白,但校庆时仍回到母校相聚,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在母校汲取人生的养分
1989年,袁建强在石油大学开始了他的研究生生活。“当时石油大学条件艰苦,但淳朴的学生,负责的老师,形成了石大端正向上的学风、教风,也正是这样的一批学生和老师给石大校园创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袁建强认为,在石油大学的锻炼成为他人生的养分,也教会了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论学历高低一定要从基层做起,只有工作脚踏实地才能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基层的工作不是“贫贱”,而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做人要务实、认真、执着,“厚积薄发,开物成务”,务实中形成浓厚积淀,执着中实现强势发展,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
  刘伟峰,计算机系03级硕士毕业生,现在是中国石化的一名工程师,此次特地从黑龙江省赶过来参加55年校庆盛会。对母校的变化他颇有感触:学校不管在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管理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大欣欣向荣的面貌也深深感染了他。谈及母校在他的工作生活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时,他感受颇深。他说,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极少,而是在工作的细节之处始终贯穿着理论知识。他提醒在校的学弟学妹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5载的风风雨雨,55载的峥嵘岁月,校友们既见证了中国石油大学的日新月异,也为中国石油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重回母校,感慨良多,他们对母校怀有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母校未来的美好祝福,都在这一刻化作对母校55周年华诞的最好献礼!
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侯 蓉 张兆静 冀晓珊 杨成果 杨裔琦 曹 强杨 昕 张思弘 周也琪 张相贺

阅读:8

版面列表

媒体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