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年产液蜡 27 万吨分子筛脱蜡装置的石油三厂分子筛车间,是公司液蜡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单元,“全国百面红旗” 称号的王海班组是这一单元的硬核细胞。 多年来,分子筛车间扎实推进基层建设工作,以“向我看齐”为自驱力,以“三在前”为能动力,努力激活单元细胞,在奋进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该车间先后获得集团公司绿色环保先进装置、集团公司基层建设千队示范工程示范单位、股份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公司基层建设首批学大庆创标单位等荣誉。 在公司二季度基层建设评比中,该车间一举夺得红旗车间称号。思想领在前,改革先锋冲在前当初,老班长“向我看齐”的一句口号,如今成为了分子筛车间 120 名员工底气十足的荣誉感。 处处抢占排头的上进心,促使分子筛员工形成“思想领在前”的强烈意识。
2020 年,公司班制调整改革初见倪端,分子筛车间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已经为改革做足了预习功课,胸有成竹的分子筛人经过成熟的方案提报,在众多单位中脱颖而出,终于成为了公司一类大型生产车间倒班运行改革的试点单位,再一次成为公司改革道路上的“领跑者”。
“只有思想领在前,工作才能干在前。 ”主任刘春辉说出了分子筛车间的理念。 在2020 年初疫情蔓延时期, 分子筛车间早早嗅到了危险的气味,每日强化员工防疫防病毒意识,并提早制定了“三定原则”和“五字方针”的防范措施,即“定心、定点、定人”和“消、宣、联、查、劝”。 2020 年 1 月 28 日,该车间一名有武汉接触史 16 天的员工突然发热, 在专家会诊结果出来前的 2 个小时内,车间迅速做出应对措施。该员工及所在班组成员居家观察,3 名党员班长带领 37 名员工紧急调整班次,接管一套装置运行,直到14 天后所有居家观察的班组员工安全归队,装置生产未受到任何影响。管理想在前,班组建设创一流班组作为企业最小的细胞,如何激发班组活力,创建硬核团队,是分子筛车间一直实践的课题。建设“五型班组”是分子筛车间长年不懈的追求, 并且在已经成熟的模式下,不断探索和创新。
该车间细化班组核算, 开展劳动竞赛,实现挖潜增效,节能降耗。将吨油利润、燃料单耗、操作平稳率、质量馏出口、督查问题、劳动纪律、和谐生产 7 个方面作为班组竞赛指标,每班都要上墙公示,营造了班组“比、学、赶、超”工作氛围。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2019 年二季度, 分子筛一套装置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7.80%,分子筛二套装置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8.23%,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班班都是王海班”这是分子筛车间的理想目标。为了使 8 个班组建设水平同步提升,车间运用了“鲶鱼效应”,对各岗位的人员实行合理流动、对各班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车间将经过“王海班”培养出的优秀操作员调到其他班组担任重要岗位,把其他班组优秀的操作员调配到“王海班”进行更加严格的培训和历练曰同时车间将一些操作水平不高、 学习能力不足的员工调配到王海班组,以“一个都不能落后”的模式,带领学习进步, 最终实现车间全员都有多岗操作资格,个个都是“中流砥柱”。
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班组的合理配置有效激活了班组动力, 打造了 8 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班组队伍。技术比在前,技能挑战登新高“宁可扒下三层皮,也要掌握新技术。 ”王海老班长的话言犹在耳,分子筛人凭借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挑战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多年来,分子筛车间坚持执行员工培训多样化,推出实战化培训、安全督查问题辨识赛、微信课堂、手绘流程模拟等快速有效的员工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技能“过三关”即过工艺流程关、过操作控制关、过事故预案关,提升全员技能水平。 目前车间全员均达到一人三岗能力,20 人达到全岗通技能水平。
硬队伍打硬仗,这样一支高技能队伍,在工作中攻克了诸多难关。 经过攻关研究, 分子筛车间对航煤生产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 通过加强过滤系统、 实施脱水监控,延长了过滤周期、增加了供热保障,从而实现了脱硫醇白土运行周期由 45 天延长至 8 个月的历史最好水平。 2018 年秋,分子筛二套刚刚更换国产吸附剂不久,车间积极调整循环比参数, 使装置的液蜡收率由调整前的 97.5%, 提升到调整后的99%,效果达到进口剂的同等水平曰而此时一套分子筛吸附剂已运行了 14 年,现已超双倍周期服役。 车间根据老装置实际选择性孔穴和非选择性孔穴的数据, 调整脱附剂流量控制, 使老装置的液蜡纯度由调整前的 98.5%,提升到调整后的 99.3%,让老装置重新焕发青春, 再次突破了老装置吸附剂运行极限。
“三在前”理念是分子筛车间硬核细胞的能动力, 他们用传承的厚重和创新的勇气,淬炼着“荣誉”这块金牌熠熠生辉。
阅读:37