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学艺术殿堂星光熠熠, 人才辈出,且从来不缺名篇佳作。
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情爱的直抒胸臆,到《楚辞》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彷徨;从建安风骨中曹子建《洛神赋》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到魏晋时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新脱俗;从大唐盛世的诗人无数, 流派不一, 到市井勾栏皆唱的宋词小令,婉约豪放;从马致远笔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元曲,到清代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深深渴望,无数的才子佳人似流星般划过,照亮了中国文学璀璨的天空。
原本以为这一切足够我无尽地回味,穷尽一生都受用不尽了, 不想还是有一人横空出世,说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气概,让中国近代文学在继承前人风骨的基础上, 又融合了革命岁月新的内容, 开创了新的历史篇章,这就是——毛主席诗词。读毛主席诗词深感于其俯仰开合,气象万千。 有人评论说院“毛泽东的诗词,艺术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思想上,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风格上, 豪迈奔放,激越昂扬,叱咤风云,具有恢弘气魄,堪称一代大家。”带着这一评价再读毛主席诗词,觉此评甚是中肯。
毛主席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在他对前人诗词名句的“化用”“引用”和“借用”上,它们虽是同根并蒂,却也各自燕瘦环肥。
“引用”是指直接借用前人的典故,为己诗润色添彩。 “借用”说的是在毛主席诗词中常转换前人诗词名句, 让它们成为自己诗词内容的预设, 以此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化用”是将前面的二用兼收并蓄的具体体现。
如果说“引用”是对原诗词单留其形,而“借用”是对原诗词的替换其神,那么“化用”便是名副其实的“形神兼备”,是原诗语境与所需语境的灵魂交汇点, 其中隐含了毛主席自己的价值判断。 毛主席诗词的内容爱憎分明,以“三用”这支生花妙笔,让前人那些诗词在自己诗作的舞台上各司其职,又不至喧宾夺主,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开创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亦是其诗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今日长樱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寓意八年抗战, 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句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三年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后的心意。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缅怀革命烈士的情怀。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革命成功后的喜悦。 与其说这些诗句是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 毋宁说这是作者充满浪漫幻想的驰骋文字, 或是言出必行的凿凿之言,其间流露的自信,既有历史担当的责任感,又有率真直白的可爱,虽傲骨嶙峋却又理所应当。
毛主席诗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在其轻不言弃,败不言伤,不带悔恨,不伤时经年上。 历史上有很多人在某时某刻也有过这样的情怀,著名的如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句,虽说豪情并发,但多少带着一点个人情怀。再看毛泽东的诗句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看一千河。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诗句, 是因为他懂得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推动的。我推崇毛主席诗词的豪迈激昂,是因为他的历史责任感不允许他在壮丽的革命事业面前无动于衷; 我赞赏毛主席诗词的叱诧风云, 是因为他的昂扬与奔放来自于对自己历史地位恰如其分的自知。
古典诗词常有豪放、婉约之争,但其实所谓的豪放与婉约也不过是诗人当时的心境使然罢了。只是在这一点上,毛主席诗词显得更加卓尔不群, 这不能不说反映了一个人的历史观。 例如,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曾写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对茫茫人生超然的背后,其实掩藏着深层次的迷茫与失望。 而毛主席却写院“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同是把酒酹江,却是两样气氛。
再如另一代表人物辛弃疾曾有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的名句,虽不至英雄末路,但悲壮中却明显夹带抱怨和牢骚的成分。 而毛主席却说院“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同样是诗句却毫无颓废情绪,一句“人未老”更是既为自己也为群体的存在正名, 真是鼓舞人心。
毛主席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他歌咏大革命时期革命先驱者的战斗风貌,他赞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革命运动;他咏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卓绝奋进,高扬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他歌颂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描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图景。 共产党人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斗志,共产党人争取革命胜利崇高的追求,都在其诗词中得以真实的再现。 他用文学手段为我们还原了那一幕幕历史镜头,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版的《中国革命史》。
毛泽东诗词的史学价值在今天已被充分肯定,但这并不是其诗词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诗言史”与“诗言志”的一种范式,让我们从古典诗词的套路中解放出来, 从而将生活和艺术更好地相互融合, 而这才是新时代的我们所真切需要的。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